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呼吸道疾病的防治

呼吸道疾病的防治

呼吸道疾病的防治如今正是换季的时候,气温极不稳定,有时早晚温差很大,稍不注意就容易伤风感冒,重者气管炎、肺炎、哮喘都会发生,所以在季节更换时要加强对孩子的照料。

为什么孩子容易得呼吸道感染呢?这与小儿呼吸道的生理特点有关。

呼吸道分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肺。

小儿鼻腔短小,粘膜柔软富有血管,鼻道狭窄,遇轻微感染就会引起充血、流涕,造成鼻道阻塞、呼吸困难或鼻炎。

小儿咽部相对狭小,1岁以后随淋巴组织的发育扁桃体也逐渐长大,所以1岁以后的孩子易患扁桃体炎。

小儿耳咽管短而粗呈水平位,因此小儿在感冒时易引起中耳炎。

小儿的喉腔狭窄血管丰富,当急性炎症时可发生声音嘶哑,甚至失音。

小儿气管较成人狭窄,软骨发育差,粘膜柔嫩且血管丰富,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运动又差,不易清除尘埃及微生物。

小儿肺本身的弹力组织发育差,肺泡数量少,但血管丰富。

小儿胸廓狭小,呼吸肌较弱,肺的容量相对较小,加上小儿代谢旺盛时对氧的需求量较高,因此呼吸频率较快,1~3岁孩子的呼吸每分钟约25次,5岁以后约22次。

由于幼儿这些呼吸道的解剖生理的特点,又因小儿自身免疫系统发育的不完善(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差),决定了小儿易患呼吸道的感染。

如果遇到气候突变忽冷忽热,都可以使小儿抵抗力下降,此时病毒、细菌趁虚而入,引起小儿感冒。

感冒的孩子经常伴有发热,发热是机体对外来侵犯的一种防御反应,这时给孩子服适量的退热剂,暂时降低体温,缓解因发热带来的不适,便于孩子较好地睡眠和进食,有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除此之外,还要做到:1、给孩子多喝水或最好是西瓜水,有利于热量的散发,补充因服用退热药和大量出汗而失去的水分。

2、补充维生素C。

3、注意让孩子多休息,减少活动量,做一些耗能少的活动,如听故事、画画等。

4、饮食要清淡易消化。

5、出汗要及时擦干,一免风吹后再度着凉。

关于是否要用抗菌素的问题。

因70%的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除非极幼龄儿或存在免疫缺陷者,如考虑为单纯病毒感染的情况下,无需用抗生素。

6、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1)精神萎靡,面色较差,不论发热与否,往往提示病情较重;(2)发热体温在39℃以上;(3)出现头痛,甚至于伴喷射性呕吐;(4)突发性声音嘶哑、发声困难或呼吸急促;(5)感冒诱发哮喘发作;(6)幼龄儿发生大便次数增多,大便中水分显著增多,而尿量减少,哭泪少;发生以上情况应立即去医院就医,以免贻误病情。

呼吸道疾病的预防:1、加强幼儿体格锻炼,多接触阳光、新鲜空气以增强小儿的抵抗力。

2、注意幼儿合理营养,保持平衡膳食。

3、积极预防和治疗营养性疾病(如佝偻病、铁缺乏症、营养不良等)4、生活要有规律。

5、对幼儿的保育、护理要耐心细致,注意气候冷热变化,随时增减衣服,对出汗过多的幼儿要及时将汗水揩干,平时注意不捂孩子,穿衣不要过多以提高御寒、耐热的能力。

6、屋内经常要流通空气(尤其空调房间),但不能吹对流风。

7、流感季节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去。

8、不带孩子到感冒病人家中去串门。

9、家人感冒应带口罩才能接触孩子,室内要用醋熏消毒空气,屋内经常通风换气。

10、有过敏体质孩子的家庭最好不要用地毯、不养宠物、不养花,以免引起过敏而致哮喘。

院内感染培训为了提高我院医生的院感意识,提高院内感染控制及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水平,3月20日下午,我院院感科举办了院内感染控制专项培训班。

100多名新上岗医生、在院硕士生、进修生、全院实习医生参加了培训。

医院感染科主任王晓宁主持了这次培训工作,并向全体培训人员提出了具体的培训要求。

这次培训邀请了医院麻醉科霍保善主任医师、大外科教学秘书副主任医师陈保忠等专家以及专业护士进行授课,他们分别就“气管插管等操作的标准预防”、“HIV、HBV等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原则”、“外科换药无菌操作要求”、“手卫生规范——外科手消毒规范”以及“洁净手术部院感要求”等专题进行了讲座。

这次培训班的举办对我院的医疗质量安全、院内感染的有效控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院内感染知识培训内容:抗生素合理应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新上岗人员岗前培训、手卫生、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始终是我院领导重视与关心的内容,通过这次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不仅使我院医护人员能真正认识到院感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对提高我院的医疗护理质量也有着重要意义,并可直接受益与病员,对我院的医疗质量安全、院内感染的有效控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偏瘫是指一侧面、舌及上、下肢的随意运动无力或丧失,上、下肢体瘫痪的程度可以不一致,一侧大脑半球或脑干内体束较集中的部位受到损害,则发生对侧偏瘫。

