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围》 (1)
突围:大将风度 风格:冲锋陷阵 气势:所向无敌 语言:恃勇自负
乌江自刎
(义)
愧见父老——知耻良知 赐马亭长——知恩图报 赠送头颅——知情重义
项羽失败原因研讨
政治错误——分封诸侯 战略错误——背关怀楚 政策错误——放逐义帝 性格错误——私智不师古
功 ❖
:
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
出身陇亩之间没有任何的凭借,率领
的千古不朽的杰作。
司马迁的修史理想
❖ 究天人之际:
❖ 即探讨天道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 在时代氛围的笼罩下,司马迁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受天命论的
影响。(《绛侯周勃世家》、《吴王濞列传》) ❖ 从整体上看,他能从叙述史实出发,客观地反映人物的生平
活动,基本上摆脱天道、天命思想的影响。(《伯夷列传>)
❖ 通古今之变:
就是要通过对三千年历史的发展变化的考察来寻求促成这 些变化的原因。为此,司马迁确定了自己研究历史的方法即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从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中去寻求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这 既突出了司马迁对治乱兴衰规律的总结,也表现出他进步的 政治思想。
成一家之言:
➢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 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 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 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 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垓下之围》 (1)
教学要点
了解作者生平,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 探究项羽失败的原因。从司马迁和项羽身 上得到启示。
司马迁与《史记》
家庭——子承父愿 漫游——奠定基础 灾祸——发愤著书
司马迁青年时期的壮游历程
❖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 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 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史记·太史公自序》)
》, 无
《史记》的文学成就
成熟的叙事技巧 成功的人物刻画 自如的语言运用 浓郁的悲剧气氛 强烈的传奇色彩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1.《史记》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在我国历史散文的发展史中具有承前启后 的地位,也是传记文学发展成熟的标志。
2.《史记》的求实求真的创作精神和批判精神影响着后世的史学和文学的创作。《史 记》中优秀的人物形象的人格精神沾溉着后世文人的人格精神。
——《汉文学史纲要》
《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 》,表现的是楚汉战争最后一 战——垓下之围的情景,展现了 刘邦军队得胜之姿态, 渲染了西 楚霸王英雄之末路。
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环境:严峻、危急
霸 王
( 情
歌谣:悲壮、苍凉
别)
姬
细节:勇猛、多情
东
城 快
( 勇 )
战
环境:日暮途穷
快战
《史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1.《史记》通过为人物作传记的方式,形象地表现了时代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内
容。
2.《史记》追求历史真实的“实录”精神。正如班固所评价的:“其文直,其
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
3.《史记》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思想倾向性。
韵史
之家
《之
——
离绝
骚唱
鲁 迅
其一:“一家言”的结构,融会贯通百家学说以建立统一 的新思想体系。。
其二:“一家之言”的核心思想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以志 古自镜。
其三:“一家之言”的表述形式,创立百科全书式的纪传 体通史,奠定史学的独立地位。
《史记》的体例
《史记》以12本纪叙各代帝王兴衰始终,是世系 史;10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是大事纪;30世家叙 侯王贵族之史,相当于分国史或地域史;70列传记不 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的历史活动,是人物史;8 书则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 述,有专门史的性质。这样由五体互补而形成的结构 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独具匠心,同 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 活图画。
❖ 奉命出使西南 ❖ 数次随武帝出游
——
所《
为诗
作》
也三
。百
《 报 任 安 书 》
篇 , 大 抵 圣 贤 发
愤
之
或人 轻固 于有 鸿一 毛死 ,, 用死 之, 所有 趋重 异于 也泰 。山
,
司马迁的人生与创作关系
❖ 攻读、游历、遗命、蒙辱,这种特殊的生活遭 际人生道路,成就了司马迁的史才、史德、史胆、 史识,使他具备了完成伟大历史巨著的主客观条件 ,创造出了充满生机、活力、浪漫精神和斗争精神
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4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张爱玲评价
项羽,那驰名天下的江东叛军领袖,巍然在虎 皮毯上,腰略向前俯,用左肘撑着膝盖,右手握 着一块蘸了漆的木片,在一方素帛上沙沙地画着 。他有一张粗线条的脸庞,皮肤微黑,阔大,坚 毅的方下巴。那高傲的薄薄的嘴唇紧紧抿着,从 嘴角的微涡起,两条疲倦的皱纹深深地切过两腮 ,一直延长到下颔。他那黝黑的眼睛,虽然轻轻 蒙上了一层忧郁的纱,但当他抬起脸来的时候, 那乌黑的大眼睛里却跳出了只有孩子的天真的眼 睛里才有的焰焰的火花。
3.《史记》是古代文章的典范之作,其写作方法、语言艺术、文章风格等,都为后世 散文家所模范、学习。
4.《史记》对后世小说和戏剧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史记》有些篇章具有很强的故 事性和戏剧性因素,为小说、戏剧的创作提供了艺术手法上的借鉴。
鲁迅评《史记》
况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 心纸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 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 于心而为文。
义军战无不胜,一举摧毁了强秦的残
暴统治;在蜂起的起义队伍中,攻无
不克,威震四方,称霸天下。
❖过:
1. 目光短浅,背关怀楚,建都不当; 2. 放逐义帝而自立,导致众叛亲离; 3. 专恃武力经营天下,杀戮过重; 4. 刚愎自大,难以采贤纳谏; 5. 失败而不知自省,却推脱于“天之
亡我,非战之罪”。
后世众家的评论
“妇人之仁、匹夫之勇” ➢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杜牧《题乌江亭》: ➢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 李清照《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