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资源学

中药资源学

芝“时珍尝疑芝乃腐朽余气所生,又如人生瘤赘,而古今 皆以为瑞草,又去服食可仙,诚为迂谬”
增加了新种类(374种) 曼陀罗花
三七:广西山中用治跌打损伤,军中用治 刀箭创伤。味甘而苦,近似人参。
Li Shih-Chen
• 1518-1593 A.D. • China’s greatest
naturalist • He wrote Bencao Gang
• 嘉祜本草:首次注重从非医药文献中搜取本草数 据,首次设“补注所引书传”。国家校正医书局 (1057年)。史上组织最严密、编写最严谨、成 效最大的一次官修本草。(文字收集、药物调 查)。
• 证类本草:重大特征:整理了大理经史文献中的 药物资料,宋以前的本草大多失传,但在本书在 被完整引用从而保留下来,为研究宋以前药学的 最完整、最权威的本草著作。
——“中国人在几百年前已勾画出20世纪的甾体化学家在 20-30年代取得的成绩”
重要本草
手抄本草向版刻本草转变 开宝本草:白字(阴文)、黑字(阳 文);强化文字标记:大字示正文,小字 示标记,唐本新增药物辍以唐附,开宝新 增药冠以今附,开宝新增注冠以今附。
• 图经本草: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图谱。我国第 二次资源普查结果。
《本草经集注》
梁代——陶弘景著(公元452-536年); 第一本有确切年代和作者的本草(公元500
年); 以《神农本草经》为据,增汉魏以后名医所
用药365种,共记载750种。 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补充,增加了产
地、采集时间、加工方法等; 原著失传,现仅敦煌石窟有序录和正文四条
• 千金翼方(补充) 太乙神精丹
炼丹与服石
炼丹:始于汉,盛于魏晋南北朝。 服石:
炼丹术
发现物质是可以变化的,认识到物质变化 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积累了一些关于无机物合成、分解的知识。 发现了水银、单质砷、火药、金液方、硫
酸等,以及铁对铜的置换作用。 发现了一些矿物的鉴别方法:如火焰法鉴
• 对陶注甚多批评,但尽量保持原貌,绝大 擅加改动,只将不同意见附记于后,尊重 传统。
• 为后世本草编写树立了典范,宋以后本草 多继承唐本草做法,对本草文献起到了保 存作用。
尚志钧 辑校
唐本草
清 光绪15年 傅氏日本版
• 千金要方
动物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南北朝深师运用鹿厣 改用羊厣)
谷皮治疗脚气病 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 重视妇科、儿科
• 基源为纲,附品为目
• 标明为纲,列事为目:事分八项:释名、 集解、辨疑、修治、气味、主治、发明、 附方。
纲目之特点
数据收集广泛
立言以破惑:证类本草“备录诸家异同, 亦不能断其是非”如人肉、红铅方。
考证详实:纲目以后,明清本草倾向于临 床药学。
凝水石:据别录考证为盐精石(矿物白钠镁矾与其他盐类 的集合体)。“凝水之误,非时珍深察,恐终于绝响矣”
Mu, first extensive book on herbal medicine
本草纲目 金陵本
纲目之不足
绘图粗糙; 药物形态、产地等部分的记载简单; 迷信:灵床上鞋、孝子衫等放入本草。
• 全书3卷,记载动、植、矿物三类药物 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延年益寿,无毒,可久服,如 人参、麦冬;
中品:防病补虚,无毒或有毒,如黄 芪、五味子;
下品:治病,多有毒性,不可久服, 如乌头、大戟。
清·孙星衍 孙冯翼 同辑
黄连治痢、常山截疟、海藻消瘿、大黄荡 涤肠胃…… 。
1058年开始,1062年成 书。 根据实物,绘图解说。 药780,附图933幅。
尚志钧 辑校
《经史证类本草》
• 北宋——唐慎微编写,简称《证类本草》(1082,-1108); • 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其以前的其它书籍均已缺失或由后
人从后来箸作中整理所得。 • 载药1744种。收方2900余首,以方证药。 • 所引240余种(经史、地志、笔记、诗赋、佛书、道藏书
第二讲 中药的起源与发展概论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代 金元时期 明代 清代 民国 当代
内容
先秦时期
• 1 最初药物知识的形成:原始时期,人们接触动物、 植物、矿物,产生药物反应或中毒现象,使原始人在 觅食方面有所选择。为治疗疾病,人们对自然物的药 效和毒性引起注意。“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是对药物知识萌芽的形象概况。 2 关于药食同源问题:药物的发现是伴随着人们寻找 食物的过程,因为人们最初最早的食物大多是植物类, 因此最早发现的药物也多为植物药。早期发现的药物 不少既是药物以是食物。 随着渔猎生产以后,人们以 发现了动物药。原始社会未期,采矿的兴起,人们又 发现了矿物药。
• 如何首乌:…但疗风湿诸疾,颇验。在滋 下益精方用之亦效。今当从本经,味苦涩、 微温、无毒者是矣。
金元时期
特征: 1 侧重于应用,如《汤液本草》。故这 一时期为大型综合型本草。具有明显的 临床药学特征。 2 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索之风,建立法 象药理学模式。对本草学产生了消极影 响。
原因
• 北宋医经、本草是考试医官的主要内容。 要求学医者将医学理论与用药联系起来, 探讨药物治疗的原理。
