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课件

北京大学新闻学考研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课件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1921—1927)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报刊一、中共中央机关报刊1、《向导》:1922年创刊于上海,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

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

《向导》创刊后,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

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蔡和森:《向导》的首任主编,为办好该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担任向导主编两年又八个月,在该刊上发表了很多文章。

蔡和森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具体生动地宣传党的政策和纲领。

1931年遇害。

3、《新青年》季刊:1923年6月创办,全面介绍马列主义理论。

中共中央理论机关刊物。

1923年6月15日在广州创刊,瞿秋白任主编。

它以宣传马列主义理论为基本任务,其基本内容包括:(1)介绍马列主义的有关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出版共产国际号、列宁号、世界革命号等专号;(2)从理论上论证中国*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主张;(3)参加“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发表陈独秀、瞿秋白等人的文章,批评唯心主义观点,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4、《前锋》:中共中央理论机关刊物。

1923年7月1日在上海创刊,瞿秋白主编。

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的纲领和主张。

该刊以刊登论述中国及世界政治、经济诸问题的长篇专论为主,另辟有发表短评文字的“寸铁”专栏。

该刊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调查研究材料和统计数字来提露帝国主义的对华侵略,封建军阀的独裁统治以及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5、《向导》《前锋》对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宣传不力,甚至还有错误的观点。

把民主革命说成仅仅是资产阶级的胜利。

6、《向导》在革命时期的宣传斗争1)《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的周报。

2)它一创刊,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具体体现在:a、用大量典型事实报道和马在思列宁主义理论分析,揭露各国帝国主义况相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操纵军阀内战,压榨中国人民的真相。

b、十分注意和帝国主义在华的报纸和通讯社进行斗争,对他们的反华叫嚣给予坚决的回击。

以极大的努力同时进行了*封建军阀的宣传。

c、大力宣传了各个革命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主张。

并且同反对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各种错误思想和反动宣传进行了斗争。

3)总之,《向导》在革命时期的宣传斗争,终于使“*帝国主义”、“*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成为普遍全国的政治常识,它帮助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认清了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大革命运动。

4)《向导》的宣传报道也存在着缺点错误,主要是对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强调不够,甚至有错误的观点。

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刊物1、《先驱》:1921年四川成都团组织创办的半月刊。

后来成为团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先后由施存统、蔡和森、高尚德等担任编辑。

其基本内容是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青年运动的状况,评述中国青年思想和青年运动的现状,宣传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新主张。

1923年后停刊。

2、《中国青年》:1923年10月创刊于上海,1927年10月被迫停刊。

是《先驱》之后又一份团中央的机关刊物。

它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二是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三是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各捉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

重视青年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适合青年的需求,是《中国青年》的特色。

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

3、恽代英——为《中国青年》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革命工作者。

1915年在武昌中华大学读书,“五四”后开设利群书社,编辑《学生周刊》和《武汉星期评论》。

1923年担任《中国青年》主编。

1924年曾领导上海《民国日报》副刊部工作。

1928年担任《红旗》主编,1931年4月29日被害。

他勤奋写作,精心编辑,亲自处理读者来信。

其文风——热情与说理,既详溢着革命热情,又有理论分析,深入浅出,亲切感人。

4、萧楚女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1915年,任《崇德报》主笔,并为《大议报》撰稿。

1922年,任《新蜀报》主笔,不遗余力地宣传革命。

1925年,任《中国青年》编辑,该刊的《新刊批评》专栏主要由他执笔。

1926年,协助毛泽东编《政治周报》。

1927年在广州反革命大屠杀中被害。

其代表作有《显微镜下的醍狮派》、《中国革命与中国*》等。

三、工人报刊1、《劳动周刊》: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也是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

1921年8月创刊,1922年6月,被迫停刊。

2、《工人周刊》:1921年7月创刊,最寝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以“工人周刊社”名义刊行。

工人报刊的宣传报道中心是,向工人群众通俗地介绍马列主义理论,反映工人群众的生活和工会组织的活动,号召工人阶级团结起来,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

四、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中共的报刊,是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借鉴列宁党报刊思想和俄国党报经验创办起来的。

其特点有以下几点:1、把党的报刊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党性原则,在党中央和多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

2、继承与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社会马列主主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3、在文风上,党的报刊也坚持了“五四”时期倡导的话文的正确方向;4、在以广大工人为读者对象的同时,要面向民众,而向社会,扩大影响范围。

中国*报刊的出现,在中国新闻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为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事业发展道路迈出了第一步。

