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一、选择题A型题1.在启动凝血过程中起要紧作用的是A.血小板 B. FⅦ C. FⅫ D. FⅢ E. 凝血酶2.正常时表达TF的细胞是A.血管外层的平滑肌细胞 B. 血管内皮细胞 C. 血液单核细胞D.嗜中性粒细胞 E. 巨噬细胞3.局部组织损伤后TF启动的凝血过程不能扩大的缘故是由于血液中存在A.PC B. AT-Ⅲ C. 肝素 D. TFPI E. PS 4.TF-Ⅶa促进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是因为激活了A.FⅧ B. FⅨ C. FⅩ D. FⅪ E. FⅫ5.血小板的激活剂不包括A.ADP B. 凝血酶 C. TXA2 D. PGI2 E. 肾上腺素6.血小板释放反应中,致密颗粒可释放A.5-HT B. 纤维蛋白原 C. TXA2D. 纤维连结蛋白E. 凝血酶敏感蛋白7.在抗凝系统中不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的是A.AT-Ⅲ B. α2-AP C. PC D. C1抑制物E. HCⅡ8.使AT-Ⅲ灭活凝血酶作用明显增强并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是A.PGI2 B. NO C. ADP酶 D. APC E.HS9.肝素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抗凝物质是A.TXA2 B. NO C. TM D. TFPI E. PC 10. 激活的蛋白C(APC)可水解A.FⅡ B. FⅢ C. FⅤ D. FⅦ E. F Ⅹ11. APC阻碍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是由于其灭活了A. FⅡaB. FⅤaC. FⅦaD. FⅨaE. F Ⅺa12.APC的作用不包括A. 水解FⅤaB. 水解FⅧaC. 水解FⅡaD. 限制FⅩa与血小板的结合 E.灭活PAI-113.可使PK分解为激肽释放酶的是A. FⅧaB. FⅨaC. FⅩaD. FⅪaE. FⅫa14.可通过外源性激活途径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的是A. 激肽释放酶B. FⅪaC. uPAD. 凝血酶E. FⅫa15.激活TAFI所必需的高浓度凝血酶的产生要紧依靠于A. FⅪaB. FⅩaC. FⅨaD. FⅧaE. FⅦa16.不受V i t K缺乏阻碍的凝血因子是A. FⅡB. FⅩC. FⅦD. FⅨ17.由于基因变异而产生APC抵抗的凝血因子是A. FⅡB. FⅢC. FⅣD. FⅤE. FⅦ18. 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促进DIC发生的缘故是A.抗凝物质合成障碍B.血液高凝状态C.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D.微循环障碍 E.纤溶系统受抑制19. 使AT-Ⅲ消耗增多的情况是A. 肝功能严峻障碍B. 口服避孕药C. DICD.肾病综合征E. AT-Ⅲ缺乏、异常症20. DIC 患者最初常表现为A. 少尿B. 出血C. 呼吸困难D. 贫血E. 嗜睡21. 导致DIC发生的关键环节是A. FⅫ的激活B.FⅢ的大量入血C. 凝血酶大量生成D. 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生成E. FⅤ22. 急性DIC过程中,各种凝血因子均可减少,其中减少量最为突出的是:A. 纤维蛋白原B. 凝血酶原C. Ca2+D. F ⅩE. FⅫ23. DIC引起的贫血属于A.再生障碍性贫血B. 失血性贫血C.中毒性贫血D. 溶血性贫血E. 缺铁性贫血24. DIC最要紧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是A. 大量微血栓形成B. 凝血功能失常C.纤溶过程亢进D. 凝血物质大量被消耗E. 溶血性贫血25. 引起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发生的要紧因素是A.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B.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C. 小血管内血流淤滞D. 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E.小血管强烈收缩26. 关于D-二聚体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在继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D-二聚体增高B.在原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FDP增高,D-二聚体并不增高C.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物D.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原的产物E.D-二聚体是DIC诊断的重要指标27. DIC时,血液凝固性表现为A.凝固性增高B. 凝固性降低C. 凝固性先增高后降低D. 凝固性先降低后增高E. 凝固性无明显变化28. 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容易诱发DIC是因为A.