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
1.需求层次理论。
最著名的激励学说是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他假设每个人有五种需求层次:
当每个需求达到充分满足时,下一个更高级的需求就开始占据优势。
从激励的角度和立场来看,马斯洛的理论认为,虽然需求不可能达到完全满足,但一个得到充分满足的需求就不再需要激励。
高级需求是内在满足的,而低级需求是通过外部满足的(通过诸如工资、公会合同以及所有权等)。
当达到物质丰足时,几乎所有的永久从业员工的低级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2.X理论和Y理论。
道格拉斯·麦克瑞格提出的两种对立的关于人的观点:一种基本上是消极的,叫做X 理论,另一种则基本上是积极的,叫做Y理论。
在X理论下。
管理者持有四种假设:
(1)员工有讨厌工作的固有天性,一旦有机会,就设法逃避工作。
(2)由于员工讨厌工作,要达到期望的工作目标就应对他们加以强制、管理或以惩罚相威胁。
(3)员工逃避责任,一旦可能就寻找正式的指示。
(4)员工将保障放在其他与工作有关的因素之上,而且胸无大志。
在Y理论下,管理者持有四种相反的假设:
(1)员工对待工作如同看待休息和娱乐一样自然。
(2)如果员工投入地工作,他们将会行使自我指导和自我管理。
(3)多数人能够接受,有时甚至主动承担责任。
(4)有能力做出创新决定的大有人在,而不必局限于处在管理职位的那些人。
X理论假设低级需求主宰着人,而Y理论假定高级需求主宰着人。
麦克瑞格认为Y理论比X理论更有说服力,因此他提出让员工参与决策,提供应负责任的有挑战性的工作,以及创造良好的群体关系,是使得员工工作动力最大化的很好方法。
3.目标设定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洛克(E.A.Locke)于1967 年最先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目标设定理论认为意图——表现为目标——是工作的主要源泉。
目标有两个最基本的属性:明确度和难度。
从明确度来看,目标内容可以是模糊的,如仅被告诉“请你做这件事”;目标也可以是明确的,如“请在十分钟内做完这25题”。
明确的目标可使人们更清楚要怎么做,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
目标设定得明确,也便于评价个体的能力。
很明显,模糊的目标不利于引导个体的行为和评价他的成绩。
因此,目标设定得越明确越好。
从难度来看,目标可以是容易的,如20分钟内做完10个题目;中等的,20分钟内做完20个题目;难的,20分钟内做完30个题目,或者是不可能完成的,如20分钟内做完100个题目。
难度依赖于人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样的目标对某人来说可能是容易的,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难的,这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和经验。
400多个研究发现,绩效与目标的难度水平呈线性关系。
困难的目标一旦被接受,将比设定容易的目标时产生更高的工作绩效。
4.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也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修正理论。
强化理论与目标理论形成对照,前者采用行动主义的方法,认为强化调节行为,后者是一种认知的方法,认为一个人的目的指导他的行动。
强化因素可以调节行为而且帮助解释人们如何学习。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在任务得到强化时比没有强化时会投入更多的努力。
这种理论观点主张对激励进行针对性的刺激,只看员工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突出激励的内容和过程。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其所获刺激的函数。
如果这种刺激对他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对他无利,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直至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