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部曲式 PPT

三部曲式 PPT


三部曲式的各部
中 部 ——属中间型功能。音乐的发展、
长度比例等等的伸缩性很大。
两种典型类型:
1、对比中部-又称“三声中部”(Trio)。常用三重奏; 与前后结构形成对比;独立性强。
2、插部中种类型。
动力再现:以减缩再现的情况居多,常只保留第 一乐部的第一个乐段。
⑤浪漫派时期以后,传统的三声中部的写法出现了一些改变。如速 度关系的改变;体裁对比程度的提高(第一、三部分与中部形成 更鲜明的体裁对比)等。此外,为了色彩变换,在19世纪以后的 作品中,三声中部有时也出现在远关系调上。
古老的三声中部写法通常都采用收拢性结构,即最后和声作完满 终止,以突出它自身就是一种完整的二段式或三段式(可能单独 抽出来演奏的小曲)。而后来也变化了。如实例分析1。
二、中部:使用展开性中段的有再现的三段式。
1、呈示段:并行的二句式(4+6),后句多出的两小节是扩充,终止在属 上,开放调性得以巩固。
2、再现段:同样省掉扩充的两小节。
三、再现部:静止再现(D.C.)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
四、两种典型类型的特征及区别
关于三声中部三部式的特点: ①它是一种与呈示部分相对比的新的呈示性结构。它会
在主题、速度、织体、以及体裁等方面,均与呈示部 分形成鲜明对比。
②它有自己清晰完整的曲式结构(最常见的是二段式或 三段式,但有时也用乐段或复乐段)。
四、两种典型类型的特征及区别
关于插部中部三部式的特点:
①其中部通过插入一个“新”的乐思,并进行展开性处理。因此, 属于结构不稳定的展开性陈述部分。之所以不用“展开部”这一 名称,大概因为通常展开部是指展开第一部分已经呈示出来的那 些音乐材料,而不是展开新插入的对比性材料(即插部材料)。 它与三声中部最大的不同在于,三声中部是通过自己的“稳定” 来与其前后部分形成“动-静-动”的鲜明对比;而插部则是要 通过自己的展开和动荡来打破其前后部分的平静。所以从宏观看, 这是一种“静-动-静”的三部曲式布局。
④调性布局在这种三部曲式中并不总是占据特别重要的位置。有时, 中部和呈示部同在一个调(如贝多芬《第18钢琴奏鸣曲》第三乐 章,呈示部是bE大调,中部也是bE大调。 但是,更多见的情 况是通过调式色彩变换来实现第一、二部分的对比。即:呈示部 是小调,中部常是大调式;或反过来。为此,中部除经常 用”Trio”标识之外,还经常用Maggiore (大调的)或 Minore (小调的)中部标识。如:贝多芬《第9 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 复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是e 小调,中部改C大调,乐谱上方标明 “Maggiore”。又如贝多芬《第15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呈 示部是 D大调,中部为b小调。
②插部性中部写法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具备完整稳定的主题、稳定的 调性,也没有清晰稳定的曲式。所以,在插部性的中部,我们一 般看不到有曲式部分的反复等现象,它也不可能作为一种相对独 立的乐曲抽出来独立演奏。
③另外,插部的“进入”与“退出”与三声中部的陈述方式也很不 相同。它不仅不强调并置进入,有时,还可能有小连接引入。在 插部的最后,也不见“D.C”一类的标志,
③在古典时期,第一个基础部分大都用“小步舞” (Minuetto)或“谐谑曲”(Scherzo)等体裁标识, 并且大都使用快速度和比较活跃的陈述方式;中部则 更换另一首舞曲或器乐曲,即“三声中部”(Trio) 写法,这种特定部位的对比舞或特定部位的器乐性织 体写法在速度和陈述方式上都比较平稳、气质庄重, 所以足以与其前后部分音乐形成对比。 如贝多芬 《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的中部即具有这种特征。
五、三部曲式的其它类型
1、使用展开性中部的三部曲式 中部使用呈示部材料进行发展,有时甚
至像奏鸣曲式的展开部。
2、使用混合中部的三部曲式 中部中综合了三声中部、插部中部和展
开性中部三种类型中两种以上的特征。
3、使用 双重中部的三部曲式 包含有两个相对独立、功能不同的中间乐部。
详细分析
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
一、定义
以三个功能不同的乐部为基础,按照三部 性原则构成的曲式类型。
二、结构原则
三部曲式可视作三段曲式的结构升级 A BA
A BA
三部曲式的各部
呈示部-中部-再现部
呈示部 从理论上说可以用二段曲式及其以上的
结构(常见的是二段曲式或三段曲式)构成。 通常在呈示部内部,材料对比不大,多
为展开性的曲式。
实例分析
实例1:对比中部的三部曲式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Mv.3) P.151
一、呈示部:使用展开性中段的有再现的三段式。
1、呈示段:1-14小节,并行对比的三句式(或4+6+2补充),不方正, 结构不平衡,收拢调性
2、再现段: 28小节开始的再现,动机完全呈示,并接着模进多次。总长12 小节,与呈示段基本一致,省掉补充的两小节。
三、三部曲式与三段曲式的关键区别
乐段: A
B
A
乐句/多个乐段
乐部 : A
或是任何大于 二段式的结构
B
A
乐段
乐部(静止再现)
乐段(缩减-动力再现)
可能相似
四、两种典型类型的特征及区别
四、两种典型类型的特征及区别
关于三声中部三部式的特点: 所谓“三声中部”(Trio),只是一种约定俗成
的用语。它使人联想到古组曲中的对应舞(即交替出 现的第二支舞曲),正因为如此,在三声中部开始的 部位,乐谱上有时常会出现“交替部分” (Alternativo)或、“第二小步舞”(MinuetⅡ) 之类的标识。而“Trio”的标识可能与古代这种音乐结 构部分多由三件乐器演奏有关。它还很容易使人联想 起古代大协奏曲中“合奏部分”与独奏“小组声部” 的交替竞奏(即“Tutti”与“Solo”的交替),当然, 待后来运用到三部曲式的对比中部时,已经并非一定 要由三件乐器或小组乐器演奏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