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古典油画的差异性若有永恒,为何人有限而天地独无穷,若有不朽为何心中烈火敌不过强暴的风,为何世间有一物能做到无尽永恒与不朽。
那便是艺术。
任世间万物流转,时间洗礼,她巍然不动,光芒越盛。
若谈艺术,中华传统艺术必定是人类艺术史上不可不提的。
中华艺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的结晶,更是屹立在世界东方、自成体系且独具特色的文化。
正是在这丰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中,孕育出光辉灿烂、绚丽多彩的中国传统艺术,涌现出历朝历代无数杰出的艺术家和不朽的艺术品,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
中国古典美学有自己的独特的范畴和体系。
因此,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
下面我们就从绘画方面谈一谈,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古典油画的差异性。
第一、社会背景与艺术思潮。
看问题要找根源。
我们要探究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古典油画的差异性,就要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与艺术思潮开始分析。
所谓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中外艺术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艺术思潮,突出地反映了某一特定时代的社会思潮和审美理想,对各门艺术都程度不同地产生了重大影响。
仅仅从17世纪以来,在艺术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艺术思潮,以及20世纪后半叶开始出现的后现代主义等等。
西方古典油画的古典主义是以尊重古希腊、罗马的审美原则,构图上对称、均衡,气势上庄严、辉煌、崇高向上,技法精湛,
刻画深入。
由于在17世纪,欧洲普遍信奉天主教,追求,西方古典油画的素材也大多是源于圣经或基督故事,画法也讲究写实,客观。
而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的影响,正是这三者的不断冲撞和融汇,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形成了中国艺术的鲜明特色、形成了民族艺术气派和民族艺术风格,形成了中国艺术特有的意境、虚实、气韵、文质、含蓄的特点。
中国传统绘画也是在这样深厚的文化艺术背景下发展转变而来的。
由于艺术风格的特色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与审美需要。
因此,丰子恺说:“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
故艺术的表现亦异。
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
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
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
”
第二、透视与构图(表现手法)。
所谓透视,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
中国传统绘画是不重视透视的,而西方古典油画要力求写实,因此极注重透视。
在描绘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力求逼真。
而且很注重背景,
凡物必有背景,例
如果物,其背景为
桌子,人物,其背
景为室内或野外。
画面全部填涂,不留空白。
就像著名的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画作构图以耶稣为中心,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中央。
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
犹大、约翰等门徒的神情各异,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这幅壁画成功的透视是人们最为称道之处,它的立体透视法使得这幅壁画给人的感觉就像置身于一个房间,似乎耶稣和它的门徒正坐在那个房间里用餐,尤其是窗外的风景更增添了此画的纵深感,在二维平面的壁画上表现了三维的立体空间。
达芬奇成功地运用透视法画出了深远的背景,在画面的空间处理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中国传统绘画中,就不喜欢画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理他相很显著的东西,而偏好画云、山、树、瀑布等远望如天然平面物的东西。
偶然描绘房屋器物亦不讲究透视法,而任意表现。
例如画庭院深深的光景,则曲廊洞房,尽行表示。
又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京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首段表现的是汴京郊野的春光,中段集中展示水陆交通的
集合点——繁忙
的汴京码头,后段
则描绘了市区街
道市井行人摩肩
接踵的热闹景象。
他采用了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以及中国传统美学中“游”的审美方式,运用边走边看的绘画方式,犹如我们今天电影
摄影机移动镜头的拍摄方式,自右向左缓缓行进,将汴河两岸纷繁的场景一一摄入,再加以取舍提炼,有起伏,有高潮,终成全画。
画中描述的好似飞到半空中时所望见的,而且又不是同一时间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
故中国传统绘画的手卷,山水连绵数丈,好像是火车中所见的。
中国画的立幅,山水重重叠叠,好像是飞机中所看见的。
因为中国人作画如同作诗一样,想到哪里画到哪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
中国画也不重背景,例如写梅花,一支悬挂空中,四周都是白纸。
写人物,一个人悬挂空中,好像驾云一般。
所以中国的画纸往往要留出空白余地很多,很长的一条纸,下方描几只虾或一块石头,就成为一张立幅。
如齐白石的虾。
西方古典油画重写实,凡是画画必定要填背景。
中国传统绘画重传神,所以一定要删除琐碎的东西而特写主题,求印象的鲜明。
第三、典型与意境。
一般来讲,典型重再现,意境重表现,典型重写实,意境重抒情,典型重描绘鲜明的形象,意境重抒发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作为美学范畴,典型和意境对各门艺术都具有普遍意义,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西方文艺理论中,典型论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则是意境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西方古典油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
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
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十分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色度、色性等科学法则,运用光学、几何学、解剖学、色彩学等作为科学依据。
才涌现出《马拉之死》、《自由女神领导人民》、《最
后的晚餐等一批优秀作品。
而中国传统绘画十分注重意境。
意境是中华
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境界。
意境就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让人们领悟出无穷
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乃至某种说不清、道
不明的深层意蕴。
或许,从有限中把握无限,正是
艺术的极致境界。
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
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范畴“意境”即使人通过艺术
对世界本体的体悟。
那清初著名画家朱耷的代表作
《荷花水鸟图》来说。
画面上,残荷斜挂,孤石倒立,一只缩着脖子、瞪着白眼的水鸟孤零零蹲在石头上,很像是画家本人的自我写照。
全画以及其简练而苍劲的用笔,创造出一种萧瑟惨淡的意境,画中的大片空白更加增强了悲凉的氛围。
总的来说,如果中国传统绘画尚意,那么西方古典油画则尚形,中国传统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古典油画则重再现性,重理性,中国传统绘画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古典油画则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中国传统绘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西方古典油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
总之,西方古典油画注重再现和写实,中国传统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形成鲜明差异。
这正是这二者相辅相成,才丰富了人类艺术史瑰丽的宝库!
邹雪雯
312013112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