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招聘最全题库(试题及答案)36章之第14章意识与注意剖析

教师招聘最全题库(试题及答案)36章之第14章意识与注意剖析

意识与注意试题1一、单项选择题:1.注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指向性与( B )。

A.选择性B.集中性C.兴奋性D.不随意性2.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无意注意3.有预定目的,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C)。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无意注意4.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B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有意注意5.学生在课堂上能根据老师的要求思考问题,并能够克服干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种注意状态属于(B )A.不随意注意B.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无意注意6.我们在听课做笔记时,写字处于( B )意识状态。

A.可控制的B.自动化的C.白日梦状态D.不自觉的7.在(A)意识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A.可控制的B.白日梦C.自动化的D.睡眠8.学生上课时“走神”现象属于( C )。

A.意识失控状态B.自动化的意识C.白日梦状态D.半睡眠状态9.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属于( C )意识状态A.自动化的B.集中的C.可控制的D.自觉的10.学生在听老师讲课时,听着听着就走神了,只知道老师在讲课,但是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这种意识状态属于(C)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C.白日梦状态D.睡眠状态11.有的人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影响睡眠,这属于( C )失眠。

A.假性B.情景性C.失律性D.功能性12.明天要考试,今晚难以入睡,属于( A )失眠。

A.情景性B.假性C.失律性D.兴奋性13.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兴奋,出现失眠现象。

这种失眠属于(D)。

A.假性失眠B.情境性失眠C.失律性失眠D.药物性失眠14.一个人在考试的前夜出现了失眠现象,这种失眠属于什么类型的失眠?( D )A.失律性失眠B.假性失眠C.药物性失眠D.情境性失眠15.有些人状态好、睡眠少,认为自己失眠。

这是______失眠。

( C )A.情景性B.新奇性C.假性D.正常性16.梦是一种( D )。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C.白日梦状态D.无意识的心理活动17.下面哪一种不是心理促动药物?(D)A.兴奋剂B.镇静剂C.迷幻剂D.葡萄糖18.正常清醒时,能思考,能灵敏地解决问题,这种状态下的脑电波是(A )。

A.β波B.δ波C.θ波D.α波19.睡眠的第三四阶段为沉睡期,以(A )为主,它的频率很慢而振幅极大。

A.δ波B.β波C.θ波D.α波20.睡眠的过渡期阶段的脑波为______,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

(B)A.β波B.α波C.δ波 D.θ波21.催眠诱导常会使个体出现什么样的心理状况?( B )A.反应性升高B.反应性降低C.注意范围变广D.幻觉减少二、多项选择题1.注意的功能有(ABC)。

A.选择功能B.维持功能C.调节功能D.启动功能E.适应功能2.注意的特点主要有( AB)A.指向性B.集中性C.有意性D.无意性E.稳定性3.人的行为与时间循环相联系,构成人的生物节律的时间有(ABC)。

A.1年B.28天C.90分钟D.一个月E.一星期4.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还有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这属于(BCD)。

A.注意的起伏现象B.生物节律现象C.机体“生物钟”的表现D.日节律现象E.知觉节律现象5.人在睡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是(CD)A.静止B.紊乱C.感觉麻痹D.解除抑制E.轻松6.催眠状态是一种(AB )。

A.特殊的意识状态B.意识恍惚状态C.睡眠状态D.可控制的意识状态E.自动化的意识状态7.常见的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有(ACD)A.解除抑制B.深度睡眠C.幻觉D.感觉麻痹E.感觉剥夺8.以下哪些方面为意识活动的内容?(ABCDE )A.对内部刺激的觉知B.对环境中人的觉知C.对外部事物的觉知D.对自身的觉知E.对自己情感活动的觉知9.睡眠的最后一个阶段的特点有(ADE )A.人做梦主要是在这个阶段B.呼吸和心跳开始变慢C.梦游、尿床等现象多在此时出D.快速眼动E.肌肉完全瘫痪三、名词解释1.意识: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2.日节律:在人和动物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和醒周期性循环。

还有一些生理方面节律变化。

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

3.情境性失眠:是指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的失眠。

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如亲人去世、面临重大人生抉择等。

4.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00310)1.随意后注意是指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四、简答题1.注意具有哪些功能?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它具有:(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功能2.简述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1)区别:注意不等同于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2)联系: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五、论述题1.请你结合课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引起失眠的可能原因。

答案要点:失眠现象看似简单,但原因却很复杂,主要的原因有:(1)情境性失眠:由于生活情境的改变而造成的,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如亲人去世、离婚、考试到来、面临重大人生抉择等等。

