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2)非基本的活动: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是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
(3)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
如果城市各经济部门把从业职工划分成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即可得到整个城市的B/N。现代城市的每一个经济部门都可能既为外地服务又同时为本地服务,不过二者的构成状况,即B/N可能很不相同。
(4)便于现代商务活,同时也是城市中地价最高的地区。
4、简述城市化的类型划分
(1)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按照城市离心扩散形式的不同: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5)针对中国城市化状况提出来的: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第五章
1、简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
2、简述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①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
②制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
③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
④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向与规模;
⑤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
⑥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⑦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布局;
⑧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3、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
在西方,城市土地利用一般划分为:
第二章
1、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中心县+外围县
大都市带: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城市群: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
(2)对于任何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国家,特别是象中国这样的大国,永远是由大量不同规模的市镇组成的。处在城市体系不同层次的大、中、小城市都有各自特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30年缓慢的城市化过程后,中国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一样,进入了全面迅速增长的阶段,各个规模等级的城市都要有大的发展,它们的发展不应该是互相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和互相联系的。
【城市地理学】复习参考
第一章
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规律性的科学,具体地讲,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4)城市问题研究
(1)基本经济活动: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导致城市展的主要动力。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离心型的基本活动:例如,城市生产的工业产品或城市发行的书刊报纸运到城市以外销售;
向心型的基本活动:例如,外地人到这个城市来旅游、购物、求学或接受医疗等。
式中:Pr是第R位城市的人口;
P1是最大城市的人口;
R是Pr城市的位序。
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模式
Pi=P1·Ri-q(6)
Pi是第i位城市的人口;
P1是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
Ri是第i位城市的位序;
q是常数。
捷夫模式是q=1时的特例。对(6)式作对数变换:
lgPi=lgP1-qlgRi (7)
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模式:Pi=P1·Ri-q=P1/Riq(6)
当q大于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越大越集中,
当q小于1,Pi较大,规模分布比较分散。越小越分散。
当q等于1,捷夫模式。
当q趋向零,表明所有城市规模相等
当q趋向无穷大,表明只有一个城市分布
5、我国关于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讨论,实行什么样的城市规模政策
(1)关于大、中、小城市发展重点的讨论,很多是在定义概念、分析方法、约束条件不同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单就“要不要发展大城市”,“要不要发展小城镇”来说,各家所言都有合理的成分。
(4)基本部门与非基本部门
1)以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做基本部门,
2)以非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叫非基本部门。
(5)
1)一个城市,如果其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地要发展。
2)如果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如采矿城市因矿产资源的耗竭,港口城市因港湾淤塞或腹地丧失,加工工业城市的输出产品失去竞争力等),同时却没有新的基本活动发展起来,那么这个城市就无可挽回地要趋向衰落。
(3)重新区位扩散
在传染扩散中,如果接收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接收者的空间位移,我们称之为重新区位扩散。Βιβλιοθήκη 3、区分最大销售距离与需求门槛距离
4、简述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核心思想
第九章、十章
1、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第七章
1、城市首位律:
马克·杰斐逊早在1939年发现:
(1)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异乎寻常。
(2)这个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中发挥着异常突出的影响。
2、首位度指数:
(1)首位度:
1)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2)首位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体系中的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4、位序-规模法则:
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最早是1913年奥尔巴克发现五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符合下式的关系:
PiRi=K(1)
50*1=50,25*2=5,……10*5=50
式中Pi是一国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城市的人口数;Ri第i位城市的位序;K是常数。
(1)商业用地:
(2)工业用地。
(3)政府机关用地
(4)住宅用地
(5)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
(6)交通用地和其它公用事业用地。
(7)农业用地和水面。
十一章
1、均质性、均质地域:
均质性:是指城市用地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征。它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并非地域本身所固有的职能特征。
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1925年罗特卡发现美国符合:
PiRi0.93=5,000,000
1936年在辛格(H.W.Singer)的研究中才出现一般转换公式:
lgRi=lgK-qlgPi(3)
(3)式相当于PiqRi=K
捷夫(G。K。Ziff)模式: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表达:
Pr=P1/R ,PrR=P1(5)
②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2)区别: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
①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
②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的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
③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城市性质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第八章
1、空间相互作用:地表上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用。
2、区分空间扩散的三种类型
(1)传染扩散
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渐进的、连续的扩散过程,我们称之为传染扩散。由于距离的摩擦阻力效应,事物的扩散随着距离的增大逐渐被削弱。
(3)小城市的发展就包含了成为中等城市的因素,中等城市的发展也包含了成为大城市的因素,大城市的发展也会带动中小城市。如果用小城镇的发展来排斥大城市的发展,或把大城市的发展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用它来排斥小城镇的发展,那么他们的道理都不足以说服人。
(4)我国的城市发展方针尽管改来改去,都是在城市规模的框框里转圈子,不是发展这个规模等级的城市,就是控制那个规模等级的城市。用单纯的规模政策作为国家城市发展的总方针或基本方针,来指导这么大一个国家的城市发展难免带有片面性。
类别:矿业、工矿、工业、风景旅游、科学文化城等
发展条件:
第四章
1、城市化: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也叫城市郊区化,简称郊区化,就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逆城市化:人口从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甚至非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2、区分城市的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
第三章
1、简述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形成的原因、功能与特点、分类、发展条件)
中心地型城市
形成动因:商品农业
功能:满足农村的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
特点:职能综合,发展稳定,等级鲜明
类别:集镇、城镇、县城
发展条件:
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
形成动因:交通地理位置
再城市化:城市出现的城市人口回流,城市中心区再现活力,而郊区出现形体再开发的过程。
2、城市化地区
3、乡村——城市人口迁移的动因分析(城乡人口迁移的推力、拉力,即推拉说、推拉理论)
城市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把农村人口拉了进来,“拉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乡村破产使乡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膨胀,“推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2、城市CBD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CBD:即中央商务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