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文《翠鸟》课堂教学反思

课文《翠鸟》课堂教学反思

课文《翠鸟》课堂教学反思
课文《翠鸟》课堂教学反思
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

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学习经验与方法去自主识记生字,以便课文的理解。

本人在教学上着力设计了朗读的训练与课文同步的写作练习的实践,本课在教学时间上不受限制。

在教学思路上: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自主阅读课文,对文本内容整体感知;让学生逐段有序地学习课文。

紧扣文题展开教学,明确课文写翠鸟的样子,动作、生活习性等特点,从中感悟作者对翠鸟的喜爱。

在这其中本人是将本文段与学生熟悉的动物“一一对号”训练,说一说,写一写。

比如,第一自然段也是本文的第一部分,写了翠鸟的外形特点,可以说是学生最好的下水文段。

引导学生抓住翠鸟“爪子、羽毛、眼睛”反复练习句式,填读句式。

学生几乎是熟读成诵了,我立马让学生掏出本儿也像本文作者一样,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园,用上文本中的写作方法,写出自己对所写动物的可爱之处。

15分钟左右大部分学生完成了,感觉乐呵呵的。

以下的两个部分,鼓励学生用以上的学习方法,先熟读,理解关键字词的作用,学着这些方法自已去接着上段仿写的动物,抓住所写动物在某项活动中的动作特点,注意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学生完成情况比第一部分还好,几乎都能抓住自己所写对象在某项活动中动作描写。

特别是写猫的学生,写得更好。

(学生习作片段略)。

再把学生从
实践中拉回文本,不用老师去提示,大多数学生能勾画句中的关键字,并能说出自己的感悟与体会,还能仿说这样的句子。

比如“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叨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蹬、叨、贴”写出了翠鸟的动作之迅速。

有的`学生写的是猫,捉老鼠,有的写的是公鸡捉虫,有的写的是青蛙捉虫……真不错。

最后部分我牵着走了。

因为爱……所以写……说明动物与人类要和谐相处,这是一种教育意义。

抓住文中结尾“希望”一词,多么想……可又不能……。

还是一种爱。

就这样“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对一对”“练一练”不但完成了教学,写作也跟上来了,而且很务实。

学完本课,本人感到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

回到家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思路:
一、引导学生妙悟写法。

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文本中作者在介绍翠鸟时,虽紧紧抓住了它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征,但表现方法不是简单地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多种方法。

比如、“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中的“喜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中的“等待”无不反映了作者赋予翠鸟的人格化的色彩。

二、引导写法运用。

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首先要根据事物的特点仔细观察,初步确定从哪些方面体现事物的特点。

然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具体描写。

其次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事物写法。

比如说,写“家乡的美”就可以通过对家乡的花草树木,家乡的建筑,家乡的街道等进行描写,从而突出“家乡的美”这一主
题。

在引导的过程中特别提示学生,世间万物,多姿多彩,千差万别。

即使是同一种东西,由于设计,制造的不同也会各有独特的地方。

本文对翠鸟的介绍作者就紧紧抓住了它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征,将翠鸟的美丽,敏捷,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还得回返文本,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写呢?第一要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在写作文之前,要对所写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细致观察,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抓住它的形状,大小,颜色及各部分的特点。

第二,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事物写“活”。

如写“小闹钟”可以从整体到局部抓住形状及各部分特点来写的,特别是对闹钟正面的图案展开想象,把画面描绘得形象逼真。

三、引导学生在写某物外形及某物具体功能的联系。

比如,翠鸟的外形特点与捕鱼的本领之间有何联系,作者为什么这么样安排文路?翠鸟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关系密切,正是由于翠鸟具有体态小巧玲珑,眼睛灵活,嘴尖而长的特点,加上它独特的身体构造。

翠鸟的羽毛里隐藏着许多气袋,尾部有分泌防水油的腺体,借此可在水中迅速潜游而不致弄湿羽毛。

翠鸟在插入水中的瞬间,能够精确到调节因光线的折射而造成的视差。

进水后仍能保持极佳视力。

(查资料知)它在抓鱼时才会如此敏捷迅速,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四、落实练习。

朗读、背诵、讨论、交流句意。

五、综合性学习。

紧密联系本单元专题“环境保护”展开。

可以实地调查小河的污染,空气的污染等都可以作为综合学习主题。

以习作练笔为辅,可以写童话。

如“小河为什么哭泣”“还我清澈的小河”
等。

总之,“教材的点,实践的面”不会过失的。

语文能力的体现是语言的交流与写作的运用,能否怎样说,怎样写,这就是本人心目中的语文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