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下混凝土灌注要点

水下混凝土灌注要点

兵建集团兰新铁路第二双线项目部二工区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灌注作业指导书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灌注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铁路桥梁钻孔桩基础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

2 作业准备2.1 技术准备2.1.1 钻孔灌注桩检孔完成,钢筋笼下放、二次清孔干净彻底后,经监理单位检查确认,方可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

2.1.2 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

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收集施工作业层所需的各类参数,包括实测孔深、设计桩顶标高。

2.2 人员配备现场作业人员均通过岗前培训并具有相当水下混凝土灌注作业施工经验。

2.3 机具配备各种机械设备均通过相关部门的检测,可进行安全施工生产。

1技术要求钢筋笼安装就位并经复核平面偏差在10cm,高程在±50cm以内。

沉渣经测定符合摩擦桩≤20cm,端承桩≤5cm的要求。

现场混凝土满足首次灌注埋深≥1m要求,并有保证连续灌注的混凝土供应。

2施工程序桩基水下混凝土施工程序为:导管水密性试验及安装→二次清孔→混凝土现场检测→首批混凝土→灌注混凝土→导管和导管随混凝土灌注进程的提拔→拆卸→清卸→埋深控制→声测管检查→填写灌注作业记录。

3 工艺流程水下混凝土灌注的工艺流程见图3.1.图3.1 水下混凝土灌注的工艺流程4 施工要求4.1导管水密性试验及安装4.1.1导管在使用前或使用一段时间后,除对其规格、质量和拼接构造进行认真的检查外,还需做拼装、过球和水压试验,水压试验时的压力应不小于灌注时导管可能承受的最大压力的1.5倍。

导管壁可能承受的最大压力按下式计算:Pw=1.3(γc x hc-γwx hw)式中 Pw——导管壁可能承受的最大压力(kg/m2);γc——混凝土容重(kg/m3);hc——导管内混凝土柱最大高度,采用导管全长(m);γw——导管内水或泥浆比重,一般为1.0~1.25 kg/m2,大于1.25时不宜灌注水下混凝土;hw——钻孔内水或泥浆深度(m).4.1.2 水密试验方法是把拼装好的导管先灌满水,两段封闭,一端焊接出水管接头,另一端焊接进水管接头,并与水泵出水管相接,启动水泵给导管注入压力水,当水泵的压力表压力达到导管需承受的计算压力时,稳压15min后接头及接缝处不渗漏即为合格。

4.1.3 导管可在钻孔旁预先分段拼装,在吊放时逐段拼装。

分段拼装时,应仔细检查,变形和磨损严重的不能使用。

导管内壁和法兰表面如黏附有灰浆和泥砂应擦拭干净。

4.1.4 导管在吊放时宜用两根钢丝绳分别系吊在最下端一节导管的两个吊耳上,并沿导管每隔6m左右用铁丝将导管和钢丝绳捆扎在一起。

导管吊放时,应使位置距孔中,轴线顺直,稳步陈放,防止卡挂钢筋骨架和碰撞孔壁。

导管上用油漆划上刻度,导管安装好后,插入孔底,然后提离孔底30cm,检验导管实际长度。

导管下放完毕后,做提升试验,检查在导管提升过程中是否与钢筋笼相互影响,确保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提升导管时不会出现导管挂住钢筋笼的情况。

4.2 二次清孔水下混凝土灌注前必须进行二次清孔。

灌注水下混凝土是钻孔桩施工的重要工序,应特别注意。

钻孔应经成孔质量检验合格后方可开始浇筑工作,灌注前,对孔底沉淀层厚度应再进行一次测定。

如厚度超过规定,可用前述喷射法向孔底喷射3~5min,使沉渣悬浮,然后立即灌注首批混凝土。

4.3 混凝土拌合物现场性能检测水下混凝土灌注前,需对混凝土的坍落度、含气量、入模温度、扩散度四项指标进行测试,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注。

