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输尿管反流
治疗
主要是制止尿液反流和控制感染,防止 肾功能进一步损害。
1.内科治疗 按VUR的不同分级采用治疗措施。 (1)Ⅰ、Ⅱ度 治疗感染和长期服药预
防。可用SMZCo(复方磺胺甲噁唑分 散片),睡前顿服,连服一年以上。预 防感染有效,每3月须做尿培养一次, 每年做核素检查或排尿性膀胱造影,观 察反流程度,每两年做静脉造影观察肾
1.原发性反流 2.继发性反流
病因
1.原发性反流 最常见,为先天性膀胱输尿管瓣膜机制
不全,包括先天性膀胱黏膜下输尿管过 短或水平位、输尿管开口异常、膀胱三 角肌组织变薄、无力、Waldeyer鞘先 天异常等。53%的患者为膀胱逼尿肌功 能异常所致反流。
病因
2.继发性反流
导致Waldeyer鞘功能紊乱的因素有UTI、 膀胱颈及下尿路梗阻、创伤、妊娠等。 小儿UTI并发反流者高达30%~50%。 UTI时膀胱输尿管段因炎症、肿胀、变 形,而失去正常瓣膜作用。UTI的主要 病原菌中伞状大肠杆菌易与尿道上皮细 胞结合,而削弱输尿管的蠕动功能,使 其产生反流,控制感染后反流可渐消失。 尿路畸形合并反流者约占40%~70%。 此外膀胱输尿管功能不全,如原发性神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UTI时尿常规检查有脓尿、尿细菌培养
阳性。RN时尿检可发现蛋白、红细胞、 白细胞和各种管型。肾功能检查正常或 异常。
检查
2.超声检查
通过B超可估计膀胱输尿管连接部机能, 观察输尿管扩张,蠕动及膀胱基底部的 连续性、观察肾盂、肾脏形态及实质改 变情况。有人在B超时插入导尿管,注 入气体(如CO2),若气体进入输尿管 则VUR可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观测连 接部功能及输尿管开口位置,但B超对 上极瘢痕探测具有局限性,对VUR不能 做分级。
检查
3.X线检查 (2)静脉肾盂造影(IVP) 可进一步
确诊有无肾萎缩及肾瘢痕形成。近年认 为大剂量静脉肾盂造影加X线断层照片 更能显示瘢痕。
检查
4.放射性核素检查 (1)放射性核素膀胱显像 分直接测定
法和间接测定法,用于测定VUR。 (2)DMSA扫描技术 对诊断儿童RN
是唯一的“金标准”,特别是5岁以上 儿童。Coldraich根据DMSA扫描摄影 征象将肾瘢痕分为四级: Ⅰ级:一处或两处瘢痕。 Ⅱ级:两处以上的瘢痕,但瘢痕之间肾 实质正常。
治疗
(2)Ⅲ度 处理同Ⅰ、Ⅱ度,但须每隔 6个月检查一次反流,每年做静脉肾盂 造影。
(3)Ⅳ、Ⅴ度 应在预防性服药后手术 矫整。
治疗
2.外科治疗。 VUR外科治疗方法多为整形手术。手术
指征为: (1)Ⅳ度以上反流。 (2)Ⅲ度以下先予内科观察治疗,有
持续反流和新瘢痕形成则应手术。 (3)反复泌尿道感染经积极治疗6个
检查
3.X线检查 (1)排尿性膀胱尿路造影
(MCU) 此为常用的确诊VUR的基本 方法及分级的“金标准”。国际反流委 员会提出的五级分类法: Ⅰ级:尿反流只限于输尿管。 Ⅱ级:尿反流至输尿管、肾盂、但无扩 张,肾盏穹窿正常。 Ⅲ级பைடு நூலகம்输尿管轻、中度扩张和(或)扭 曲,肾盂中度扩张、穹窿无(或)轻度
临床表现
婴幼儿常表现为尿路感染与反流的非特 异性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嗜睡、厌 食、恶心、呕吐及生长发育迟滞;
也可有肾绞痛及肾区压痛; 如继发感染,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
症状;严重感染时,可出现脓尿;
临床表现
偶尔劳累后也会出现酸痛;
合并肾瘢痕形成者可因高血压就诊,其 最严重的后果是发生肾盂肾炎性瘢痕, 导致继发性高血压及慢性肾功能不全, 体格检查时除可触及增大的肾脏外,偶 可触及增粗的输尿管,肾区可有轻度的 叩击痛,双侧膀胱输尿管反流者,可有 肾功能不全的症状。
膀胱输尿管反流
泌尿外科
定义
膀胱输尿管反流(VUR)是指排尿时尿 液从膀胱反流至输尿管和肾盂。
反流性肾病(RN)是由于VUR和肾内 反流(IRR)伴反复尿路感染,导致肾 脏形成瘢痕、萎缩、肾功能异常的综合 征。如不及时治疗和纠正可发展到慢性 肾功衰。
病因
导致VUR的主要机制是膀胱输尿管连接 部异常,按发生原因可分以下两类:
月反流无改善者。 (4)有尿路梗阻者。 目前国外盛行注射疗法,此方法仅短时
诊断
由于临床诊断VUR时症状多不明显或仅 有非特异性表现,故确诊需依赖影像学 检查。下列情况应考虑反流存在可能性:
(1)反复复发和迁延的UTI。 (2)长期尿频、尿淋漓或遗尿。 (3)年龄较小<2岁。 (4)中段尿培养持续阳性。
诊断
(5)UTI伴尿路畸形。 (6)家族一级亲属有VUR、RN患者。 (7)胎儿或婴儿期肾盂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