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

[标签:标题]篇一:每逢佳节倍思亲吟情动之句,披辞发之源——《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使用教材:苏教国标本第5册23课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3、阅读课文之“文”并发挥想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初步理解“诗”之涵义。

4、感悟诗句中以及课文中包含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教材解读:这篇文章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形象地解释了王维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创作背景和大意,抒发了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生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该“文包诗”是根据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语言优美,生动活泼。

“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但“文”不仅是“诗”的内容的形象呈现,还是“诗”的创作背景的补充。

而“诗”是教材的核心,是“文”的升华。

教学时,应当以文会诗,诗文互参,来理解全文主旨。

设计理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与“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相反,“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即一般读者先看文章是“怎么说的”(披文),后看它“说了什么”(入情)。

这是中国传统文论关于阅读过程的一个比较清晰的表述,这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体察文本中的情感因素,紧扣文本中的情感要素展开有效的对话,真正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因而,学习本课课文的“文”也好,“诗”也罢,都要先有个感性的认识——“怎么说的”,再追寻“说了什么”。

先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习得某种方法,再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文包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从字面上来看,其核心词是“诗”,教学自然要围绕诗来展开,以诗统文,借文解诗,感悟诗歌的意象,领会承载的情感。

根据中年段特点,我认为中年级文包诗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1、由诗入文。

在教学“文包诗”这类课文时,诗作是重点,是核心部分。

首先应呈现的便是古诗。

读通读顺古诗是前提条件,接下来便是借助“文包诗”中“文”的部分来理解古诗,尤其是对古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

初步感受古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线索。

2、缘文学诗。

简单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不能够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因此要想把古诗读好,还需要走进诗歌背后的文字,借助“文”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文中找句子,写批注,谈理解。

其中设身处地的想象非常重要,而想象当时的画面尤为重要。

想象和阅读文字不能与古诗脱节,而要将学生自己的感受与古诗中的诗句相结合来谈,处处与诗句相结合,带着体会到的情感来读诗句。

3、由此及彼。

在阅读方法指导上:“文包诗”的学习只是一种方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

所以课后的迁移可结合课中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查阅资料,理解古诗。

如课中上的是“怀乡”古诗,那么教师可再出示几首“怀乡”古诗,让学生查找作者资料以及创作背景,让学生根据资料来理解古诗。

教学过程:一、名句导入,铺垫基调。

1、配乐诵读三首古诗名句(幻灯出示图画、诗作、配以音乐《思乡曲》)师:在古诗中,有很多诗句是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

唐代大诗人李白身在他乡,难以入眠,在《静夜思》中写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成为千古名句。

宋代诗人王安石,因外出做官,公务缠身,不能回家,于是在《泊船瓜洲》中写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几经修改的“绿”字成就了一段诗坛佳话。

在安史之乱中,饱尝艰辛的大诗人杜甫因思念失散在各地的兄弟,吟诵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心声。

(以上幻灯出示整首诗,特别突出显示名句。

)2、引出王维诗句师:老师这儿还有两句唐朝王维写的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想看一看完整的诗么?(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设计意图】给古诗配乐能很快让学生入情入境,走入诗的王国。

不同曲调的古曲有助于表现不同的主题。

如表现相对平静点的用:《潇湘夜雨》《雨打芭蕉》《琵琶语》《春江花月夜》;表现激烈的用:《十面埋伏》《骏马奋蹄》;表现哀伤的用:《二泉映月》《寒鸦戏水》。

本课主题为“怀乡主题”,因而可以选古筝弹奏的《思乡曲》。

二、趣读古诗,初悟诗意。

1、读通古诗指名读古诗,第一次标注拼音,第二次去掉拼音,第三次齐读,注意节奏指导。

xiōng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bèi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chāzhūyú遍插茱萸少一人。

【设计意图】关于吟诵,清代程廷祚认为:“古者之于诗,有诵有歌,诵可以尽人而学,歌不可以尽人而能也。

”近人黄仲苏认为:“诵就字义言,则为读之而有音节者……”朱光潜说:“歌重音乐的节奏而诵重语言的节奏。

”综合各家的理解,我认为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

因此,本环节分几个层次的诵读,旨在帮助学生读通、读熟,乃至初步读出诗的意味来。

拿“情动辞发”的观点来看,这个环节是通过吟“情动之句”,初步体验古诗怎么写的,由韵律美来触摸古诗的“情动”之处。

2、读短古诗(1)师:要理解古诗的意思,就要学会把诗读短,下面同学都来读读这首诗,如果把这首诗读短,读得越短越好,你会怎么读?你能不能能把这首诗读成每行四个字的,(题目不管):让学生同座2人试着读一读,说一说你读的“诗”描绘了哪些画面?教师点拨。

