九年级上册语文写作专题训练共分六个专题:专题一、感恩;专题二、感动;专题三、风景;专题四、成长;专题五、愿景;专题六、阅读。
专题一感恩鲍尔吉·原野说:“碗里粮食之美、身上棉布之美、屋檐滴水之美,在感恩者心里形成的涟漪就叫感恩。
”感恩既是一种行为,一种文明;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品质,一种美德。
有了感恩的存在,施与者能获得内心的愉悦,接受者的生命也将得到滋润。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作文,学会感恩,已经成为各地中考作文命题的热点。
命题者着眼于考生感恩品质的养成,引导学生以感恩的心发现生活的美好,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命题核心词:感恩温暖感动2017·长沙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母亲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动情地说:“我们做父母的其实特别希望孩子有帮父母做点事的举动或者想法,哪怕只是倒一杯水,扫一次地,我们心里都会感到特别欣慰,甚至是特别感动……”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悟或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④不得抄袭;⑤字数不少于600字。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不过,这个材料作文题与其他材料作文题有所不同。
这道材料作文题在审题、写作时,需要转换主体和客体。
立意一:抓住关键词,转换角度。
材料中,主体是“父母”,客体是“孩子”。
作文时,主体应该转换成“孩子”,客体则变成了“父母”。
这就是说,考生应该从孩子的角度针对父母的心理写出自己的联想、感悟或思考。
这则材料含有“父母”“希望”“举动”“想法”“欣慰”这几个关键词,转换角度,关键词就应该是“父母”“关爱”“理解”“感恩”。
此作文取材的范围是“家与亲情”,应该突出对父母关爱的理解与感恩。
因而,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就是此次作文应该表现的主题。
立意二:深入材料抓关键,找准作文突破点。
可以进一步分析“联想”“感悟”“思考”这三个关键词。
“联想”是什么意思?不难看出,它在提醒考生,想想过去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想想自己是如何理解和感恩的。
把这样的故事写出来就是符合题意的记叙文了。
但是要把这类文章写好,并非易事。
古人说:“人贵直,文贵曲。
”强调的是文章要曲折动人。
要将此类家庭亲情故事写得曲折动人,最好采用欲扬先抑、反衬等表现手法,先写考生自己或某个孩子对父母关爱的不理解,后写其对父母理解乃至感激并采取感恩的实际行动。
如在行文中,可叙述爸爸(妈妈)关爱自己的典型事例,表现自己对父母的理解与感恩。
所谓典型事例,并不是指高大上的素材,而是指日常生活中最能体现爸爸(妈妈)对自己关爱的素材。
为使文章曲折动人,可运用欲扬先抑、对比等手法,写自己由不理解爸爸(妈妈)到理解、感恩爸爸(妈妈),并升华到感恩他人与社会。
立意三:抓住典型事例,升华感恩之爱。
父母对我们的关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体现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
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声叮咛,都可以体现父母对我们的关爱。
写作时,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细节,采用片段式或小标题形式,从多个角度或层面诠释父母恩情,以及自我的理解、感悟。
题干中的“感悟”“思考”暗示考生,结尾要升华主题,由感恩父母推广到感恩社会,感恩每一个人。
但这只能是结尾的升华,不能写太多内容,否则就会喧宾夺主,脱离题意,超出范围。
立意四:学会思考,明确观点。
可以写一篇议论文,联系生活实际,可从孩子不应对父母亲情漠视的角度,从孩子应学会感恩的角度,从父母应注重对孩子情感培养的角度,确立鲜明的论点,选择典型事例,运用正反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观点。
立意五:直抒胸臆,直白感恩。
采用书信、日记、演讲稿等形式,直接抒写对父母的理解与感恩。
题目如《写给妈妈的一封信》《妈妈,我想对您说》《学会感恩父母》等。
感恩父母父母的爱,像盘曲的树根,坚定而深沉;父母的爱,像广阔的蓝天,清澈而深远;父母的爱,像苍翠的青松,永不凋落……——题记成长是一艘情感的小船,上面满载喜怒哀乐,自己便是掌舵人。
母亲如灯,为你照亮前行的路;父亲是帆,为你加油鼓劲。
记得一次数学考试我得了班里唯一的满分,全家人都很高兴,爸爸还拿过我的试卷仔细看。
不一会儿,他眉头紧皱,表情严肃而凝重,喊我过去:“这里有道题错了。
”我大吃一惊,抢过试卷仔细核对着。
是一道填空题,我把单位“时”写成了“分”。
妈妈说:“你得去找老师改过来。
”我马上急了:“不行,这是我第一次考满分,老师还夸了我呢,这道题3分,分数一改,我连前三名都进不了。
”妈妈无奈地摇了摇头。
爸爸说:“乖女儿,其实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尽力就好。
要知道,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比得高分更为重要。
”纵然我百般不情愿,但爸爸的话的确有理,我只得依从。
第二天,我找到老师把分数改了过来,名次一下子跌至第六名,宛如从天堂摔到地狱,心里很不是滋味。
回到家里,爸爸妈妈坐在我的身边安慰我,妈妈说:“没关系,失败了要吸取教训,下次加油,争取夺回第一。
”爸爸说:“就是,我们都相信你,别灰心。
”他们的话就像一缕暖暖的春风,拂过我的心田,让那片心田顿时春暖花开。
我知道,父母的爱,不像花朵,过了时节便会枯败;父母的爱,不像小溪,叮咚作响,展露在所有人面前。
它是一种隐隐约约,藏匿在生活点滴小事中的真切情感。
它,永不褪色。
有一天我生病了,放学回家后饭都没吃便匆匆睡下。
妈妈担心地问:“孩子,怎么了?是不是不舒服?”我正头痛,困得难受,说:“没事,你出去吧。
”便用被子盖上了头。
妈妈只好退出了我的房间。
