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仪器设计导论
x { x} x0 测量结果=测量数值×测量单位,即:
6
1.1.2 测量的定义(续)
测量的内涵
①测量对象:被测客体中的相应的量值信息;
测量目的:从被测对象取得一个定量的认识;
②测量过程:
通过实验去认识对象的过程 ③测量方法:比较;
A.直接比较 B.间接比较;C.需要测量仪器;
25
1.2.4 测量基准的权威性和相对性
1.基准的权威性
基准的理论定义最严格的、制作工艺技术最
先进。 原器基准自身也会随时间、地点、环境条件 而变化,甚至会损坏,会失传。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最好的基准是原子 基准。
2.基准的相对性
一个时期的测量基准反映当时的人类认识水平 和科学水平
26
1.2.4 测量基准的权威性和相对性(续)
29
1.3.1 电子测量中的变换技术(续)
2.频率变换
(1)检波:交流电压变成直流电压
常用磁电式电表,它只能测量直流,交流信号必须检波成 直流信号来测量 (2)斩波:把一个直流电压调制成交流电压,经过交 流放大,然后再把交流电压通过反调制(解调)还原 为直流电压的过程。 斩波的作用是对微弱的直流电压进行高稳定放大。
30
1.3.1 电子测量中的变换技术(续)
(3)变频率覆盖范围。 ③获得高增益,提高测量仪器的灵敏度。 ④实现中频或低频替代,以提高测量精度。 ⑤实现频率的精密测量。
31
1.3.1 电子测量中的变换技术(续)
(4)倍频 ①倍频器是频率综合技术中的乘法器。 ②差频倍增法
23
1.2.3 基准和标准(续)
3.几个术语
(1)计量器具: 凡是能用以直接或间接测出被测对象量 值的量具、计量仪器和计量装臵都统称为计量器具。计量 器具按作用可分为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工作计量器具三 类。 (2)计量标准器具: 准确度低于计量基准,用于检定计 量标准或工作计量器具的计量器具。 ( 3)工作计量器具: 工作岗位上使用,不用于进行量值 传递,而是直接用来测量被测对象量值的计量器具。
24
1.2.3 基准和标准(续)
(4)比对:在规定条件下,对相同准确度等级的 同类基准、标准或工作计量器之间的量值进行比较, 其目的是考核量值的一致性。 (5)检定:是用高一等级准确度的计量器具对低 一等级的计量器具进行比较,以达到全面评定被检 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是否合格的目的。一般要求计 量标准的准确度为被检者的1/3到1/10。 (6)校准:校准是指被校的计量器具与高一等级 的计量标准相比较,以确定被校计量器具的示值误 差(有时也包括确定被校器具的其他计量性能)的 全部工作。
3
1.1 测量的基本概念
1.1.1 测量的意义
日常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测量
没有望远镜就没有 天文学,没有显微 镜就没有细胞学, 没有指南针就没有 航海事业
科学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测量,
离开测量就不会有真正的科学。
4
1.1.1 测量的意义(续)
生产发展离不开测量
农业社会中,需要丈量土地、衡量谷物,就产生了长度、 面积、容积和重量的测量;掌握季节和节候,出现了原 始的时间测量器具,并有了天文测量。 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中,处处离不开测量. 例如,一个大型钢铁厂需要约2万个测量点
仪器仪表创新设计
参考书目:赵茂泰.电子测量仪器设计.华中 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版。张春林.机械创新 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版。 总成绩=平时成绩× 30﹪+期末考试成绩 × 70﹪ 平时成绩=出勤+课堂发言
2
第1章 测量的基本原理
本章阐述测量学科的丰富内涵。 介绍测量、计量的基本概念,即它们的意义、内 容、特点及应用。 讨论测量原理、测量方法和测量系统中的共性问 题。 从实现测量原理的变换、比较、处理和显示等环 节中,阐述电子测量的基本技术。
27
1.2.5 测量标准的传递
自上而下逐级传递
国家 标准 Ⅰ 级 Ⅱ 级 Ⅲ 级 工作 标准 中国计 量院 中国测 试院 国家标 物中心 国 家 专 业 计 量 站 分 站 工矿企业、商店、研究院 所、医院、学校等
THE END 28
授权基准 实验室 行 业 计 量 中 心 国 防 计 量 中 心
9
1.1.3 测量的组成
1.测量的基本要素
被测对象、测量仪器、测量技术、测量人员和测量环境
原理 方法 对象 属性 选择 仪器 被测信息 激励信号 影 响 影响 测量 环境 影响 仪器 系统 决定 方法 参数命令 数据状态 测量 人员 测量策 略、算法
被测 对象
图1-3
测量的基本要素
10
1.1.3 测量的组成(续)
14
1.1.3 测量的组成(续)
应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尽量减少由于环 境影响而产生的误差。