5、培养了干部。

党的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在报刊实践中取得了经验与教训,大批青年在党的报刊的鼓舞下从事写稿和参加编辑工作,为以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节国共合作后的新闻事业一、统一战线报刊的活跃1924年,国共实现合作,统一和加强宣传工作成为它的一项重要工作。

毛泽东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正是在共产党员的主持和帮助下,国民党的宣传工作出现了活跃局面。

《政治周报》: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出版,毛泽东主持筹办工作并担任首任主编。

其体裁十分之九是实际事实的叙述,只有十分之一是对于反革命派宣传的辩论。

由共产党员主持,用国民党名义出版的还有《中国农民》《》农民运动《楚光日报》《汉口民国日报》。

二、共产党报刊、共青团报刊初步形成网络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及其共青团都独立地出版报刊,公开发行。

一方面加强中央报刊,使之成为革命舆论的领导者及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建立地方报刊,出现一个粗具规模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党团报刊网络。

三、工农群众运动中的报刊国共合作后,工人、农民、妇女报刊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新闻事业前进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国工人》:创刊于1924年,是中共中央主办的指导职工运动的刊物,以指导工人运动的复兴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通过总结我国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介绍国际工人斗争经验,帮助工人学习罢工的战略战术,作好充分的战斗准备。

主要撰稿人有邓中夏、刘少奇、瞿秋白等。

四、五卅运动中的新闻斗争1925年,五卅惨案后,中共中央决定号召上海人民开展罢工、罢课、罢市,抗议英帝国主义暴行。

《热血日报》:为了及时报道运动形势和指导群众斗争,6月1日,中共中央创办《热血日报》,这也是迄今能看到的中共中央出版的第一家日报。

它发表了大量新闻和评论,报道上海工商界群众的斗争,评述运动在全国开展的形势,揭露帝国主义的暴行,同《向导》周报相配合,特别在时效性上弥补了其不足,对这场爱国反帝运动起了指导作用。

瞿秋白是主编之一。

五、军队报刊的出现北伐战争前后,涌现出一批军队报,也是这一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

第三节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新闻事业一、北洋军阀对新闻事业的控制与大报的动向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既在军阀统治下,又有革命力量,还有外国势力,所以这些城市的新闻事业是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

北洋军阀政府对于新闻事业采取管制、收买和镇压的办法。

1、成舍我:湖南人,曾在上海《民国日报》任校对、助理编辑,在北京《益世报》任编辑、总编辑。

于1924年4月创办《世界晚报》1925年2月创办《世界日报》同年10月出版单张《世界画报》。

他重视报纸的特色,晚报标榜:主张公正,消息灵确;日报以军事政治新闻为主,兼重教育新闻,还设有多种副刊;画报先以时事照片为主,后以美术作品为主。

还重视经营管理,把印刷、发行、广告等工作组织得进进有条,《世界日报》日销量达三万五千份,居北京各报之首。

2、新记《大公报》:新记《大公报》——中国现代有广泛影响的民营报纸。

1926年9月1日复刊,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等三人组成的“大公报社新记公司”接办。

该报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为方针”。

(由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季鸾任总编辑副总经理)。

以后长期以此为标榜,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大公报》以其言论著称,被誉为“经济独立的言论机关”,它注重对事实政治的报道,积极提供国内外的重大新闻。

3、《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和《新闻报》经理汪汉溪,都致力于经营报业,发行量都突破10万大关。

4、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

1926年9月1日《大公报》读刊号上,张季鸾以“记者”笔名写的社评《本社同人之志题》中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

1)“不党”。

该报强调其与当时中国各党派均无任何连带关系,但“不党”不代表中立,也并不敌视各党,而是原则上平等看待各党,纯粹是站在公民的角度来发表意见,除此之外,既没有什么成见,也无任何背景。

2)“不卖”。

强调不以言论作交蝗,以经济独立保证言论独立。

3)“不私”。

强调该报设有私用,给社会各力量提供言论平台:此举强调了报纸的社会服务功能。

4)“不盲”。

“不盲者,非自诩其明,乃自勉之词”,强调该报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不盲争。

总评:“四不主义”的提出,是对中国新闻发展的成功与失败的借鉴,它宗际上完整地提出了“文人办报”的理创,广泛吸取“政治家办报”(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商业办报”(对媒体社会责任感强调不够,但注重经营管理)两者的优点,提出了课具中国特色的“文章报国”理念。

它的提出,是士阶层价值观念的表现,是士阶层价值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新的表述。

二、邵飘萍、林白水遇害1926年,两人先后在北京被奉系军阀杀害,是中国新闻界的重大损失。

三、中国广播事业的诞生与通讯社事业的发展1923年初,美国人托德斯邦与英国《大陆报》合作,办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是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