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文摘要:人们在一段时期内曾片面地追求实践活动的目的性,而忽视其规律性,不考虑或极少考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造成诸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识以及理论意义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它使马克思在生产力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实践的生产力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这里我想谈一下实践的生产力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而应从实践去理解。
就是说,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而对于实践,不仅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
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这就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同时,实践又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这又否定了抽象能动性,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
这也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统一过程中去理解和诠释生产力。
由此,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思维方式的高度加以概括,认为生产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实践能力,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使其适应人类需要的实践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方法论意义(一)宏观方面: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发展至今具有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同时是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指导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我国不断取得重大成绩,但是同样面临多重挑战,在挑战面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应该如何进行是当代所面对的重大难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理论方法方面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借鉴,通过践行马克思主义以及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
通过切身学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实践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与深入发展提供不竭思想动力与理论支持。
只有在实际生活、生产与学习过程中深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能真正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也只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的提升才能真正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指导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可避免会遭受到多种困难与问题,就如何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尤其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竞争实力的不断增强,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展开不利于我国发展的政治策略、经济策略。
因此必须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认识与学习才能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了解社会发展局势、才能真正掌握时代发展规律,促进社会进步发展与繁荣,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进程。
只有牢牢掌握并依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发展与进步,也只有不断坚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学习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发展与繁荣。
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保障我国在新形势下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新形势下,我国发展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不断面临多重挑战,在新时期该如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如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已经成为重要课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多年实践所得出的宝贵经验,只有牢牢坚持实践观,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理念,加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建设才能在新时期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与活力。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也是我国通过多年实践所得出的宝贵理念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学习与践行工作,是我国在新形势下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取得胜利的重要理论保障。
(二)微观方面: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提升公民素质的必经途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指导作用。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与改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如火如荼。
公民素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公民素质的提升也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正常发展的重要保障,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通过理论建设工作在思想方面促进社会公民水平提升,在日常生产、生活、学习过程中同样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认真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我国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全社会共同进步的重要思想阵地,公民素质教育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相结合,通过实践进行教育、指导工作,促进我国公民素质整体提高。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提升群众个人思想境界的重要举措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不仅需要有优秀的指导思想,同时需要实践作为检验指导思想、促进指导思想完善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历史的、科学的结合,通过历史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充分表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能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也只有通过加强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学习才能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境界与水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的指导思想,更是一种通过实践所得出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学习与建设工作是保障也是促进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水平的重要举措,同样也是加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促进当代高校人才能力提高的重要指导思想内容大学生是当代宝贵的人力资源,同时也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重要力量,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以及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我国大学生思想建设工作承担重要责任。
如何进行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时代课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活的精神,当代大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对于加强自身发展与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当代大学生也只有通过学习与了解并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能认清社会发展情况、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促进个人素质提升,进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现实意义(一)有利于正确地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首先,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根据马、恩实践的生产力观,生产力实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的体现,而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精神风貌和创新能力等等,都是影响人的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
所以,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又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其次,必须不断推动制度创新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的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的发挥状况,依赖于社会制度对个人力量的有效组织。
通观历史,社会组织的成功和失败正是社会兴衰的根本原因。
为了提高人们在物质生产、科学技术、创新发明等实践领域的积极性,国家必须提供适当的制度环境和一套相对完善的激励机制。
人们的实践活动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二)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全面协调统一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正是重视生产实践、交往实践及人对自身实践的协调发展。
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
首先,要重视生产实践,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但人类在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来源时要尊重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生产实践不能仅是人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其次,要重视人与人的交往实践,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第三,要重视人对自身的实践,即人不仅要把自然、社会,而且还要把人自身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人对自身的实践活动包括改造人自身的肉体和自身的思维两个方面,使人的身体和思维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改造和提高,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只有这三种实践全面协调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们在一段时期内曾片面地追求实践活动的目的性,而忽视其规律性,不考虑或极少考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造成诸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实践活动指明了正确的价值导向,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人文关怀。
我们应该要反省近代工业“以物为本”,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缺陷,应该坚持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相统一,坚持价值原则和科学原则相统一,正确地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
参考文献:[1]胡连生、杨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社会主义的新课题》,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顾海良、张雷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王振中:《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徐育苗主编:《中外政治制度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