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必然性(一)
【摘要】作为全球化教育改革之特质的教育市场化现象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出现。
但有些学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不能进行市场化改革,因为市场化会违背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宗旨。
本文拟从市场化的内涵、市场化的功能、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等来探讨实行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必然性。
【关键词】高等教育;市场化;政府干预
当今,世界上掀起一股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浪潮。
美国、西欧、日本不断地用市场手段去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市场化不断地渗入高等教育各个环节和层面,使其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快,质量高,特别是美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最高,这为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强国奠定了制度基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世界性知识经济的兴起,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顺应国际潮流,加紧步伐,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的改革当中,这样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更能面向经济的主战场,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战略决策,为经济发展解决难题。
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我国政府曾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20世纪90年代教育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改革原先那种与计划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新教育体制。
显然,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必须走向市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与市场经济相得益彰,从而得到有
效、快速的发展。
高等教育市场化是指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市场成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教育供求双方在市场中的行为,使教育达到供求均衡的状态。
高等教育市场化意味着大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摆脱了政府的完全控制甚至是直接管理,按照自身发展的规律发展与运行,以及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适应“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市场原则;意味着大学的经费不仅仅是从政府的财政拨款获得,而且要从市场上寻找资金渠道;意味着高等院校要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受到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和影响。
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它能够通过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属于公共产品;它也能够使受教育者增长知识、增加才干,提高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人力资本的价值,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的地位,所以属于私人产品,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这种私人产品的性质表现得特别突出。
教育的私人属性决定了其能够走向市场,按照市场的需求状况设置课程专业、确定招生规模和聘用老师等,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按照市场经济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高等教育通过适应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灵活设置专业,这样吸引更多的生源,以便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
这样可以保证自身的运转,也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
定人们的意识。
”1]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
高等教育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社会之外,它在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也要受来自社会各个层面各种因素的制约,它服从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意图,更受于经济基础。
全面实行市场经济已成为我国不可逆转的趋势,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单位,尤其是高等教育必须作市场化取向的改革。
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才能与经济协调、互动发展,才能与经济改革相得益彰。
二、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是现实所趋
教育投资是教育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保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教育就难以发展。
一直以来,教育投资纳入国家的计划轨道,完全靠财政的单一拨款,政府对学校的“统、包、管”,学校对政府是“等、靠、要”。
这样一种局面的结局是,国力不堪重负,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在条割化中僵硬,在僵硬中衰竭。
在我国,国力还不够强大、财政还不太宽裕,国家还不能满足每一个人想要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我国政府教育拨款占GDP的比率是偏低的,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
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规定:教育经费的支出应占当年GDP的4%。
而实际上教育经费占当年GDP的比率为:1993年2.54%,1996年2.46%,1997年2.50%,1998年2.55%。
而同期以色列7%,挪威6.8%,美国5.8%,发展中国家巴西5%,马来西亚4.9%,韩国、泰国3.6%。
到了2000年,我国财政用于教育支出也才3849亿元,占CDP的2.5%。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从20世纪下半叶,高等教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扩张和迅速发展。
从1998年的108万人(实际报考约300万人)到1999年的160万人,2002年的320万人,2004年升至447万人,2005年跃至505万人,2006年计划招生预计达到530万人(实际报考约900万人)。
截至2004年底,全国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已经超过了2000万人,高等教育入学率也由1998年的9%跃至2005年的21%。
这导致了校园基础设施的供应紧张,如校舍不足,教学设备不足等,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进一步加重了政府财政的负担。
政府如果采取提高税率的措施来增加财政收入的话,显然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下,高税收政策常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政府对高等教育政策必须朝着市场主导的方向发展,让高等院校借助于市场化的运作,主动出击,通过为市场提供技术成果、服务或直接依靠自身强大的科技优势投身于生产活动,以创造财富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受到政府的行政约束过于严重,高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都是由政府规定的,高校缺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发展规模,这样高校难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导致高校“闭门造车”,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以前,我国实行“统包统配”,毕业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样导致了人才不能得到合理配置,束缚了其才能的发挥,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甚至会产生有的毕业生
“高分低能”的现象,或才能单一,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而就业的市场化,对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毕业生如果没有过硬的知识能力和技术能力,就不能在市场找到自己的位置,很有可能被社会和市场所抛弃。
三、市场化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功能
针对我国的财政压力导致教育投入不足和高等教育长期被束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种种弊端,高等教育市场化在这些方面有其独特的功能,可以有效地解决。
(一)市场化使高校可以从多渠道地筹集资金。
第一,高校可以借助市场化的运作,与企业合作,得到企业的捐款,或者通过为市场提供技术成果、服务以及直接依靠自身强大的科技优势投身于生产活动,以创造财富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
第二,高等教育市场化意味着允许私人、民间组织或企业等其他组织投资办学,这样打破了政府办学的垄断地位,出现了办学主体多元化,投资多元化。
多元化的投资有利于促成千姿百态的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格局,有利于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