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复习--南亚
学情分析
本节是给高二七班同学上课。
高二七班为文科班,学生的学习程度各异。
多数同学学习积极、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地理基础也不错。
但,个别同学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分神。
通过对课前预习内容的检查发现多数同学对南亚还是比较熟悉的,只是对于区域性问题思路不够明确、答案组织不够准确。
课堂效果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思路清晰、明确,学生课堂活动积极,思维活跃,回答问题踊跃,课堂效率高。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讲述世界地理分区的南亚部分。
目前,南亚高速发展引起了世界关注,同时,也成为高考热点。
主要学习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
根据高考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5.了解南亚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6.记住南亚的位置和地形特点、河流及其水文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指出主要地形区、河流等。
7.理解南亚季风气侯,能够根据气候统计表、数据等分析南亚季风成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8.理解恒河三角洲地区多洪涝的原因。
评测题
读右图回答1-3题。
1.B国地形自北向南依次是()
A.山地、高原、盆地
B.山地、平原、高原
C.高原、山地、平原
D.山地、平原、盆地
2.关于A、B两国正确的说法的是()
A.A、B两国间矛盾冲突激烈的历史原因是淡水之争
B.A国是以山地为主的国家
C.B国南部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气温偏高的原因主要是受北部
山地的阻挡
D.东南季风的强弱,易使B国造成洪涝或干旱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国地处亚欧板块
B.某一河流源于我国,流经B国,在C国入海
C.A国人口密度最大
D.B国是亚洲耕地面积,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右图为某地区图,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甲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该国洪
涝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
②国家贫困,水利设施差
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④气温高,山地冰川融化量大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5.a、b两河流域之间的山脉,其南坡雪线比北坡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光照 B.热量 C.地形 D.降水
6.不属于南亚西北部印度(或塔尔)沙漠形成的原因是
A.离海较远B.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内C.西南季风不易吹到D.古代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课后反思
课已经上完,回顾整个的备课、上课的过程,感悟良多,现反思如下:
1、要重视集体备课。
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准备课的过程中,地理组全体老师积极参与、献言献策,努力使课堂达到精细化、完美化。
2、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
整个课堂始终坚持将学生放在第一位的角度去设计。
上课过程中学习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活动较多,突出了学生的主题地位。
3、备课要精细化。
备课不仅是备知识,更重要的是备学生。
需料想到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在哪些知识存在疑惑,如何去突破疑惑。
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让学习接受。
课标分析
南亚部分属于义务教育的内容,课标虽对其没有明确要求,但是义务教育的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的地理课程内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
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
依据高考实际,本节课主要学习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以及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其中重点复习南亚的气候及成因、地形地势特点、河流水文特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