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兴趣

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兴趣

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兴趣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实施愉快教学,我认为首先应该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183-02
从心理学可以看出: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集中,思维记忆等多种智力活动也就越有成效。

因此,教师如能在教学中抓住有利时机,采用生动的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收到事办功倍的效果,就能在愉悦中完成教学任务。

哪些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巧设导语激趣
导语的巧妙设计,能在创设意境的基础上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听课。

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时候,我走上讲台后,没有马上板书课题,而是对同学们说:“今天,我这位不爱唱歌的老师,想给你们唱一首歌,你们欢迎吗?”顿时,学生的注意力都被我吸引来,一面喊着“欢迎”,一面用目光盯着我。

我又说:“不过你们听后要说出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又是用哪些景物来突出这个特点的。

”大家催我快唱,我便唱道:“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颚伦春,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满岭,打呀打
不尽……”我的歌刚唱完,学生便纷纷举手回答,这堂课一开始就处在愉快的气氛中。

接着我又告诉学生兴安岭又分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今天要学习的是《美丽的小兴安岭》。

板书课题后,我再次提出问题:“作者在这课中写了小兴安岭的什么特点?用哪些景物来突出这个特点的呢?”这样既导出了新课,又引起了学生的悬念,明确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在积极的思维之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激趣
学生对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常常缺乏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如能设法变抽象为具体,变闭目想象为亲眼观看,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使用这一媒体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因为课堂上打出的图片色彩鲜明,外形逼真,能把各种景物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死为生。

这些新奇的画面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再加上随图播放的课文录音,更能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桂林山水》《长城》《荷花》等描写景物的文章,字里行间都蕴藏着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丰富情感,是感染力较强的文章。

因此,在学习这些课文时,我让学生边看图片边听录音,体味文章美的意境,美的语言,带着美好的感情,陶醉于课文的美景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荷花》一课讲完后,我曾做过一个小小的调查:我问学生:“当你们边看图片边听录音时,有什么感受?”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真的来到了荷花池边,甚至感受到了荷花那阵阵的清香。

”有的学生说:“我跟作者一样,仿佛自己也
变成了荷花,穿着白色的舞裙和荷花姐姐在铺着绿地毯的舞台上翩翩起舞呢。

”由此看来,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的同时,还使学生受到了美育的教育。

三、学文画图激趣
为了加强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我常常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这一特征,指导他们用学文画图法去掌握有序的知识。

在讲《海滨小城》时,根据课文中的具体描述,我便抓住“海滨”和“小城”的特点,分别画了两张彩图,第一张的主体展示“海滨”,画明“海空”“海面”“海滩”;第二张的主体画“小城”,让学生照原文内容画出“庭院”“公园”“街道”,然后挑出较好的复制在胶片上。

为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出海归来的船队印在长条胶片上,制成轴拉投影片,放给大家看。

让学生看图说话,这样抓住了课文内容,理解了作者热爱大海的深厚感情。

四、借助编演激趣
一成不变的学习形式,千篇一律的课堂规则,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新颖的、变化的、活泼多样的学习形式却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学习起来才不易感到劳累。

为此,自己围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主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开创教学情境,借助编演的形式改进教学,使学生听得高高兴兴,学得津津有味。

1.编歌谣。

用部首查字法查字,确定部首是最大的关键,可是对于部首不明显的字,学生往往找不准部首,产生了畏难情绪。

一次
语文课上,我对学生说:“现在老师授锦囊妙计给你们,保准能找到部首。

”大家听后期待着我授计给他们。

我写下了六段歌谣:部首查字歌:部首查字并不难,确定部首是关键。

字头字底是部首,不取字底取上边。

左右两边是部首,取左去右最妥善。

字内字外是部首,框作部首很方便……没等我写完,学生便摇头晃脑地背起来,在快乐的气氛中,掌握了找部首的方法。

2.编短剧。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小故事,如《西门豹》《掩耳盗铃》《会摇尾巴的狼》等,这类课文易于表演。

我便利用空闲时间将课文改编成小短剧,由学生自由结合,自导自演进行排练。

每当讲到这类课文时,就把讲读与表演结合起来,有时边讲边演,有时先演后讲,有时几个同学扮演同一角色,轮流上场,进行比赛。

每个学生都演得特别认真,因为演出后还要评出最佳演员呢。

例如:在讲《会摇尾巴的狼》这课前,同学们早早就忙碌起来,有的做狼和羊扮演者的面具,有的做狼的大尾巴。

道具准备齐全后,他们就开始排练。

讲这课时,同学们把剧中人物演得活灵活现,使学生充分认清了狼的本性及羊的聪明机智,懂得了课文的深刻含义。

我觉得利用这种形式学习课文,可使学生经久不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些浅见,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努力钻研教材,进行探索实验,寻求更多更好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王瑞凤.新课程背景下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效率的思考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07.
[2]韩英群.构建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