等)。《海药本草》、《雷公炮炙论》、《本草拾遗》。 • 此后由政府又派人修订了3次,加上了“大观”、“政和”、
“绍兴”的年号,作为官书发行,是现存最早的原著完整 的本草。 “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皆其功 也。”——李时珍
• 绍兴本草:重点是突出主要功效,直接评 价疗效(本草上少有)
宋代
• 和剂局方:北宋设立国家药局,是我国乃 至世界药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 秋石:苏沈良方。龙脑、樟脑的制备(升 华法)
• 宋代本草的特征:以整理资料、搜索药物 品种、基源考证为主。
• 梦溪笔谈—秋石
“小便不计多少,以布绞去汁,每小便一担桶,入皂角汁 一盏,用竹急搅,令转百千遭乃止,直候小便澄清,白浊 者皆碇底,乃徐徐撤去清者不用,只取浊脚并作一满桶, 又用竹搅,更候澄清,又撤去清者不用,十数担不过取得 浓脚一二斗。其小便,须是先以布过滤,勿令有渣。取得 浓汁,入净锅中煎干,刮下捣碎,再入锅,以清汤煮化, 乃于箕中,淋下清汁,再入锅熬干。”
先秦时期
文字的产生,使药物知识由口耳相传发展为文 字记载。 五十二病书
我国的第一部方书,据今约2200年历史,载方约300个, 药物240余个。 不仅涉及药物的使用,偶也记载药物产地、形态等。 如堇:采集时间、加工及储藏方法、药用部位、原植物 形态(茎叶大小、颜色、叶脉)、味道、结实时间、生境 等。
秦汉时期
西 汉 时 期 : 出 现 了 药 学 专 著 ( 如 : 药 论)。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特 征:1 首创三品分类法。2 首次出现药物 四气五味、有毒无毒的记载。
《神农本草经》
• 最早的本草著作,著于汉代(公元前 206-220);
• 著者不详,原著早已失传,现在所见 均为明清人的辑本;
龟甲:古者上下甲皆用之。
纠正过去本草中错误
天麻《拾遗》“生平泽,似马鞭草,节节生紫花,花中有 子如青葙子,子性寒,作饮去热气。”时珍“陈氏说乃一 种天麻草,是益母草之类也,嘉右本草误引入天麻下耳”
巴豆“汉时方士言道巴豆炼饵,令人色好神仙,名医采入 本草,博物志言鼠食巴豆重三十斤,一谬一诬,陶氏信为 实言,误矣,又云人吞一颗即死,亦近过情,今并正之。”
2 《本草拾遗》:大量收载民间药,首创宣、通、补、 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种,为中药临床分类的 先端。
3 海药本草:主要介绍海外输入药物及南药,扩充了本 草学的内容。
尚志钧 辑校
《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唐新本草》等; 作者为苏敬等(共22人), 因为是当时朝廷指派修订和颁行(公元659年),是我
• 药理一词,始见于《本经集注》。属药理 内容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君臣佐使等 内容则最早见于《本经》。北宋以前并未 将上述理与中药功效联系起来。中药理论 发展远落后于医学理论。
• 将《本经》中的简单理论用于解释具体药 物功效的药理体系始于北宋。如龙眼(益 智)“盖甘味归脾而能益智”
• 宋徽宗赵佶《圣济经》专设药理篇。分性 味、法象两大部分。经验药理、文化药理
《汉书·平帝纪》 “征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 文、历算、钟律…、本草、以及五经…者”聚集 京师。
《汉书·游侠传》楼护 “通医经、本草、方术数 十万言”汉末本草与医药、方术完全分开。
魏晋南北朝时期
1名医别录等 朱墨分书 泾渭分明,本末不乱 2 本草经集注:首创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 兽、果、菜、米食),反映了南北朝时期药学的主要成 就。 3南朝《雷公炮制论》,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标志着 我国本草学新分支的产生。
别钾盐(陶氏:硝石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 云是真硝也) 发现一些化学药物:轻粉、甘汞(氯化亚 汞)、红升汞等药物 疮疡、疥癣。
研制了一些化学仪器:丹炉、丹鼎、石榴 罐(蒸馏器)、甘锅等。
炼丹术西传成为炼金术,对世界化学作出 了重要贡献。
炼丹是世界化学的先驱:“整个化学中最重 要的根源之一(即使不是唯一根源)就是 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的”——李约瑟
法象药理
• 法象药理是中医早期“援物比类”思维的 产物。
• 《圣济经》药理篇将本草家和非本草家的 用药理论融为一炉。从而法象药理学正式 进入中药药理。
• 北宋儒学注重格物穷理,此风也渗入医药 界,同时法象药理学的介入也扩大了格物 穷理的范围。
明代
《本草纲目》:集我国十六世纪药学成就之大成。对本草史及 中药基本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发挥。古代本草之颠峰。 关于本草纲目的版本:共三个系统15个版本。 1 金陵本:1593年刊行,王世珍 为后世各个版本的祖先。 2 江西本:1603年如人卫校点本。1957,1977版。 3 武林钱衙本:1640年 全面修订,改动多达800处,失真。美观, 流传200余年。 4 张绍棠版 1885 改图 精美; 1974年以后改用夏良心版 其他本草:白猿经、滇南本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