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总复习单元检测卷(一) 从实验学化学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 A.配制0.10 mol·L -1 NaOH 溶液 B.除去CO 中的CO 2C.苯萃取碘水中I 2,分出水层后的操作 D.记录滴定终点读数为12.20 mL2.(1)等物质的量的水与重水含有的中子数(2)等质量的乙烯和丙烯中含有的共用电子对数(3)同温、同压同体积的CO 和NO 含有的质子数(4)等物质的量的铁和铝分别于足量氯气完全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A .(1)(2)(4)B .(2)(4)C .(4)D .(2)(3)(4)3.下列实验操作或处理事故的方法正确的是( )A .用干燥的pH 试纸测定NaClO 溶液的pHB .在耐高温的石英坩埚中进行熔化氢氧化钠固体的实验C .通过盛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除去Cl 2中HCl ,通过饱和NaHCO 3溶液,除去CO 2中HClD .欲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铜溶液,可准确称取10 g 硫酸铜晶体溶于90 g 水中4.下列除杂操作可行的是( )A .通过浓硫酸除去HCl 中的H 2OB .通过灼热的CuO 除去H 2中的COC .通过灼热的镁粉除去N 2中的O 2D .通过水除去CO 中的CO 25.N 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60 g 丙醇中存在的共价键总数为10N AB .1 L 0.1 mol ·L -1的NaHCO 3溶液中HCO -3和CO 2-3离子数之和为0.1N AC .钠在空气中燃烧可生成多种氧化物。
23 g 钠充分燃烧时转移电子数为1N AD .235 g 核互235 92U 发生裂变反应:235 92U +10n ――→裂变9035Sr +136 54U +1010n ,净产生的中子(10n )数为10N A6选项 ① ② ③ 实验结论A 稀硫酸 Na 2S AgNO 3与AgCl 的浊液 K sp (AgCl)>K sp (Ag 2S)B 浓硫酸 蔗糖 溴水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氧化性C稀盐酸Na2SO3Ba(NO3)2溶液SO2与可溶性钡盐均可生成白色沉淀D浓硝酸Na2CO3Na2SiO3溶液酸性:硝酸>碳酸>硅酸7.设AA.1 L 1 mol·L-1的NaClO 溶液中含有ClO-的数目为N AB.78 g 苯含有C=C双键的数目为3N AC.常温常压下,14 g由N2与CO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 AD.标准状况下,6.72 L NO2与水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1N A8.如图1可实现由亚硫酸钠和硫粉反应制硫代硫酸钠(Na2S2O3)。
已知:Na2S2O3在酸性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盛装浓硫酸的仪器的名称为分液漏斗B.B、D中都可以盛放氢氧化钠溶液,防止污染C.该装置设计不够严密,可能会出现倒吸D.析出硫代硫酸钠晶体的方法是蒸发结晶9.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 mol乙酸和1 mol乙醇充分反应生成的水分子数为N AB.6.8 g液态KHSO4中含有0.1 N A个阳离子C.标况下的NO2气体22.4 L,其中含有的氮原子数为N AD.常温常压下,3.0 g含甲醛的冰醋酸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0.4 N A10.汞(熔点-39℃,沸点356℃)是制造电池、电极的重要原料,历史上曾用“灼烧辰砂法”制取汞。
目前工业上制粗汞的一种流程图如下。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洗涤粗汞可用5%的盐酸代替5%的硝酸B.辰砂与氧化钙加热反应时,CaSO4为氧化产物C.“灼烧辰砂法”过程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可表示为:D.减压蒸馏的目的是降低汞的沸点,提高分离效率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11.(8分)(1)下列仪器使用时必须检查是否漏水的有________。
(填序号)A.容量瓶B.蒸馏烧瓶C.滴定管D.量筒E.烧杯F.蒸发皿G.分液漏斗(2)下图各种尾气吸收装置中,适合于吸收HCl气体,而且能防止倒吸的有________。
12.(12分)某同学帮助水质检测站配制480 mL 0.5 mol·L-1 NaOH 溶液以备使用。
(1)该同学应选择________mL的容量瓶。
(2)其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则右图操作应在下图中________(填选项字母)之间。
A.②与③B.①与②C.③与④(3)下列操作对所配溶液的浓度大小有何影响(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①定容时,俯视读数,浓度会________;②转移溶液过程中,少量液体溅出来,浓度会________;③容量瓶未干燥,浓度会________;④定容摇匀后发现溶液凹面低于刻度线,浓度会________。
13.(18分)实验室可由苯与乙酸酐反应制备苯乙酮,制备过程中还有CH3COOH+AlCl3―→CH3COOAlCl2+HCl↑等副反应。
主要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步骤如下:(℃)合成:在三颈瓶中加入20 g无水AlCl3和30 mL无水苯。
为避免反应液升温过快,边搅拌边慢慢滴加6 mL乙酸酐和10 mL无水苯的混合液,控制滴加速率,使反应液缓缓回流。
滴加完毕后加热回流1小时。
(℃)分离与提纯:①边搅拌边慢慢滴加一定量浓盐酸与冰水混合液,分离得到有机层;②水层用苯萃取,分液;③将①②所得有机层合并,洗涤、干燥、蒸去苯,得到苯乙酮粗产品;④蒸馏粗产品得到苯乙酮。
