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初中部导师制操作方案传统意义上的“导师”是指导人学习、进修、写作论文的人;本操作方案的“导师”是指具有高尚的师德情操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能给予学生以学业引领、生活咨询、品行指导、心理辅助和人生规划的教师。
一、操作意义:1.提高教师亲和力,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师生成长氛围;2.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需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和终生发展基础;3.给予学生以学业、生活、品行、心理、人生等方面的有效指导和帮助;4.让教师享受在教书育人的情感、人才、科研成功感。
二、操作原则:1.双向选择原则。
学生自主选择导师,导师在学生选择基础上自主选择学生。
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师生之间互相尊重。
2.尊重了解原则。
学生了解导师的品德修养、教学能力、学术水平、个性兴趣等,导师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思想品行、学习成绩、个性需要、潜能兴趣、同伴关系等。
导师双方彼此尊重,在了解基础上能建立和发展理想的学导关系。
3.全面关爱原则。
导师应关心学生在学业、生活、品行、心理、人生等方面情况,给予正确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成功和成就。
4.因材施教原则。
导师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及个别差异,施以适当之指导,使其正常发展,养成健全人格。
三、导师职责:1.了解学生状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定期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3.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家长到得一定的联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4.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志向指导学生制定好个人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5.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需求,辅导学生解决各种心理困惑;6.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规划人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四、导师素质:1.校方聘任从教的本校教师;2.良好的师德、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关心学生成长;3.比较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能独立开展的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4.比较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能给予学生适当的学业指导;5.一定的生活规划能力,能与学生家长联系,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生活咨询和帮助;6.比较开阔的学业视野和人生视野,能协助学生规划人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五、学导关系建立:(一)确定导师队伍:1.确定导师名录。
根据导师职责和导师素质要求,导师制领导小组确定导师录用标准,并逐一遴选导师名单,收集导师基本信息,制作简介(教学简历、学科特长、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个人风格)。
2.公布导师名录和简介。
根据导师制实施计划,向导师制实施年级(班级,学导对象一般限于本年级)通过(1)宣传橱窗;(2)校园局域网;(3)导师同名录文字资料;(4)校园电视、广播;(5)其他方式公布。
——确定导师名单必须贯彻自愿原则,尊重教师的选择和决定。
(二)确定学生对象:由于教师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导师制学生对象不宜过多,一般每位教师3——5人,不超过10人。
根据导学和导德侧重点不同,学生的确定应有不同的方法。
1.对于需要导学的学生可能通过以下几个方法确定:(1)由学科教师根据学习情况确定;(2)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确定;(3)由班主任结合学生的在校情况或家长意愿确定。
2.对于需要导德的学生的确定要符合心理学规律,不能强求,一般有:(1)由班主任老师确定;(2)由任课老师确定;(3)根据家长需要确定;(4)由学生选择,年级组确定;3.特别关注年级中的“特殊学生”;(1)单亲家庭的学生;(2)行为规范常有问题,自制力较差的学生;(3)心理有问题的学生;(4)学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的学生;(5)某门学科成绩特别突出或薄弱者;(6)其他。
——确定学生对象必须贯彻自愿原则,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决定。
——当学生报名人数偏多时,要突出“特殊学生”重点,做好“一般学生”的思想工作;偏少时,要做好导师制动员,防止“拉郎配”。
(三)报名和年级平衡:1.参加导师制活动的师生分别向年级组和班主任报名,学生报名应写明需要帮助的具体方面及对老师的要求。
2.年级组根据教师的特点、长处及学生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做好结对安排工作。
(四)签订师生职责协议书:1.师生职责协议书(样张)如下:导师制师生职责协议书导师(以下称甲方):学生(以下称乙方):学校生活对教师和每个学生而言都是他们生命历程中的一段重要经历,是其人生中充满生命活力意义的重要构成部分。
为了导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为更好地开展导师制活动,严格遵循双向选择、尊重了解原则,特制定以下协议:一、乙方恳请甲方作为自己的导师,自愿履行以下义务:1.与导师坦诚交往,彼此尊重,互相信任;2.恳请导师分析自身状况,制定发展规划;3.主动做好阶段发展分析,定期向导师汇报;4.谦虚接受、认真听取导师的指导意见。