组织凝血活酶大量入血B. 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B.增加溶酶体膜稳定性 D.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E.肝素的抗凝活性减弱29. TF-Ⅶa复合物经传统通路可激活A. FⅤB. FⅩC. FⅢD. FⅪE. FⅨ30. F-Ⅶa复合物经选择通路可激活:A. FⅤB. FⅩC. FⅢD. FⅪE. FⅨB型题A. FⅦB. FⅧC. FⅨD. F ⅩE. FⅪ1. 血友病A缺乏的凝血因子是2.血友病B缺乏的凝血因子是3.血友病C缺乏的凝血因子是A. 活化的蛋白CB. 纤维连结蛋白C. 抗磷脂抗体D. α2-巨球蛋白E. 蛋白S4. 可抑制蛋白C活化的是5. 可作为APC的辅酶起作用的是6. 可水解FⅤa 、FⅧa 的是A. 醛固酮增多症B. Addison病C. 华-佛综合征D. Cushing综合征E. 席汉综合征7. DIC累及肾上腺时可发生8. DIC累及垂体时可发生A. I a型AT-Ⅲ缺乏、异常症B. I b 型AT-Ⅲ缺乏、异常症C. II a型AT-Ⅲ缺乏、异常症D. II b 型AT-Ⅲ缺乏、异常症E. II c型AT-Ⅲ缺乏、异常症9. AT-Ⅲ的生物活性、数量均减少,但与肝素结合部位无异常者为10. AT-Ⅲ的数量正常、活性部位异常,但与肝素结合部位无异常者为11. AT-Ⅲ的数量正常、活性部位异常,与肝素结合部位异常者为12. AT-Ⅲ生物活性、数量均减少,且与肝素结合部位异常者为X型题1. 活性受TFPI抑制的凝血因子有A.FⅦaB. FⅧaC.F FⅨaD.FⅩa2.体内存在的抑制纤溶系统活性的物质有A.PAI-1B. α2抗纤溶酶C. α2-巨球蛋白D. TAFI3. 可引起纤溶功能亢进的情况有A. AT-Ⅲ缺乏症B. 异常纤溶酶原血症C. 肝癌D. DIC4.血管内皮细胞可产生A. TFB. TAFIC. PAI-1D. TFPI5.妊娠三周开始,孕妇血液中增多的物质有A.PAIB. AT-ⅢC. t-PAD. 血小板6.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中,具有抗凝血酶作用的片段是A.D片段B. E片段C. Y片段D. X片段7.引起急性DIC常见的缘故有A.恶性肿瘤B. 严峻创伤C. 严峻感染D. 异型输血8.在DIC发病过程中容易发生功能衰竭的脏器有:A. 心脏B. 肾脏C. 肝脏D. 肺脏二、名词解释1.resistance to activated protein C2.protein C3.protein S4.Thrombomodulin5.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6.thrombin-activatable fibrinolysis inhibitor7.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8.D-dimer9.plasma protamin paracoagulation test10.schistocyte11.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三、填空题1. 正常时,血管外层的、、、和等细胞可恒定表达TF。
2.在启动凝血过程中起要紧作用的是凝血因子;凝血启动时期产生的少量凝血酶可激活凝血因子、和,产生高浓度凝血酶以维持凝血过程。
3.激活的血小板膜糖蛋白,作为的受体,与相结合,使血小板聚拢。
4.VEC的抗凝作用包括:VEC可产生,抑制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
VEC表面可表达,通过系统产生抗凝作用。
VEC表面可表达样物质,与AT-Ⅲ结合产生抗凝作用。
5.凝血因子的生成障碍常见于缺乏和功能障碍等情况。
6.在血栓形成的发生机制中,的变化不可能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的相互作用在其发生机制中是最重要的。
7.阻碍DIC发生进展的因素有系统受损;功能严峻障碍;血液状态和障碍。
8.严峻创伤等所致组织损伤可释放大量入血,并与FⅦ/Ⅶa结合成复合物,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产生的凝血酶又可反馈激活、、和等凝血因子,扩大凝血反应,促进DIC的发生。
四、问答题1.简述各种缘故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DIC的机制。
2.简述严峻感染导致DIC的机制。
3.简述DIC引起出血的机制。
4.简述引起APC抵抗的缘故及其机制。
5.简述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抑制纤溶过程的机制。
6.简述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使FⅦa-TF失去活性的机制。
7.简述TM-PC系统的抗凝机制。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D2.A3.D4.C5.D6.A7.C8.E9.D 10.C11.B 12.C 13.E 14.C 15.A 16.E 17.D 18.C19.C 20.B 21.C 22.A 23.D 24.B25.B 26.D 27.C 28.D 29.B 30.EB型题1.B2.C3.E4.C5.D6.A7.C8.E9.A 10.D11.E 12.BX型题1.AD2.ABCD3.CD4.ACDE5.AD6.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