偏瘫多见于脑血管病、外伤、肿瘤等。

偏瘫的治疗除锥了必要的药物介入外,主要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心理治疗、文体治疗、传统的物理疗法、祖国传统医学等。

一、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

主要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

脑血管病患者约有 80 %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主要是偏瘫痉挛模式,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模式。

在脑血管病卧床期,主要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保持良好肢位、起坐训练以减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在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等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提高;在步行期则主要以步行训练改善步态为主。

为了增进运动功能进行的运动训练,常采用多种治疗技术的综合方法及运动再学习疗法,以达到恢复肢体运动的目的。

二、作业疗法作业疗法是运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来改善和补助患者功能的方法,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闲等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理想方法。

它主要包括机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认知和知觉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训练、自助具的选择制作、环境改造的设计和指导、开具轮椅处方等等。

它和运动疗法的理论原则是相同的,所不同之处在于它将肢体需要的运动设计成一项作业活动,比如说利用陶艺制作来训练手指的精细动作。

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兴趣,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

三、语言疗法语言疗法是指语言训练人员根据患者的语言情况和病变部位诊断出障碍类型,运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途径的刺激引发并强化患者的正确语言反应。

约有 22 %— 32 %偏瘫者伴有语言—言语障碍,因此,语言训练必不可少。

四、心理疗法心理治疗是心理医生运用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治疗患者的各种心理困扰,包括情绪、认知与行为等问题,以解决患者所面对的心理障碍,减少焦虑、抑郁、恐慌等精神症状,改善患者的非适应社会的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格的正常成长,较好地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和很好地适应社会。

身体的残疾和功能的障碍常引发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并且疾病本身也会造成记忆力、注意力及定向能力等方面的认知障碍。

有效的心理治疗能增强患者的学习能力和主动参与精神,主要方法为支持性心理治疗、理性情绪疗法和行为疗法等。

五、文体疗法文体疗法是采用体育运动项目及娱乐项目对患者进行训练,使患者的身体机能得到改善、提高,并且可以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的一种方法。

这对于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增强体质和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轮椅技巧、偏瘫体操和各种球类是主要内容。

六、传统的物理疗法传统的物理疗法对偏瘫的康复也有特殊的作用。

尤其水中运动疗法是通过水的浮力等作用,使患者的肢体在水中更容易完成正确的运动。

七、中医治疗中医早已用于治疗偏瘫,特别是利用针灸配合肢体运动具有独到之处。

临床最常用的方剂是补阳还五汤方剂如下:黄芪生,120g 当归尾 3g 赤芍 5g 地龙 3g川芎 3g 红花3g 桃仁 3g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用法:水煎服。

高血压患者的规范化管理分析总结通过对本辖区居民进行入户调查,通过对高血患者进行契约式管理、分类式管理、综合化管理相结合,我服务站探索出一种适合社区应用的、规范化的高血压管理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心血管病的发病持续增加。

高血压病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而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据卫生部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调查和健康状况的调查,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估算高血压现患至少2亿人。

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及治疗控制率分别为30%、25%、6%和25%,仍处于低水平。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疾病模式的转变,社区已成为开展高血压防治、控制高血压日益增长趋势的关键。

通过两年我站开展高血压的规范化管理工作,取得了一点的效果,现分析如下。

一、宋家滩社区高血压患病现状截止2010年11月底,宋家滩社区共有人口4000名,全区建档人数为3790人,建档率为%。

其中高血压患者130名,管理数为99人,管理率达到%。

二、管理模式我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在辖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总结出一套适合我社区高血压防治的管理模式。

该管理模式将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庭责任医生、社区居民紧密结合,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技术依托,以社区家庭医生为责任主体,以社区居民及其家庭的健康为工作内容,建立契约式分类综合管理模式。

三、具体措施1、专病管理建立高血压病患者健康档案,实施社区35岁及以上人群首诊测量血压制度。

2、契约式管理通过开展社区医生家庭健康责任制,与服务对象签订服务协议,使每一名高血压患者由一位固定的社区医生长期负责,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实施连贯性、持续性、有效性的管理。

该服务团队由3人组成,包括社区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医生等,负责联系800户到1000户居民。

3、分类化管理1 )高血压患者危险分类标准①低危组:高血压I级(SBP 140 ~159mmHg或DBP 90~99mmHg),男<55岁,女<65岁,无其它危险因素。

②中危组:高血压II级(SBP 160~179mmHg或D BP 100~109mmHg);或高血压I~II级,同时有1~2个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③高危组:高血压III级(SBP ≥180mmHg或D BP ≥110mmHg);或高血压I~II级,同时有3个或更多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或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

④很高危组: 高血压III级,同时有1个以上危险因素或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或高血压兼有临床相关疾病。

剔出标准:继发性高血压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3个月内者、不易配合(智力、听力、肢体活动明显障碍)、合并严重疾病、预期寿命不足1年、个人不愿参加本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