二、甲方愿意承担对乙方指导工作,本着对乙方和学校负责的态度,自愿履行以下职责:1.了解学生状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定期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3.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家长取得一定的联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4.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志向指导学生制定好个人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5.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需求,辅导学生解决各种心理困惑;6.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规划人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7.对学生选课、文理分班、高考择校给以一定的建议。
三、任何一方违背导师制工作原则,不履行上两条规定的义务和职责,可以向学校年级委员会提出导师就更申请,由年级委员会在接到申请15天内裁决,本协议失效。
1.本协议一式三份,学校、甲方、乙方各持一份,从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约人(签名)乙方签约人(签名)年月日2.协议可以在结对仪式上签订。
结对仪式应有学校领导讲话、导师代表讲话、学生代表讲话,主持人应就导师制实施的有关事项作出详细说明,对《协议书》条款作出解释。
六、工作制度:(一)谈心汇报制度:1.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学生生活情况。
汇报一般用口头形式,根据需要也可以用书信、周记、电子邮件等形式。
2.导师每周至少与结对学生谈话交流一次,谈话应做好谈话记录。
谈话一般个别进行,根据需要9同伴关系、团体生活指导),也可以小组进行(同一导师的3—5人)。
3.谈话记录附于《导师制工作手册》,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员、谈话主题、谈话内容纪要、谈话后记、其他。
(二)家长联络制度:1.一般情况下,学校和导师应将导师制情况通报学生家长知晓,并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和协用,提高导师制的实效。
2.导师每月至少一次电访,每学期至少一次家访。
导师必须须了解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情况,注重家庭背景和学生的思想、学业、心理相关分析,并给予切实的指导。
3.电访和家记必须做好相应的记录。
记录附于《导师制工作手册》,内容包括:联系时间、联系形式(电访、家访)、联系主题、联络内容纪要、联系效果评估、其他。
(三)活动交流制度:1.导师制不限于个别指导,根据需要,可以组织:(1)导师群体人员和学生群体人员参加的座谈会、讨论会、联谊会;(2)导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会、总结表彰会;(3)学生之间的联谊会和其他团体活动。
2.活动应有充分准备,应由组织者提供活动方案、活动程序、活动注意事项等。
3.活动记录附于《导师制工作手册》,内容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地点、参加对象、活动准备、活动内容、活动分析、其他。
(四)分析会诊制度:1.下列情况必须做好分析工作:(1)导师制关系建立后,首次谈话、家访(或电访)活动后;(2)导师制发展过程中,学生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时;(3)期中、期末考试前后;(4)学生面临分科、选科等困惑时;(5)导师制关系结束时;(6)有关部门征集《个案分析》时;(7)其他应予以分析的情况。
2.下列情况必须做好会诊工作:(1)导师制发展中遇到复杂问题时;(2)导师制发展中遇到典型案例时;(3)学导双方关系遇到严得障碍时;(4)其他认为应予以会诊的情况。
3.情况分析记录和会诊记录附于《导师制工作手册》,内容包括:案例简介、分析9会诊)焦点、案例分析、分析(会诊)结论、其他。
(五)手册记录制度:1.为保证导师制工作顺利开展,导师制课题组提供《导师制工作手册》(电子版),内容包括:第一部分:概况篇(1)导师制概况:(2)导师制课题方案;(3)*高导师制操作办法;(4)其他学校导师制情况介绍。
第二部分:足迹篇(1)导师简介:(2)学生名单一览表现姓名、性别、班级、情况摘要);(3)学生情况个体分析(姓名、性别、班级、家庭情况、学历情况等一般状况;学业、生活、品行、心理等重点情况分析,因人而异)(4)谈话汇报记录;(5)家长联系记录;(6)活动交流记录;(7)定期分析记录;第三部分:成果篇(1)学生发展成果;(2)教师发展成果;(3)其他发展记录。
2.每一位导师必须做好《导师制工作手册》记录,记录可以采用电子版,可增加记录项目;如果不采用电子版,导师可以打印制作文,文本宜采用活页形式。
七、档案袋制度:1.导师制是一种全新的育人模式,从关注学生成长、积累工作资料、评定导师实绩、评价学生成长等方面均需要建立档案制度。
档案袋分导师档案袋和学生档案袋两种。
2.导师档案袋由导师制领导小组和导师个人共同制作,内容包括:(1)导师简介;(2)历年受导学生一览表;(3)历年《导师制工作手册》;(4)历年导师制考核记录;(5)个案分析和研究成果;(6)其他业绩材料。
3.学生档案袋由导师个人和班主任共同制作,内容包括:(1)学生一般状况表现姓名、性别、班级、家庭和社会关系、学历情况);(2)基础分析(要突出重点,一般在学导关系建立一学期后由导师作出);(3)成长记录(每月表现,考试成绩……)(4)成果记录(文字记录,复印件……)(5)潜能分析(学导关系终止前,由导师作出)。
(6)其他。
4.档案袋记录必须实事求是,充分肯定学生发展成果,对问题必须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对待问题。
档案文字必须打印或用钢笔记录。
八、绩效评价:1.实施导师制需要有多元化、发展的评价机制,以确保导师工作有利于指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品德和个性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2.评价机制包括导师制绩效评价、学生发展评价。
前者评价对象是导师,后者是学生。
3.导师绩效评价指标包括:(1)《导师制工作手册》记录情况(文献查阅);(2)导师档案袋和学生档案袋材料(文献查阅);(3)结对学生反馈(发放调查表);(4)学生发展表现(通过座谈会:教师、学生、班干部);(5)来自班主任、年级组长、家长的情况反映(发放调查表);(6)个案分析和研究成果(文献查阅);4.评价结果的处理:(1)工作考核:根据规定做好导师制工作,执行《**中学教师考核细则》。
(2)学导关系必须严格遵循教师职业道德,没有正当理由不能拒绝学生的帮助需求,基有违规行为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导师绩效考核一票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