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法鉴赏-寒食帖

书法鉴赏-寒食帖

《黄州寒食诗帖》
--论书法的美
在笔法上,其笔画以浓墨大笔为主,点画丰满肥厚,一反北宋多以瘦劲为主的风格。

其笔法善用侧锋,下笔不是下去就立直,同时下笔时手腕离纸较近,笔锋略向左侧斜出,充分运用了中锋与偏锋,才使得《黄州寒食诗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

其笔法,《黄州寒食诗帖》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方圆兼备。

可以概括为落笔出峰而运笔圆润,这个特点贯彻在整个帖的字里行间。

细细观察每一个字,大多数情况下起笔都是以出峰开始,而在运笔过程中力求圆润,显得起伏不大,而动感十足。

二是回峰用得较少。

特别是横画非常突出。

很多横画是不假思索利用笔峰的右侧直接落笔在纸上挥运,显得更加自然天成。

如第一首诗的“春”、“去”、“苦”字和第二首诗的“知”、“破”字的横画,皆是如此。

三是铺毫用得很多。

纵观苏轼的这幅作品,几乎把毛笔的上中下三个部位都用得很好,尤其是铺毫用的最为精彩。

如第二首诗的“重”、“屋”、“寒”等字。

正因为铺毫使用的好,使苏轼的这幅字犹显示出沉闷、苍凉、凝重的意境。

其结字,《黄州寒食诗帖》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扁平。

就苏字的整个特点来看倾向于扁的趋势。

但是这幅字把扁的结构用到了极致。

如“云”、“空”、“雨”等字。

二是长处精彩。

纵观苏字以短画为主而少长画。

而这幅作品把字的长画使用的非常有特点。

如“年”、“中”、“苇”、“纸”字的竖画、“破”字的撇、“过”字的走之等,给人行云流水之感。

三是错落。

苏轼在这幅作品中,使用错落的结字方式非常值得玩味。

如“惜”、“春”、“秋”、“有”、“头”等字。

《黄州寒食诗帖》以行书起笔,开始笔画字形规整,但随著情思起伏变化,用笔逐渐奔放,字形大小长扁出神入化,全然不可捉摸,反差对比强烈,配合字里行间的疏密错落,与墨色浓淡呼应,沉痛心情跃然纸上。

东坡放任情感走笔,用笔轻重交错,轻者如如飞燕掠空而过,重者沉著顿挫重如蹲熊,表现出声音节奏之美。

书写到后面,越发恣肆挥洒,特别是“哭涂穷”这三个字,字形猛然放大,突兀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产生了令人心惊胆战的视觉冲击力。

伴着“死灰吹不起”的心境,苏轼在手稿的结尾,仅写下了“右黄州寒食二首”便结束了——这在苏轼的传世作品中绝无仅有,恰如一首悲怆的乐章.意尽曲止,余韵悠悠。

正如苏轼所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