4.4 隔水栓一般采用混凝土制作,其外径宜比导管内径小20~25mm,采用3~5mm厚的橡胶垫圈密封,其直径宜比导管内径大5~6mm。

采用混凝土制作的隔水塞,宜制成圆锥体,其直径和技术规格要求见图5.4.2,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宜为桩基混凝土同等级。

为保证隔水塞隔水性能良好和能顺利从导管内排出,隔水塞应具有一定的强度,表面光滑,形状尺寸规整。

4.4.1 封底混凝土施工后导管埋置深度为1~3m。

检查导管内混凝土顶面标高是否满足要求,是否存在漏水现象,不满足要求则重新进行封底。

4.5 混凝土灌注灌注开始后,应紧凑的连续进行,严禁途中停工,同一个桩的混凝土持续灌注时间不应大于混凝土初凝时间。

尽量缩短导管拆除时间,下料掌握好速度,不宜太快太猛,以免造成气堵。

工作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拌合物从漏斗顶溢出或从漏斗外掉入孔底。

使泥浆内含有水泥而变稠凝结,而使测深不准确。

灌注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管内混凝土下降和孔内水位升降情况,及时测量孔内混凝土面高度,正确指导导管的提升和拆除。

在灌注过程中,当导管内混凝土不满,含有空气是,后续混凝土要徐徐灌入,不可整斗地灌入料斗和导管,以免在导管内形成高压空气囊,挤出管节间的橡皮垫,而使导管漏水。

4.6 导管提升导管提升时应保持轴线竖直和位置居中,逐步提升。

如导管法兰卡挂钢筋骨架,可转动导管,并挂上升降设备,然后松动导管的接头螺栓或快速接头,同时将起吊导管用的吊钩挂上待拆的导管上端的吊环,待螺栓全部拆除或快速接头拆除后,吊起待拆的导管,徐徐放在地上,然后将料斗重新插入井口的导管内,校正好位置继续灌注。

拆除导管动作要快,时间一般不超过15 min。

要防止螺栓、橡胶垫和工具等掉入孔中,并注意安全,已拆下的管节要立即清洗干净,堆放整齐。

4.7 灌注混凝土测深和导管埋深控制4.7.1 测深:灌注水下混凝土时,应探测水面或泥浆面以下的孔深和所灌注的混凝土高度,以控制沉淀层厚度、埋导管深度和桩顶高度。

