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新闻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新闻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2006北大研究生班中国新闻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987版)[ 2006-5-31 10:39:23 | By: 雕刻时光]邸报中国古代的报纸,通常指历代封建政府发行的官报。

在古代文献中,又被称为邸钞、阁钞、朝报等等。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邸报是诞生于唐朝进奏院状报。

邸报的内容以皇帝谕旨、皇室动态、朝廷法令、大臣的奏章以及任免事项为主,所有稿件在发布之前,都必须经过主管机关和当权大臣的检查,重要稿件的取舍往往由皇帝亲自决定。

邸报的发布方法,各朝代不尽相同,主要由各地驻派首都的进奏官负责向地方传发。

它只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传阅,并不公开发行。

邸报最早为手抄,北宋后开始采用印刷的方式。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

变成了中央报纸。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 )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

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关于小报的最早的记载,以及《朝野类要》的中说法。

小报的特点:1、属于不定期非官方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

2、有职业人士经营。

3、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衙署吏员、书铺人员。

4、内容真实性差,甚至多有伪撰、妄传者。

5、或者手抄,或者刊印。

6、内容引人注目,读者庞杂。

时务文体梁启超改革和发展了王韬开启的报刊政论文体,并形成鲜明的风格,一脱古文的古奥矜炼,自由奔放、平易流畅,饱含忧国忧时之情。

人称“报章体”或“时务文体”(“新文体”)。

它始于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变法通论》,成于《新民丛报》。

特点①灵活自由,不拘一格;②平易畅达,词汇新颖、生动③笔锋常带感情,很有感染力。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1815年,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任总编辑。

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

是旬刊,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

(维新变法的代表作是《变法通议》,此文在《时务报》上连载;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维新变法主张,是维新派的政治纲领,其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

)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呼吁捍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

该报是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该报发行量最高达1.7 万份。

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像梁启超的文章那样谈论时务,宣传维新变法的文章,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新文体):①灵活自由,不拘一格;②平易畅达,词汇新颖、生动;③笔锋常带感情,很有感染力。

《时务报》的影响:《时务报》发行一年后,发行量从创刊时的3000多份增加到1.2 万份,最高达1.7 万份,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周恩来任董事长。

社长是潘梓年,总编辑先后是华岗、吴克坚、章汉夫、总经理熊瑾玎。

《新华日报》的创刊是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发展中的最重要的事件,具有重大的意义:①它们直接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宣传了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张;②向广大人民群众声讨了日寇法西斯暴行③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地同国民党顽固分子反共进行了斗争④旗帜鲜明地支持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⑤不断地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宣传人民军队抗战的成绩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情况。

《大公报》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

1902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

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宣传变法维新、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和外来侵略。

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言论上基本倾向于国民党政府,主张“国家中心”;对共产党兼有污蔑和客观报道。

抗战时期总的态度是宣传抗日救国,反对妥协腐败。

内战时期总的态度是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反对内战。

1948年11月10日港版发表社论《和平无望》,转变拥蒋态度。

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人大和北大笔记整理)《解放日报》1941年抗战时期在延安创刊的中共中央的机关报。

它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大型日报,也是抗战到解放战争初期革命影响最大的报纸。

该报在整风改革中走在了新闻界改革的最前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的第一任社长是博古(秦邦宪),以后是寥承志。

历任总编是杨松、陆定一、余光生。

经过1942年开始的整风改革,《解放日报》的工作有了显著的改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为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该报的工作人员不为名,不为利,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工作,大大发扬了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梁启超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

1895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

梁氏发表了大量鼓吹维新变法的文章。

代表作有《变法通议》、《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等。

他把报馆变成维新派的宣传机关和联络机关。

梁氏以政治家身份从事报刊活动。

从189 5年到1922年,一生有27年从事报刊活动。

其中,亲自创办、主编的《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有11种。

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

年仅31岁。

黄远生以新闻采访和新闻通讯写作而负有盛名,是中国报纸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的开拓者。

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报刊文体-新闻通讯。

因此种文体始于1912年初《申报》上以“远生”署名的“北京通讯”,故称“远生通讯”。

他被革命党人误杀后,友人将他部分作品整理成《远生遗著》,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讯文集。

代表作品《外交部之厨子》、《政界内形记》、《借款里面之秘密》。

他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能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

邹韬奋我国现代著名新闻出版工作者、政论家。

原名恩润,笔名韬奋。

一生主办过6刊1报(《教育与职业》月刊、《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星期增刊》、《抗战》、《生活日报》),撰写评论、通讯报道达数百万字,他创办的“生活书店”在全国拥有56处总分支店。

著译甚丰,有《小言论》、《事业与修养》、《萍踪寄语》、《萍踪忆语》、《大众集》、《坦白集》等30多种。

主要著作辑为《韬奋文集》三卷出版。

1944年7月24日因患癌症去世。

毛泽东同志曾在延安《解放日报》评价他“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们的地方。

”韬奋的办报思想:①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当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的工具。

②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③办报要有创造精神,创造报刊的个性或特色。

④文风宜“明显畅快”。

⑤新闻工作者应有“视事业如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

范长江中国著名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

他的通讯作品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历史地理与自然知识,又透露重大的政治信息,笔触生动而富有感情。

代表作收入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

一生著作收入《范长江新闻文集》。

1933年下半年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大公报》等撰稿。

1934年进入《大公报》。

1935年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开始西北地区考察,历时10个月,行程4000余里,途径川、陕、青、甘、内蒙等广大地区。

他撰写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发表,首次公开报道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1936年成为《大公报》正式记者,秋季赴内蒙采访。

1937年初采访西安事变,会见周恩来,又赴延安与毛泽东竟夜长谈,思想发生重大转变,遂成《陕北之行》通讯,打破国民党当局的新闻封锁,向读者介绍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真实情况。

1937年“七·七事变”后,奔赴卢沟桥、保定,南下凇沪、南京、武汉,及时报道前线战况。

1938年又深入淮北战场,采访台儿庄战役和徐州大会战。

3年内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撰写70多万字的通讯。

1938年3月与徐迈进等在汉口发起“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10月脱离《大公报》。

1949年至1952年历任新华社副社长、上海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

简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报业发展概况。

一、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1、《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周恩来任董事长。

社长是潘梓年,总编辑先后是华岗、吴克坚、章汉夫、总经理熊瑾玎。

《新华日报》和《群众》的创刊是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发展中的最重要的事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