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身素养,维护教师形象
教师的一言一行不仅是个人素养的表现,同时代表着学校,代表着教师团队。
教师的个体形象,会化为学校和教育系统的群体形象而存留在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并且会通过他们的口耳相传,最终形成教师的社会形象。
”但长期以来,部分教师的形象却并非尽善尽美,这其中有多种原因。
学校应对教师进行个人外在形象塑造的指导和日常行为礼仪的训练,使教师无论在内在气质还是在外在举止、着装上,都能彰显教师职业的魅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展示出我们人民教师的“高尚的职业,优美的形象,优雅的举止,文明的礼仪”,使我们的教师成为学生乃至社会各阶层人士效仿和尊敬的楷模。
一、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故教师需要更加重视道德修养,努力以自己的道德去影响和形成学生的道德,以自己完善的人格去影响和形成学生的人格。
(一)坚持道德标准,不为“物欲”所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人们对物质、文化各方面要求不断提高。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己为中心的思潮应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当然这也不是要求教师不切实际地只讲奉献、安于清贫,但作为影响和塑造他人人格的教师决不能道德情操失落,降低自己的道德标准,而做出有损教师形象的事。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此处的道,必须是正道。
教学的对象(学生)绝不是教师获取利益之对象。
其实,纵观历史,“教书先生”从未有过与“富
豪”划等号的时候。
(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敬业爱生。
对事业忠诚是教师对待人生的根本出发点,对待事业的基本态度,也是敬业的基础。
关心爱护学生是真挚的师爱,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情感,体现了教师的独立人格和应有的社会责任。
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这不仅是教师做好“育人”工作的前提,也是必须遵守的教育法规。
二、端正心态、调整状态,热情工作、快乐生活。
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是否积极乐观,将影响本人的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就是说,教师的自身形象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
如果我们觉得生活是美好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世界的美好,于是,我们的言行举止也就别有情趣,也就会在无形中给予学生美的感染。
现在的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尤其是城区的教师,班级学生人数多,再加上今年出台的末位调离政策,教师普遍感到心理压力更大。
但,这并没有影响老师们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大家一如既往、义无反顾地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地状态,开心工作、快乐生活。
这一切作为,都源于一种心态,那就是——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对于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因为我们的心态不好,埋怨别人太
狭隘,常常是因为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常常是我们的教育方法太少。
”“横看成岭侧成峰”,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由此产生的心理反应就大相径庭。
我们要努力改变可以改变的,坦然接受不可以改变的。
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只要你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你就会自觉地调整好心态,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巨大的动力,引千道清泉、集百家之长提升自己、充实自己。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积极的心态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心态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让自己阳光起来!面对同事,要有阳光般温暖的态度,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面对家长,要有阳光般真诚的交流,要有一定的沟通能力;面对孩子,要有阳光般灿烂的笑脸,要有体贴入微的爱;面对教育,要有阳光般平和的心态,要有无怨无悔的赤诚;面对教研,要有阳光般积极的热情,要有谦虚乐学的态度;面对发展,要有阳光般不息的能量,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三、注重自身形体语言。
优雅得体的仪表向学生传达出的是教师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这对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对形象好的教师,学生会产生亲近感,容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曾做过调查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信息的总效应=14%的文字+35%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
这一公式足以说明教师的仪表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选择了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每个人都在用
画笔描写着自己的历史。
就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教育活动和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全面提升自身形象,为提高学校和教育系统的美誉度作出努力。
如果每位教师都真正做到了优秀的内涵和得体的外在表现,无疑是中国学生的幸事,中国教育的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