恒温、恒湿、稳压和防震。
抗干扰、防噪声的措施,如接地、屏蔽、 隔离、滤波等。 仪器应能尽量适应恶劣环境和大范围变化 环境。
15
1.1.3 测量的组成(续)
仪器以工作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分为三组: I 组:良好的环境条件,温度 +10 ~ +35oC ,相对湿度 80% (在35oC上),只允许有轻微的振动。 II 组:一般的环境条件,温度- 10 ~ +40oC ,相对湿度 80%(在40oC上),允许一般的振动和冲击。 III 组:恶劣的环境条件,温度- 40 ~ +55oC ,相对湿度 90%(在35oC上),允许频繁的搬动和运输中受到较大的 冲击和振动。 I组——高精度计量用仪器 II组——通用仪器 III组——野外、机载等仪器
THE END 16
1.2 计量的基本概念
1.2.1
计量的定义和意义
为使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手段测量同一量时,所得的 结果一致,就要求统一的单位、基准、标准和测量器具。
1.计量的定义
计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测量,它把被测量与国家计量部门
作为基准或标准的同类单位量进行比较,以确定合格与否, 并给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检定证书》。 计量是利用技术和法制手段实现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 的测量。
mf x mf s m( f x f s ) mf
③用倍频法减小测量误差。
利用电子计数进行频率测量时,±1误差将决定测量误 差。若KHz,±1的相对误差为10-3,如果先对进行103倍的 锁相倍频后测量,则该项误差可降为10-6。
④测量标准:同类已知单位。 ⑤测量结果:最终能表示给测量主体(人)
7
1.1.2 测量的定义(续)
被测物体的重量从度盘上读数,因为,弹簧秤度盘 上的刻度是事先与标准量比较的结果。
(a) 天平直接比较
(b)弹簧称间接比较
被测物体的重量等于标图1-1 测量的比较原理 准砝码的重量
8
1.1.2 测量的定义(续)
22
1.2.3 基准和标准(续)
2.标准
根据工作基准复现出不同等级的便于经常使用的计量标准 量具或仪器,简称标准。 计量标准的准确度等级在工作基准之下,工作计量器具之 上。 按精度高低又分为一级标准、二级标准和三级标准。 通过这些标准经常性地对日常工作仪器进行检定,确定其 量值的精确度大小。 除标准器具外,还有标准物质。
环境对测量的影响 A. 环境对被测对象的影响:某些被测对象客体(如 器件、电路或系统)的性能特性对环境变化较为敏 感。 B. 环境对仪器系统的影响:环境可能直接或间接地 影响到仪器系统本身的某个工作特性。 C. 环境对测量人员的影响:高温、严寒、潮湿、闷 气、嘈杂、照明不适当等不良工作环境,会对测量 人员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人 身误差乃至差错。
1.基准 基准用来复现某一基本测量单位的量值,只用于鉴 定各种量具的精度,不直接参加测量。 (1)一级基准,又称主基准和国家基准 具有最高水平的基准。一个国家只有一个。 (2)二级基准,又称副基准 副基准的量值精度由主基准确定,用以代替主基准 向下传递或代替主基准参加国际比对 (3)三级基准,又称工作基准 工作基准用来直接向下属标准量具进行量值传递, 用以检定下属计量标准量具的精确度。
•
2.测量过程——基本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论证阶段 测量的主体(测量人员)根据测试任务的要求、被测对 象的特点、属性,及现有仪器设备状况,拟定合理的测 试方案。 设计阶段 * 选择测试仪器,组建测试系统。 * 制定出测试策略(测量算法)和操作步骤(测试程序) 实施阶段 * 对仪器和系统实施测试操作(发控制命令),按照逻辑 和时序完成测量过程,取得测量数据; * 分析测量误差并显示测量出结果。
12
1.1.3 测量的组成(续)
7.测量环境 测量环境是指测量过程中人员、对象和仪器系统所处空间 的一切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总和。 测量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力场、电磁场、辐射、化学气 雾和粉尘,霉菌以及有关电磁量(工作电压、源阻抗、负 载阻抗、地磁场、雷电等)的数值、范围及其变化。
13
1.1.3 测量的组成(续)
大区国家计量中心 省级计量所 市(地)计量所 县(区)计量所
1.3 电子测量中的基本实现技术
1.3.1 电子测量中的变换技术
1.量值变换
量值是指电压、电流、功率、阻抗、时间等电参量的幅值 大小。 量值变换即指把它们的幅值按比例地增大或缩小。 把量值处于难以测量的边缘状态(太小或太大)的被测量, 按某一已知比值变换为量值适中的同样参量进行测量。 通过量值变换,可增加测量范围,提高测量分辨力和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