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a的名称:________;装置b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离和提纯操作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操作中是否可改用乙醇萃取?________(填“是”或“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液漏斗使用前须______并洗净备用。
萃取时,先后加入待萃取液和萃取剂,经振摇并______后,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圈上静置片刻,分层。
分离上下层液体时,应先________________,然后打开活塞放出下层液体,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4)粗产品蒸馏提纯时,如图装置中温度计位置正确的是________,可能会导致收集到的产品中混有低沸点杂质的装置是________。
14.(12分)工业上,向500-600℃的铁屑中通入氯气生产无水氯化铁;向炽热铁屑中通入氯化氢生产无水氯化亚铁。
现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模拟上述过程进行试验。
回答下列问题:(1)制取无水氯化铁的实验中,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B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
(2)制取无水氯化亚铁的实验中,装置A用来制取________。
尾气的成分是________。
若仍用D的装置进行尾气处理,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操作不当,制得的FeCl2会含有少量FeCl3,检验FeCl3常用的试剂是________。
欲制得纯净的FeCl2,在实验操作中应先_____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解析:A、不能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溶质,故A错误;B、二氧化碳属于酸性氧化物,可以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一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以可以用洗气的方法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故B正确;C、分液时,下层溶液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应该从上口倒出,苯溶液密度小,应该从上口倒出,故C错误;D、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方,故读数为:11.80 mL,D错误。
答案:B2.解析:(1)由于氢原子和重氢原子的中子数不同,所以水和重水的中子数也不同;(2)由于乙烯和丙烯的最简式相同,所以质量相等的乙烯和丙烯含有的共用电子对数相同;(3)由于C 和N 原子的质子数不同,所以等物质的量的CO 和NO 含有的质子数不同;(4)由于与氯气反应时铁和铝均显+3价,所以等物质的量的铁和铝分别于足量氯气完全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相同。
答案:B3.解析:A 选项:NaClO 溶液有漂白性,无法用pH 试纸测定其pH ;B 选项:高温下氢氧化钠固体能与二氧化硅反应;D 选项:硫酸铜晶体是五水硫酸铜。
答案:C4.解析:灼热的CuO 可以与H 2和CO 反应,所以B 选项错误;镁粉也可以与N 2反应,应该用灼热的铜粉除去,所以C 选项错误;CO 2在水中溶解度不大,应该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所以D 选项错误。
答案:A5.解析:A 、60 g 丙醇的物质的量是1 mol ,丙醇的结构简式为CH 3CH 2CH 2OH ,所以分子中存在的共价健总数为11N A ,A 错误;B 、根据物料守恒可知1 L 0.1 mol·L -1的NaHCO 3溶液中H 2CO 3、HCO -3和CO 2-3离子数之和为0.1N A ,B 错误;C 、钠在空气中燃烧可生成多种氧化物,氧化钠或过氧化钠,23 g 钠的物质的量是23 g÷23 g/mol =1 mol ,钠不论是转化为氧化钠,还是过氧化钠,均失去1个电子,所以钠充分燃烧时转移电子数为1N A ,C 正确;D 、235 g核素235 92U 的物质的量=235 g÷235 g/mol =1 mol ,根据发生的裂变反应235 92U +10n ――→裂变9038Sr +136 54U +1010n 可知净产生的中子(10n )数为9N A ,D 错误。
答案:C6.解析:A 选项:图中装置和试剂不发生沉淀的转化,对AgNO 3与AgCl 的浊液中,Qc(Ag 2S)>K sp (Ag 2S),则生成Ag 2S ,可发生沉淀的生成,则不能比较溶度积,故A 错误;B 选项: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使蔗糖变黑生成碳,然后碳与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体现其强氧化性,最后二氧化硫与溴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其褪色,故B 正确;C 选项:盐酸与亚硫酸钠生成的二氧化硫与Ba(NO 3)2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但SO 2与可溶性钡盐不一定生成白色沉淀,如与氯化钡不反应,故C 错误;D 选项:浓硝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但浓硝酸易挥发,硝酸、碳酸均可与硅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硅酸沉淀,则不能比较碳酸与硅酸的酸性,应排除硝酸的干扰,故D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