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油气分布规律

第八章油气分布规律


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天然气资源探明程度表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6% 7.60% 7.01% 5.85% 9.30% 8.48% 7.17% 6.2% 10.87%
2.00%
克拉通盆地实例
西西伯利亚盆地
二、克拉通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1.烃源岩
海相烃源岩为主,包括页岩、碳酸盐岩; 烃源岩层系多,单层厚度较薄,分布广泛; 有机质类型较多:Ⅰ、Ⅱ、Ⅲ型都有
2.储集层和盖层 海相储层,分布广泛、连通性好、分布稳定
◆ 碳酸盐岩储集层:生物礁、生物滩
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
河道砂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1000
2000 3000
扇三角洲
前三角洲、前缘砂体
4000
湖底扇
SB
5000
陡坡带
缓坡带
6000
3.储集层和盖层特征 (2)断陷型裂谷盆地:
3.储集层和盖层特征 裂谷盆地盖层分为区域性盖层和直接盖层 盖层岩石类型主要有泥岩、页岩、盐岩、石膏
二、前陆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1.烃源岩特征
发育两大套烃源岩层系:
被动大陆边缘型沉积: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 也有页岩 前陆坳陷型沉积:我国一般为陆相沉积为主 也有海相沉积烃源岩
2.储集岩特征
储集岩也有两大套: 下部台地相碳酸盐岩为主体的储集体 上部陆相碎屑岩为主体的储集体
3.盖层
台地相膏盐盖层 前陆期泥岩、膏盐盖层
深 度 (m) <1220 1220-3050 大油田所占储量 (%) 5.1 79.0 大气田所占储量 (%) 25.7 96.8 46.1
3050-3660 3660-4270
>4270
8.1 7.6
0.2
25.0
1.9 1.3
石油主要分布在1200-3000m的深度范围
天然气分布范围较宽,但主要分布在3600m以上 随着深层油气勘探的进展,深层所占的比例在增加
200 0 陆上
107
14%
近海
全国
全国石油地质资源量柱状图
地质资源量:是在特定时期内所估算的在勘探工作 量和勘探技术充分投入的条件下最终可探明的地层 中的油气总量。
二、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3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27
万亿立方米
77 %
8
23 %
陆上
近海
全国
全国天然气地质资源量柱状图
2.不均衡性 区域 时代 深度 不均衡
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性
北纬50°~70°内,有著名的北海油区、前苏联 伏尔加及西伯利亚油区和阿拉斯加湾油区。
北纬20°~40°内,拥有驰名世界的波斯湾及墨西哥湾两大油 区和北非产油区,该带集中了世界51.3%的石油储量。
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性
2001年1月世界石油探明储量 (资料来源:美国《油气杂志》,2004.12)
◆碎屑岩储集层:三角洲砂体、海岸砂体、河道砂
盖层:泥岩和蒸发岩为主
3.油气藏类型 以构造圈闭和地层圈闭为主
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
大隆起和长垣油气聚集带
古潜山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 地台后期活化形成的挤压背斜油气藏
4.油气分布规律
①油气分布具有分区性
● 油气田围绕生油
气坳陷分布,
生油坳陷周围的带 常成为油气田集中分 布区
松辽盆地:侏罗纪断陷盆地(双断),白垩纪坳陷型盆地
2.油气生成特点
(1)烃源岩主要形成于断陷期和坳陷期。厚度 大、分布广,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多。
(2)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有机质演化成烃条件优越
渤海湾盆地:
烃源岩厚500-3000m,有机质Ⅰ型、Ⅱ型 地温梯度:3.5℃/100m
松辽盆地:
白垩系青山口组,嫩江组,烃源岩厚500m,Ⅰ型为主 地温梯度4℃/100m
2. 时代分布,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生 界、新生界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57 13 下古生界 49 13 上古生界 中生界 新生界 106 79 地质 可采 360 300
石油: 新生界、 中生界的 地质资源 量占86% 天然气:
亿吨
石油层系资源量分布柱状图
3.储集层和盖层特征 (1)坳陷型裂谷盆地: 储层发育,规模大, 分布广泛、稳定,成 熟度高。 主要发育大型河流-三 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储集层以河流相砂体和 三角洲前缘砂体为主
3.储集层和盖层特征 (2)断陷型裂谷盆地:
储集体规模较小,横向变化大,储集体成因类型多。
主要砂体类型:河道、 冲积扇、扇三角洲、 三角洲、滩坝、浊积扇等
二、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212 183
250 200
亿吨
150 100 50 0 陆上
86%
29
14%
近海