预设答案:(有不同的读法若干,只要能呈现一些画面,没有短语搭配问题的皆可)或者或者??师点评:这样读,让人仿佛看到了四幅画面,“独在异乡”图,“佳节思亲”图,“兄弟登高”图,“遍插茱萸”图。

不错,大部分诗意都读出来了。

(2)如果读成3个字,你会怎样读?其一其二其三??(3)如果读成2个字,你会怎样读?异乡,或者:异客,思亲。

佳节。

登高,兄弟,少人。

茱萸。

??师点评:同学们真有水平,读出了四个意象,其实,诗歌就是有很多意象组成的,抓住了这些关键意象,你也能成为诗人。

(4)如果整首诗读成一个字,你会读成哪个字?说说理由。

预设:板书:思。

师点评:这个“思”,是思念的思,是思乡的思。

同学们读出了全诗的主旨,真了不起!【设计意图】将一首七言诗读短的灵感来源于古体诗也有三言四言之类的短诗。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三个:一是让学生将古诗描述的画面精简至最简单,保留一些最基本的画面或者意象,从而让学生领悟写了什么,学生所保留词语会各有特色(有好几种方式),不管会呈现何种画面意象,都是对诗歌的一次个性化解读,有助于了解诗歌究竟写什么主题。

二是在读短诗的过程中,特别是保留四个字、三个字时,学会关键词组合搭配的得当,只有如“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等搭配恰当,读起来才通顺,当然,这些术语名称不需在课堂上直接明示。

三是通过最终的凝练形成对诗的主旨“思”的初步认同,真正达到了“情动辞发”的第二个环节——“写了什么?”三、以诗会文,索句解诗。

过渡:我们不仅要能把古诗读短了,我们还要把古诗读长了?谁能把古诗读长?怎样读长?(就是借助课文的介绍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能行吗?)1、幻灯出示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对照诗句读课文,找到能解释古诗的相关句子或者词语,做上记号或写下来,每个小组重点解释一句话,题目也算。

2、小组合作研究。

(教师在巡视小组学习情况时初步了解各组研究的句子情况,避免研究集中在几句热门句子上。

)3、上台交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九为阳数,所以称“重阳”。

古时候这天又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驱邪避灾的习俗。

忆:想念)(教师补充:“山东兄弟”不是现在的“山东”而是“华山以东”——五岳之一。

王维的家乡在蒲州——山西永济。

简笔画介绍。

)△独在异乡为异客:对应句子: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对应句子: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对应句子: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遍插茱萸少一人:对应句子: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预设:教师点拨注意点:(1)王维15岁那年,就一个人来到京城长安求学,而且一待就是两年,没有亲人陪伴,“孤独”是主要精神状态。

(2)学生容易疏漏的解释“逢”遇到;“佳节”:只知道重阳节,不知道“美好的节日”(3)少了王维一人。

(教师补充:要知道,王维兄弟情谊很深很深。

王维有四个弟弟,两个妹妹,其父早逝,早慧的王维十五岁就开始了两京的游宦活动,他十七岁时孤身一人在长安,家中只有寡母一人支撑,每当佳节临近,怎么不引起了他强烈的思念之情?)4、齐读全诗。

5、小结:刚才,我们各小组根据课文的相关描述,初步理解了诗意,走近了作者内心,但是,诗有限而意无穷,还有很多内容需要借助课文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考虑到生本学习背景下,学生在课前对古诗已经有了初步理解,根据查阅的资料,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借助小组的讨论:先找关键句、照应句,再从文章其余处补充,基本可以解决疏通诗意的任务。

小组交流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对古诗中个别字义的准确把握。

如“每”解释“每当”“逢”解释“遇到”等,在小组交流时,教师需要点拨。

四、走进文本,入情入境1、自读自悟要求:课题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关键词是2个:“佳节”“倍思亲”“为什么王维在佳节中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呢?”找出有关词句,细细品读,写写批注,然后交流。

2、交流:重点为以下几句:▲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

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预设:点拨要点:(1)联系自己的经历,抓住“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进行理解。

(2)联系重阳节的风俗,想象一下大街上人们还在干什么?(3)回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诗句中的哪个字表示“更加”的意思?(倍)▲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预设:点拨要点:(1)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画面?(2)领会王维设身处地,替兄弟们想到的“少一人”的含义。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预设:点拨要点:(1)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

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什么?(2)王维可能还想了些什么呢?借机理解“思绪万千”的意思。

3、感情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目标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诗人对话,再次加深诗意的领会;二是对“佳节”情境之下思亲之“倍”的再次解读,同时也是对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解读过程。

这个环节是反过来找寻“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的源头的过程,由于“文包诗”的“文”更形象具体一些,如文中对“佳节”热闹情境的描述,对诗人内心的揣摩等都比较详细,所以,有助于进一步领会诗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学生通过“披阅”“批注”找寻辞发之源,五、同题拓展,比较阅读1、纵向(王维本人诗作)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