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世界现代史》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世界现代史》

世界现代史宏观概要从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阶段。

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世界朝着整体化大步迈进的历史时期。

从宏观上来看,世界现代史是以纵向和横向发展为经纬主线,构成了世界现代化体系。

纵向是指现代化的发展,横向发展是整体世界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成果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成果之二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经历重大改革后获得了新的发展。

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有力地推动世界现代化向纵深拓展。

20世纪以来的整体世界的发展,经济文明上,表现在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频繁,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增多。

政治文明上,表现在到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格局明显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化趋势的走向。

精神文明上,表现在多元化、理性化、民族化并存的多元一体的世界出现。

第一节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17-1945年) 阶段特征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时期(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这一时期政治上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局面,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由盛转衰。

经济上,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在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知识整合一、一战后的世界(1917~1929年)1.政治(1)俄国十月革命:①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②1917年4月,列宁提出“四月提纲”,规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

③1917年7月,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④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苏联建立:1922年。

2.经济(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动员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有积极意义。

(2)新经济政策(1921~1928):固定粮食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1928~1933年,苏联“一五”计划。

3.文化(1)一战后,美国爵士乐受欢迎。

(2)①20世纪初(1925年),苏联拍摄电影《波将金号战舰》(“默片”)。

②1927年,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

③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机出现。

④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

(3)20世纪早期(1929年),英国现实主义作家萧伯纳创作《苹果车》。

二、从经济大危机到二战(1929~1945年)1.政治(1)1936年,苏联新宪法,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的建成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二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战后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确立了雅尔塔体系。

(3)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

2.经济(1)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①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②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③影响: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国际关系日趋恶化;造成政治危机。

(2)“斯大林模式”①形成:是在实行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②特点: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③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但片面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3)罗斯福新政①内容:整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②性质: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③评价:罗斯福新政开创了美国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4)世界经济体系: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定》签署。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

3.文化(1)①1935年,第一部彩色影片《浮华世家》拍摄成功,标志彩色电影问世。

②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首次开办每天两小时的电视广播。

③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④二战后,宽银幕、立体声电影等相继问世。

(2)①20世纪上半期(1933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②毕加索是最有影响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之一,代表作是《格尔尼卡》(1937年)。

(3)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导学要旨1.关于十月革命的特点(1)理论创新: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通过十月革命的实践得以实现。

(2)革命道路:从城市到农村。

(3)革命阶段: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两个不同性质阶段的革命。

(4)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革命形式夺取政权2.关于苏俄(联)的经济政策(1)注意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认识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的手段控制社会经济,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3)要特别注意新经济政策的创新之处,联系罗斯福新政借鉴计划经济的做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综合分析这种突破意识形态的经济政策运用的现实意义。

(4)注意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工业、农业和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其影响。

3.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是学习的重点几套教材对此内容都作了系统的论述,属于相关性较高的内容。

对30年代大危机发生原因的分析要注意联系现实来思考,如贫富差距,社会分配不公;股票投机对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影响等。

对罗斯福新政内容应着重掌握其中心措施(《国家工业复兴法》),解决就业、拉动内需的措施,社会保障方面的措施,关注罗斯福新政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对当下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启示。

对罗斯福新政的作用与影响的理解和认识应抓住的关键词是:国家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二节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年-20世纪90年代初) 阶段特征本阶段从1945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是革命与战争逐渐转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阶段。

政治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冷战共处,社会主义经历了迅速发展和重大挫折,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经济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双重趋势。

科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

思想文化上现代主义色彩浓厚。

知识整合一、战后初期的世界(1945~1955年)1.政治①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

②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

③1949年,美国牵头成立北约。

④1949年,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

⑤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⑥1955年,苏联牵头成立“华约”。

2.经济(1)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日内瓦签署。

其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3)1949年,苏联牵头成立经互会。

(4)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5)1953年,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3.文化(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2)二战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代表作品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3)50年代,摇滚乐《围着时钟摇吧》对美国青少年造成巨大震撼。

二、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55~1991年)1.政治(1)1961~1973年,越南战争。

(2)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3)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4)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5)1988年,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改革。

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

(6)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

(7)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

(8)1991年底,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2.经济(1)1957年,《罗马条约》签定,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2)1964年10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

(3)1965~1982年,勃列日涅夫执政,试图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但是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框架,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4)1967年,欧共体成立。

(5)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也日渐完备。

(6)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7)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国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8)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9)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10)1985年,苏联戈尔巴乔夫执政,进行经济改革。

(11)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12)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

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3.文化①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摇滚乐《时代在改变》。

英国的披头士乐队在西方也有很大影响。

②1969年,国际互联网(因特网)问世。

③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④20世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

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尼日利亚的索卡因等都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