(2)假性失眠:认为睡眠时间短就是失眠而造成的,没有认识到睡眠存在着个体差异。

(3)失律性失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习惯性的生物钟无法在短时间作出调整。

(4)药物性失眠:睡觉前喝了咖啡、茶、可乐等等导致精神兴奋(以上各点需要结合实际展开说明)注意与意识试题2一、填空题1.注意的品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2.根据人们对事物注意时是否需要意志的努力,可以将注意分为_____、_____、______.3.即使集中注意力,感觉的清晰程度也会发生周期性、有节律的变化,这种现象叫_____.(1.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注意转移;2.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3.注意的动摇)二、单项选择题1.梦多发生在(D)A.过渡期B.轻睡期C.沉睡期D.快速眼动睡眠期2.双耳分听实验多被研究者应用在(C)研究中A.注意起伏B.注意转移C.选择性注意D.非选择性注意3.夜晚的霓虹灯广告主要在于吸引人们的(B)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前注意D.随意后注意4.注意的初级生理机制是(C)A.大脑皮层功能B.特异通路C.朝向反射D.边缘系统5.一般在百米竞赛的预备信号之后,仅相隔2~3秒就发出起跑信号,是为避免运动员成绩受(B)的影响。

A.注意的分散B.注意的动摇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分配6.注意的衰减理论是由谁提出的(B)A.布罗德班特B特瑞斯曼C.诺尔曼D约翰斯顿7.(A)能够很好地解释在某些情况下人为什么对一些刺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现象A过滤器理论B衰减理论C 认知资源理论D多阶段选择理论8.人们对自己的名字之类的刺激比较敏感,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

这种现象可用(C)解释。

A.过滤器理论B.后期选择理论C.衰减理论D.认知理论9.人在每一瞬间,将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些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这一特点指的是注意的(A)A.指向性B.集中性C.目的性D.能动性10.“一手画方,一手画圆,始不能成”,这说明了(B)A.人的能力是有限的B.注意分配的规律C.人不能同时干两件事情D.动机定律11.人们每天晚上大约经历()次快波睡眠阶段,且每次快波睡眠时间逐渐()。

C A.7~9次,增加B.7~9次,减少C.4~6次,增加D.4~6次,减少12.注意的转移与人的神经活动的(C)特性有关A.强度B.兴奋性C.灵活性D.平衡性13.由多依奇(Deutsch)提出,认为早期的信息加工是没有选择性的,信息都可得到识别,信息是否被注意,是根据信息的重要性做出反应选择的注意选择理论是(C)A.过滤器理论B.衰减理论C.后期选择理论D.多阶段选择理论14.可以很好地解释人们同时可以做好几件事情的注意理论是(D)A.衰减理论B.多阶段选择理论C.认知资源理论D.双加工理论15.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更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是(A)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随意前注意16.下面那种特征是梦境不具备的(C)A.潜意识B.生动性C.容易回忆D.逼真性三、多项选择题1.属于无意识现象的是(ABD)A.无意识行为B.盲视C.白日梦D.对刺激的无意识2.注意的功能包括(ABC)A.选择B.维持C.调节D.监控3.注意是一个容量有限的通道作为理论假设的注意理论有(ABC)A.过滤器理论B.衰减理论C.后期选择理论D.认知资源理论4.下列现象属于意识状态的正常变体的是(ABCD)A.睡眠B.催眠C.白日梦D.幻想5.注意和意识具有以下的关系(ACD)。

A.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和体验B.与意识相比,注意不容易控制C.当处于注意状态下,意识内容相对比较清晰D.注意中也包含无意识过程6.下列属于注意的选择性理论模型的是(ABCD)A.过滤器理论模型B.衰减理论模型C.反应选择理论模型D.多阶段选择理论模型7.可以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有(ABCD)A.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B.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C.对兴趣的依从性D.对任务的依从性四、名词解释1.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

2.多阶段选择理论模型:约翰斯顿与汉斯等(Johnstone&Heinz)提出,认为选择在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在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且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任务的需要。

五、辨析题1.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别与联系意识概念本身较复杂:意识是一种觉知;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对个体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意识不只是对信息是被动觉察和感知,它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

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无意识是相对意识而言,是个体觉察不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意识是可以被觉察的,二无意识不能被觉察。

2.比较过滤器理论模型和衰减理论模型相同点和不同点(1)两个模型都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输入的信息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

(2)两个模型都假定,过滤器的位置在知觉分析之前。

或在初级物理分析与高级意义分析之间,而不是反应选择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