全国
全国石油可采资源量柱状图
二、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22
25
万亿立方米
20 15 10 5 0
17
76 % 24 %
5
陆上
近海
全国
全国天然气可采资源量柱状图
二、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1.大盆地控制了主要的油气资源分布
2001年俄罗斯米哈伊尔.别洛宁教授:
全球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4400亿吨
已发现:2480亿吨
待发现:1920亿吨
美国USGS(2000)
世界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4138亿吨
天然气液444亿吨
世界天然气最终可采资源量435万亿立方米
二、我国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765 800
亿吨
658
600 400
86%
时代分布的不均衡性
◆ 从震旦系至第四系都发现了油气藏,,但 在各时代层系中蕴藏量也是不均衡的。 ◆ 石油以中、新生界为主,占全部储量的 92%-94.88%,古生界占不到10%。 最重要的层系是白垩系、第三系、侏罗系。
◆ 天然气则以中、古生界为主,占全部储 量的90%。
深度分布的不均衡性
世界巨型以上油、气田储量的深度分布
石油资源主 要分布在 渤海湾 松辽 塔里木 鄂尔多斯 准噶尔 5个盆地,
占全国地质 资源量的
71%
1.大盆地控制了主要的油气资源分布
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盆地,占全 国地质资源量的54%
Ⅱ (二)资源分布
2、盆地分布
(1)石油
排序 1 2 3 4 5 6 7 8 9 盆地 渤海湾 松辽 塔里木 鄂尔多斯 准噶尔 羌塘 珠江口 柴达木 措勤 小计 全国 占全国(%) 石油资源量(亿吨) 远景 275 144 114 88 85 85 29 15 22 856 1086 地质 225 113 81 74 53 51 22 13 11 642 765 可采 55 46 24 17 13 11 8 3 2 179 212
4.油气运移特点 断陷型裂谷盆地
岩相岩性变化大、断裂发育 油气侧向运移距离短 垂向运移重要 断裂带控制油气的分布
4.油气运移特点
坳陷型裂谷盆地
储层横向稳定,侧向运移距离较长
5.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坳陷型裂谷盆地
凹中:基底 隆升背斜
油气藏(长垣) 凹陷区:岩性油气藏、 断层-岩性油气藏
油气分布规律
第一节 裂谷盆地油气分布
一、裂谷盆地及其演化
在板块运动过程中,大陆岩石圈板块内部受到引张, 从而导致大陆岩石圈减薄而下沉形成的沉积盆地。 坳陷发育阶段
断陷发育阶段
初始张裂阶段
我国东部裂谷盆地经历三个主要演化阶段 初始张裂阶段 断陷发育阶段 坳陷发育阶段
二、裂谷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1.构造特征
世界油气可采资源量
油气可采资源量(recoverable resources ):是在 特定时期内所估算的、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预期 能从储集体中最终采出的油气数量。
1999年国际能源机构(IEA):
全球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 3835.6亿吨(28000亿桶) 已采出:1095.9亿吨(8000亿桶) 全球剩余石油可采资源量: 2739.7亿吨(20000亿桶)
盆地边缘区:地层超复、
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5.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单断型裂谷盆地的构造分带 缓坡带、中央构造带、洼陷带、陡坡带
断陷型裂谷盆地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陡坡带:背斜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断块油气藏 洼陷带:岩性油气藏为主(浊积砂体) 中央带:潜山油气藏、断块油气藏、披覆背斜油气藏 缓坡带:岩性油气藏、断块油气藏, 不整合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
79
84
84
Ⅱ (二)资源分布
2、盆地分布
(2)天然气
排序 1 2 3 4 5 6 7 8 9 盆地 塔里木 四川 鄂尔多斯 东海 柴达木 松辽 莺歌海 琼东南 渤海湾 小计 全国 占全国(%) 天然气资源量(万亿立方米) 远景 地质 可采 11.34 8.86 5.86 7.19 5.37 3.42 10.7 5.1 2.63 1.8 2.28 1.89 2.16 45.09 55.89 81 4.67 3.64 1.6 1.4 1.31 1.11 1.09 29.05 35.03 83 2.9 2.48 0.86 0.76 0.81 0.72 0.62 18.43 22.03 84
第三节 前陆盆地油气分布
一、前陆盆地概念和构造分带
分布在造山带与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称为前陆 盆地
前陆盆地形成于挤压构造环境
前陆盆地具有不对称的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带:
①冲断褶皱带:褶皱推覆体、叠瓦推覆体, 下部见双重构造(上下构造不协调) 挤压背斜发育 ②前渊带(或深凹带):深凹陷 ③前缘隆起带:张性或张扭性断裂发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