夜真静啊,月亮把光慷慨地洒向大地,一切都笼罩在轻纱似的月光中,无声无息。
迷迷糊糊中,我感觉到一双大手抚摸着我的额头,睁开眼,看到爸爸妈妈在床边。
见我醒了,妈妈把药拿过来,爸爸端来水,喂我吃药。
不一会儿,我又睡着了。
阳光射向大地,照进我的窗子,我觉得身上暖暖的。
走出房间,我看到妈妈已经为我备好了早餐。
她温柔地问我:“好些了吗?”“嗯,好多了。
”妈妈又说:“昨晚你没吃东西,饿了吧?过来吃吧,都是你爱吃的。
”想起昨晚爸妈忙碌的身影,想起我昨天的态度,我惭愧不已。
父母总是给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却从不索求丝毫回报。
在他们亲情甘霖的沐浴下,我如一棵小树,茁壮成长……现在,处于叛逆期的我总会和父母拌几句嘴,他们只是一笑了之,从不生我的气。
他们一如既往地对我好,仿佛我们从未有过不愉快。
用妈妈的话说:“自己的孩子,我还不知道吗,只是有点儿小叛逆罢了。
”爸爸妈妈用爱包容了我的错,也让我更懂得珍惜,更明白感恩。
感恩父母,感恩他们给予我生命,感恩他们照顾我、关爱我,是他们教会我做人的道理,是他们让我深切感受到爱。
亮| 点| 点| 评这篇作文在写作上有以下亮点:①巧用题记,开篇点题。
本文运用题记,开篇引出主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下文又很自然地引出一件有关家庭教育的事,写父母对“我”的思想教育,让“我”明白了诚实的重要性。
②中间过渡,照应开头。
文中重在突出“父母的爱”的特点,文章第四段承上启下,引出一件平凡的小事,从中“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了“父母的爱”。
③线索明晰,结构紧凑。
本文以“父母的爱”贯穿全文,文中所叙述的事情,都紧紧围绕着“父母的爱”来写,“感恩”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使文章结构紧凑。
④运用修辞,语言生动。
这篇文章多处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将“我”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是一篇不错的美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嘤嘤地道谢。
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它道谢的。
——泰戈尔◆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
——鲁迅◆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考;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霍金◆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
——居里夫人❶凋零的花瓣透出的是生命的终结,枯萎的落叶宣告的是生命的停息;雍容的牡丹彰显的是生命的华贵,繁盛的大树凸现的是生命的粗犷。
生命不仅给生物以形体,还赋予它无可比拟的华彩,因此,我们要对生命感恩。
(选自《感恩生命》)❷拥有感恩的心,你亦会感激你的敌人乃至逆境。
正是他们激发了你的潜能,使你免于久处安逸的平庸,增长你的智慧,创造生命的佳绩。
正所谓:“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生命因遭逢曲折而绚丽多姿,人生因跌宕起伏而风采动人。
(选自《感恩的心》)❸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对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事情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正视错误,互帮互助;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将不会感到孤独……(选自《学会感恩》)企鹅君对他不离不弃据美国猎奇新闻网站2018年1月27日报道,巴西一只企鹅五年来长期陪伴在一名男子身旁,定期到访他家,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
这位叫苏萨·佩雷拉·若昂的男子是一位退休泥瓦匠。
2013年,他在海边散步时救下一只陷入油污的企鹅。
他将这只企鹅带回家,给它洗澡,喂它新鲜的沙丁鱼,带它一起乘凉休息,并为它取名叫“金玲”。
自此,五年来,“金玲”一直陪伴着他。
苏萨好几次都想把“金玲”送回大海,但每次它都能找到回他家的路。
尽管企鹅每年都要迁徙,但“金玲”仍不会离开苏萨太久,一年至少8个月都和他在一起。
(摘自“凤凰资讯”)素材解读:这是一则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人拯救了动物,动物感恩于人。
从该则材料中,我们很容易提炼出感恩的话题来。
除此之外,还可以提炼出善良、和谐、环保等话题。
适用范围:该则材料可以放到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稿的开头,引出下文的观点;也可以放到论辩性的演讲稿中作为论据;还可以扩展为一个具体的感恩故事宣讲给其他人听,用于环保、动物保护宣传活动等场合。
家族四代人免费摆渡120年2016年1月24日,在位于武陵山区深处的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村,义渡老人万其珍的儿子万芳权接过父亲手中的船桨,将祖上传下来的“义渡”承诺再次传承。
义渡的事情,还得从万其珍的爷爷那一辈说起。
万其珍说,1877年,他的爷爷万作柱为躲兵赋,从江汉平原的监利县举家迁到了建始县大沙河村。
当地百姓不但不排斥他们,还给他们提供了很多帮助,这让全家人十分感动,决心要为村民们做点什么。
来自江汉平原会划船的万家爷爷万作柱,眼见村民们每天去河对岸的农田十分不便,为报邻里关爱之恩,他就变卖家当,做了一条船,送村民过河。
并承诺:不向村民收取一文钱。
就这样,从万家爷爷,到万其珍的父亲、幺叔,再到万其珍,以及儿子万芳权,一家人在长达120多年的时间里,勤勤恳恳地维系着万家“义渡”的传奇。
(摘自“荆楚网”)素材解读:做一件好事容易,难得的是一直坚持做好事,而且一做就是120年,跨越四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