测深锤法:目前多采用绳系重锤吊入孔内,使通过泥浆沉淀层而停留在混凝土表面上,根据测绳,所示锤的沉入深度作为混凝土灌注深度。

完全凭探测者手中所体测锤在接触混凝土顶面以前与接触混凝土顶面以后不同重量的感觉而判别。

测深桩的测锤的重量以重一些为好,为防止测深锤接触混凝土表面后陷入太深,以平底为宜,且底面积不宜太小。

一般制成圆锥形,锤底直径15cm左右,高8~12cm,锤用铁铸成,其重量视所系绳种类、测探深度和泥浆比重等而定,一般为6~9kg。

测绳用质轻、拉力强、遇水不伸缩,标有尺度的如尼龙皮尺为宜。

探测时须仔细,比已灌注的混凝土数量校对,防止错误。

4.7.2 导管埋深控制: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一般宜在2~4m较好。

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1m或大于6m。

少于1m时,已发生拔导管时拔漏事故,大于6m以上时,易发生埋管拔不出来的事故。

拔管前须仔细测探混凝土面深度。

用测绳锤探测时,须有2人用2个测锤探测,防止误测。

4.8 混凝土最终灌注高度的确定为确保桩顶质量,在施工图桩顶高程以上应加灌一定高度,以便灌注结束后,将此段混凝土清除。

增加的高度可按孔深,成孔方法、清空方法确定,一般不宜小于0.5m,深桩不宜小于1m.混凝土灌注到接近施工图桩顶高程时,工地值班人员要计算还需要的混凝土数量。

通知拌合站按需要数拌制,以免造成浪费。

为减少以后凿出桩头的工作量,可在灌注结束时,由于导管内混凝土柱高度减小,超压力降低,而导管外的泥浆及所含渣土稠度增加、比重增加。

如出现混凝土顶升困难时,可在孔内加水稀释泥浆,并掏出部分沉淀,使灌注工作继续进行。

再拔出最后一节导管时,拔管速度要慢,以防止桩顶沉淀的泥浆挤入导管下,形成泥心。

5.劳动组织5.1 劳动组织方式:采用架子队组织模式。

5.2 施工人员应结合施工方案、机械、人员组合、工期要求进行合理配置。

表5.2 施工人员配备表其中负责人、专兼职安全员、工班长、技术人员必须由施工企业正式职工担任,并根据工程情况适当配备若干劳务工人。

6材料要求原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主要有沙石、水泥、钢筋、导管等。

施工用水的水质应符合工程用水标准。

7 设备机具配置7.1 机具设备表7.1 混凝土灌注所需要主要设备表7.2 检测设备表7.2 混凝土灌注需要准备的检测设备8 质量控制及检验8.1 质量控制8.1.1 混凝土灌注前必须准备充足的砂、石料、水泥、外加剂等原材料;设备必须维修保养、调试运转,并备足够的易损件;集料斗每次灌注混凝土前均应清理干净。

8.1.2导管连接时,接头必须清洗干净、涂上黄油,并加上密封圈,对于破损的密封圈进行调换,接头的螺纹要旋转到位,以防止漏水。

每次混凝土浇注拆管后应及时清洗导管,以免水泥砂浆附着凝固后下次浇注时造成堵管。

8.1.3混凝土到达现场进行坍落度、扩散度、含气量、入模温度等进行检查,检测结果满足表9.2.2中的指标要求。

8.1.4灌注前对泥浆进行测试,指标满足比重不大于1.1,含砂率小于2%,黏度控制在17~20s后方可灌注。

8.1.5为防止灌注过程中导管拔出混凝土面造成断桩现象出现,导管埋深要求控制在2~4m。

8.1.6声测管在灌注过程中,采用内插套管的方法检查是否有漏浆现象,一旦出现不通苗头,即刻疏通,混凝土灌注结束后再进行检查,合格后灌满水,并用木塞封好。

8.1.7严格控制进入料斗内混凝土的坍落度。

发现混凝土有异常应停止灌注,处理不合格混凝土,同时查明原因后才能继续施工。

8.1.8 灌注过程中,若发生意外而暂停,应不时地上下缓慢提升导管,以免导管埋置太深造成提升不动或混凝土假凝,从而出现堵管。

8.1.9 认真检测混凝土面上升高度、导管埋深,并和已灌入的混凝土数量校核,以确定扩孔率或混凝土面上升是否正常。

8.1.10混凝土灌注至计算桩顶标高时,采用小漏斗或刚性竿探测混凝土面质量,以确定混凝土标高。

8.2质量检验8.2.1钻孔灌注桩混凝土主控项目1 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施工和水下混凝土的检验必须符合铁道部现行《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第6.2.1~6.2.7条、第6.3.1~6.3.4条、第6.4.1~6.4.3条、第6.4.5条、第6.4.10条、第6.4.13条和铁道部现行《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03第9.3.4~9.3.5条的规定。

2水下混凝土浇注必须符合施工工艺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和测量。

3 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水下混凝土标准养护试件强度必须符合设计强度等级的1.15倍。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每根桩应在混凝土的浇注地点随机抽样制作混凝土试件不得少于2组,每个桩基础监理单位见证取样检测或平行检验数量为施工单位检验数量的20%、10%,且不少于2组。

检验方法:施工单位进行混凝土强度试验,监理单位检查混凝土强度实验报告和进行见证取样检测或平行检验。

4 桩身顶端必须清理上层浮浆露出新鲜混凝土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