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交礼仪--馈赠礼仪

社交礼仪--馈赠礼仪

馈赠礼仪
馈赠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赠送给交往对象礼物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敬意、友谊、纪念、祝贺、感谢、慰问、哀悼等情感与意愿的一种交际行为。

其目的就在于:沟通彼此感情、保持联系、体现馈赠者的品质和诚意。

得体的馈赠,恰似无声的使者,给交际活动锦上添花,给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友谊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在赠送过程中,我们需要清晰赠送的六要素,这样才可以做到恰如其分的表达,对于受赠者来讲,才会感受到那份特别的心意。

第一个要素是:Who ?送给谁
第二个是:Why?为什么送
我们讲任何馈赠都是有目的的,或为交结友谊,或为祝颂庆贺,或为酬宾谢客,或为其他。

以交际为目的的馈赠
这是一种为达到交际目的而进行的馈赠,有以下两个特点:
1送礼的目的与交际的目的直接一致2礼品的内容与送礼者的形象一致。

以巩固和维系人际关系为目的的馈赠
这类馈赠,即为人们常说的“人情礼”。

这类馈赠,强调礼尚往来,以“来而不往非礼也”为基本行为准则。

因此,这类馈赠,无论从礼品的种类、价值的轻重、档次的高低、包装的精美、蕴含的情义等方面都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在社会生活交际中尤其具有重要的特殊作用。

以酬谢为目的的馈赠
这类馈赠是为答谢他人的帮助而进行的,所以在礼品的选择上十分强调其物质价值。

而礼品的贵贱厚薄,首先取决于他人帮助的性质。

帮助的性质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类。

一般来说,物质的帮助往往是有形的、能估量的,而精神的帮助则是无形的、难以估量的,然而其作用又是相当大的。

其次取决于帮助的目的:是慷慨无私、另有所图,还是公私兼顾。

只有那种真正无私的帮助,才是值得真心酬谢的。

再者取决于帮助的时机:一般情况下,危难之中见真情。

因此,得到帮助的时机是日后酬谢他人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以公关为目的的馈赠:这是一种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用礼品的形式进行的活动。

多发生在对经济、政治利益的追求和其他利益的追逐活动中。

第三个是:What?送什么?
我们需要掌握一个轻重原则:轻重得当,以轻礼寓重情
通常情况下,礼品的贵贱厚薄,往往是衡量,交往人的诚意和情感浓烈程度的重要标志。

对于那些人情礼的轻重把握尺度,除非是有特殊目的而进行的馈赠,其他的都应以对方能愉快接受为尺度。

第四个是:When?何时送
时机原则:选时择机,时不我待
就馈赠的时机而言,及时适宜是最重要的。

中国人很讲究“雨中送伞”、“雪中送炭”,即十分注重送礼的时效性,因为只有在最需要时得到的才是最珍贵的,才是最难忘的。

因此,要注意把握好馈赠的时机,包括时间的选择和机会的择定。

第五个是:Where?在什么场合送
第六个是:How?如何送
我想只有我们在明确馈赠目的和遵循馈赠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明确弄清以
上5W1 H 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挥馈赠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我们再看一看,在社交馈赠的礼仪中,社交礼品的特征都有
哪一些?
1、纪念性
2、宣传性
3、便携性
4、独特性
5、时尚性
6、习俗性
例如,中国人普遍有“好事成双”的说法,因而凡是大贺大喜之事,所送之礼,均好双忌单,但广东人则忌讳“4”这个偶数,因为在广东话中,“4”
听起来就像“死”,是不吉利的。

再如,白色虽有纯洁无瑕之意,但中国人
比较忌讳,因为在中国,白色常是悲哀之色和贫穷之色;同样,黑色也被视为
不吉利,是凶灾之色、哀丧之色;而红色,则是喜庆、祥和、欢庆的象征,受
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此外,中国人还常常讲究给老人不能送“钟”,给夫妻
或情人不能送“梨”,因为“送钟”与“送终”、“梨”与“离”谐音,
是不吉利的。

这类禁忌,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遵循,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7、实用性
总之,在馈送礼品时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投其所好,第二个以人为尊,了解受赠对象的爱好何需要,比如:给书法爱好者送文房四宝,给音乐爱好者送乐器。

第三个尊重习俗。

只要我们按照这三个方向来做,那么在馈赠礼仪部分就可以应用自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