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

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

A B C D
光的折射
班级 姓名 成绩 1.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时,则 ( ) A .只发生折射现象,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B .只发生折射现象,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C .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D .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下图是光线在空气与玻璃的界面处发生折射与反射的四幅图.其中正确的是:( )
3.关于光的折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折射角就是折射光线与界面之间的夹角 B .折射现象中,光路不可逆 C .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时,折射角不可能等于90° D .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折射角不可能等于0°
4.如下图所示是光线通过三棱镜时折射光线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
5.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是 ( )
6.一根铅笔斜插入水中,如下图中能较真实地反映人观察到的铅笔的情况的是:( )
7.如图所示,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液体中,入射角为45°,折 射角为30°,光线射到液体底部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又反射回来, 最后光线又回到空气中的折射角是 ( )
A.30°
B.45
°
C.55°
D.60°
A B C

光的折射、透镜
【学习目标】
巩固光的折射、透镜中的重要知识点,掌握光的折射定律内容并能用其作光路图和解释相关光学现象,掌握透镜对光的发散和会聚作用和三条特殊光线。

【重点难点】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相关作图(含透镜中三条特殊光线)
【学习过程】
1.复习:
(1)结合光路图回顾与光的折射相关的几个概念
(2)光的折射定律内容(学生回答)
(3)列举你所知道的与光的折射有关的现象(学生自主完成)
(4)说出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及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2.作图训练
完成下列光路图
(画出折射光路)
过光心的光线光的传播方向保持不变。

(这部分内容做好小结,抓住作图要点)3.典型例题
例 1 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它的传播方向
会改变,这种现象叫做。

如图所示,OA、OB和OC是射
到空气和玻璃界面上的入射线、反射线和折射线三条光线,则____
是法线,反射角为__ _度,折射角为__ _度。

例2 孩子在湖边观鱼,这条鱼实际在C点处,但孩子看
见鱼是在D点处。

则小孩这样看的结果是因为从水下发射的光
发生了_________,所看的是鱼的_____像,(填实像或虚像),
光是从_______________(空气中射到水中或水中射到空气
中),鱼的反射光线折射时_________(靠近或偏离)法线,小
孩看到鱼的水平距离比实际距离_____,小孩看到鱼的深度比
鱼所在的实际深度______,由于折射使孩子感到好像鱼的真实
位置______(改变了或没改变)。

1.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它的传播方向会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如图所示,OA、OB和OC是射到空气和玻璃界面上的入射线、反射线和折射线三条光线,则________是界面,界面的________边是玻璃。

第1题图第2题图
1.以下各图中属于凸透镜的有_________,属于凹透镜的有________(选填序号)。

2 .小明拿着一个直径较大的放大镜,伸直手臂观看远处的物体,可以看到物体的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观察到的像一定是正立的像B.观察到的像一定是虚像
C.观察到的像一定是倒立的像D.观察到的像一定是放大的像
3.我国古代对凸透镜聚焦作用早有认识。

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用冰取火,似乎不可思议,但这绝非讹传,如图所示,这是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线的____________作用。

4.把一滴水滴在玻璃上,然后透过水滴和玻璃看书中的字,发现字的大小变了,此时水滴相当于镜,它对光线有作用 .
5.平行光线经图所示的中空玻璃砖后将会()
A.会聚
B.发散
C.仍为平行光
D.无法判断
6.如图所示,有一极细的光束穿过虚线框内的光学元件后,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则这个虚框内()
A.一定是凸透镜
B.一定是凹透镜
C.一定是平面镜
D.可能是凹透镜,也可能是凸透镜,还可能是平面镜
7.完成光路图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习目标】
知道凸透镜所成像性质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会从现象中归纳出规律的方法。

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习过程】
1.实验引入
演示课本中实验,根据实验现象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阅读课本,知道物距、像距
引导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影响因素作出猜想
2.实验探究
帮助学生认识并组装实验台上的器材,分析实验的步骤及实验数据的处理,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次数像的性质
焦距
f/cm
物距
u/cm
u与f
关系
像距
v/cm
v与f
关系
1 倒立缩小的实像
2 倒立等大的实像
3 倒立放大的实像
讲解:当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没有像时,把光屏取走,透过透镜看蜡烛,并完成下表。

实验次数像的性质
焦距
f/cm
物距
u/cm
u与f
关系
像距
v/cm
v与f
关系
4 正立放大的虚像不填不填
3.分析与认证
当物距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像;当物距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像;当物距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像。

4. 评估交流
学生阅读课本,讨论课本的相关问题,尤其要鼓励学生讨论自己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
5.典型例题
例1 在“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
b、c、d和e点,如图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1)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图上出现的像最小;
2)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3)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不出现烛焰的像.
6.巩固练习
1.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成实像时,要使像变大,应将物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同时将光屏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填增大、减小、不变)如果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物向下移,则像向移(填上、下、左、右)。

2.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烛焰到透镜的距离为20厘米时,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观察到一缩小的像,如果烛焰离透镜15厘米,那么烛焰经过透镜在光屏上()
A.一定成缩小的实像
B.一定成等大的实像
C.可能成放大的实像
D.可能成虚像
3.一物体沿凸透镜的主光轴移动,当物距为30厘米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当物体移至物距为15厘米时,它的像一定是()
A.放大实像
B.缩小的实像
C.放大的虚像
D.缩小的虚像
4.烛焰通过凸透镜恰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烛焰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一下,则()
A.光屏上仍能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B.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C.透过透镜可观察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D.光屏上没有像,需调节光屏才能成像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内作业
班级姓名成绩
1.通过课堂实验,请你将下表补充完整: f=10cm
实验次数物距U/cm 像的性质(倒立或正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
1 30
2 20
3 12
4 8
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在实验时,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其目的是为了。

(2)当蜡烛在凸透镜左侧距凸透镜20cm的时候,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cm;当蜡烛再向凸透镜靠近5cm时,所成的像的性质是、、。

3.探究烛焰通过焦距是10cm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所示,此时()
A.a为物距
B.b为焦距
C.凸透镜成放大的烛焰像
D.若蜡烛、透镜不动,仅移动光屏,烛焰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4.放映幻灯机时,屏幕上的像太大,想让屏上的像变小些,可以采用的方法是()A.将幻灯机移近屏幕,并使幻灯片远离镜头
B.将幻灯机移近屏幕,并使幻灯片靠近镜头
C.将幻灯机远离屏幕,并使幻灯片靠近镜头
D.将幻灯机远离屏幕,并使幻灯片远离镜头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提出的探究问题应该是()
A.凸透镜对光是否有会聚作用
B.凸透镜对光是否有发散作用
C.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
D.凸透镜是否能成像
6.当物体距离凸透镜8cm时,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成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若保持物体与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2cm,则在光屏上又成一清晰的缩小的像。

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A.4cm<f<5cm B.2cm<f<4cm C.f<2cm D.5cm<f<8cm 7.如图所示,S是凸透镜主轴上的一个发光点,
SA是发光点发出的一条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
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可能是()
A.AC B.AB
C.AD D.A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