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抢抓机遇 乘胜而上 创新发展 再创辉煌

抢抓机遇 乘胜而上 创新发展 再创辉煌

抢抓机遇乘胜而上创新发展再创辉煌——在2013年全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各位代表、同志们:受学校理事会、行政、党委的委托,我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报告分两大部分,一是近一年来学校工作总体情况,二是学校本学期的工作思路。

一、近一年来工作总体情况过去的一年是学校丰收喜悦、好事连连一年。

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江西省朱虹副省长先后莅校视察,给予我校高度评价。

教育部评估专家组对我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现场考察,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年来,学校按照2012年初提出的“围绕一个目标,贯穿一条主线,实施六大工程,实现六个提升”的工作总要求,下半年按照“着力在狠抓落实、加大投入、强力推进上下功夫,重点在提高质量、发展内涵、打造特色上出成效,确保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要求,扎实工作,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发展目标建设取得显著成效——“32651”工程描绘美好发展蓝图1、发展规划编制与实施顺利。

《南昌理工学院中长期(2010-2020)发展规划》及与之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都已编制下发。

实施顺利,开局良好。

2、发展总体战略确定。

根据《规划》精神,对今后学校发展目标进行了量化,提出了实施“32651”工程的总体战略,对学校发展方向、规模、特色作出了理性直观的表述,正在积极推进。

通过今后五年或稍长一段时间的建设,力争形成实力较强、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和创新团队,推动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凝聚一批优势学科群和特色专业,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特色专业、产学研结合办学、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力争形成明显区别于其他高校的办学风格和典型特征,成为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一流民办大学。

具体目标是办学主要数据达到:3万左右学生规模;2000名教职工;600名正副教授与600名以上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60名以上省级教学名师、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6个以上省级教学团队;50个本科专业、5个省级以上重点学科;一个种类以上专业硕士授予点,创建国内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一流民办本科高校。

3、规范管理再上新台阶。

根据上级相关精神,修订、下发了《南昌理工学院理事会议事规则》、《南昌理工学院行政管理工作规程》、《中共南昌理工学院委员会会议议事规则》3个规范性文件。

进一步完善了理事会、校行政、党委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正逐步落实,“三驾马车”的职责与作用正日趋明晰,即理事会科学、民主、集体、依法决策,校长(校行政)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权,党委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

(二)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五大工程”提升师资实力和教学水平4、师资队伍质量整体提高。

加大了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仅近年就引进了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海归193人。

学校提出的实施引进高层次、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人才工程,青年教师硕士化工程,青年教师在职进修培养工程,双师型教师选聘和培养工程,校级和省级名师工程等师资队伍建设“五大工程”顺利推进,效果明显。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比为35.6%,硕士以上学历比为51.7%。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我校自有专任教师中有2名晋升为教授;2012年,我校首次自主评审中级职称,经校职称领导小组初审,省教育厅抽签组成的评审委员会执行评委评审,有63名教师取得了讲师资格,通过率达80%,高出其他院校平均通过率的30%;认定中级职称21人,合计取得中级职称的84人,从而较大改善了我校自有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

5、名师工程初见成效。

我校邱小林、曾志平两位教授入选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全省14所民办高校评出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名,我校占2名,评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共26名,我校占9名。

学校自有专任教师中,有博、硕导32人,博士9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10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中青年骨干教师19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

(三)学科学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工学为主理经管文法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框架6、学科专业结构合理。

我校现有本科专业32个、专科专业61个,以工科为主,理、经、管、文、法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已基本形成。

凡有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均具有学士学位专业授予权。

7、学科专业质量提升。

我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军事法学2个学科专业获准为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江西4所民办本科高校共获批5个,我校占有2个。

2个重点学科获财政资助56万元。

到目前为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艺术设计、英语等6个专业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精品课程4门。

近年,我校评选出校级精品课程40门、特色专业5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教学团队7个。

近两年,获省财政厅、教育厅教育发展专项资金400万。

(四)学术科研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学术氛围深厚,科研成果丰硕8、科研工作态势良好。

我校科研工作主要围绕教学和学科专业建设进行,建立系所合一的教学科研体系,现有太阳能光电研究所、传媒研究所、军事法研究所等多个科研机构。

学校先后承担省级以上立项课题168项,其中我校政法学院曾志平博士“国防行政法研究”课题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实现了我省民办高校零的突破,并以良好的成绩圆满结题。

学校教学科研人员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973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11篇、被SCI、EI、ISTP收录18篇。

出版教材、专著131部。

9、科研获奖成果档次提高。

学校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3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国家专利19项。

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值得一提的是,最近,省级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中,我校外语学院李发根博士的《民办高校基础英语教学改革研究》获一等奖,这是全省民办高校唯一的奖项。

近一学年,我校教师主编的教材获省优秀教材一等奖1部、二等奖2部、获江西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获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江西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江西共4名,我校占2名);3篇论文入选江西省教育出版社“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报告精选。

学校科研处连续两年被评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工作先进单位。

(五)人才培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学校“进口旺、出口畅、中间质量有保障”10、应用型人才基地建设加强。

近年来,我校已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现有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全校已建成130个专业实验室和实验教学中心,现有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82个。

11、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高。

通过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教育,加大校企合作订单教育力度,进一步拓宽就业途径,做好选聘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及高校毕业生服兵役项目的推荐工作。

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实施“双证”教育,我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多年位于同类高校前列。

连续三年获全省高校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

12、学生专业知识较扎实、应用能力较强。

近3年,学生参加学术科研竞赛获奖173项400余人次,其中国家级奖15项、省级奖129项;学生参加各类创新、技能竞赛获奖22项,其中国家级奖7项、省级奖15项;在第五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学基本功大赛中,获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在省教育厅、团省委举办的江西省大学生电子电脑大赛中,连续10年获得优异成绩,共获得23个团体总分第一名、1013名学生获奖,其中301人获一等奖。

尤其是能比较全面反映学生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有37项111人次获省以上奖励,其中2011、2012两年就有2项6人获全国一等奖、5项15人获二等奖。

13、招生形势喜人。

近年来,在全国民办高校生源总体缩减的背景下,学校逆势上扬,连续出现高报考率、高报到率、高稳定率的喜人形势。

2012年统招计划6520人,实际招生7570人,完成招生计划116.1%。

尤其是统招本科招生计划为2620人,实际招生4997人,完成招生计划190.7%。

14、中外合作办学有新突破。

经省厅批准学校有中加合作物流管理、中韩合作汽车制造与装备技术两个专业获批招生,迈出了走向国际合作办学的实质性可喜一步。

(六)和谐校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连续四年获评省社会治安目标管理先进单位15、党建思政工作扎实有效。

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党课教育,“军魂育人”、“学术大讲坛”有声有色,特色鲜明,中层干部轮岗交流与公开选拔竞聘上岗试点开局良好,干部队伍建设、学生思政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在省委教育工委组织的民办高校党建工作评估中,被评为“党建工作优秀高校”。

在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评估中,我校被评为良好学校(全省民办高校唯一一所)。

16、民生工程务实推进。

通过上调工资、落实社会保险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了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解决了教职工子女就近入学问题。

增加了副处以上干部岗位考核津贴,调增了专任教师尤其是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与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的基本工资,调增了管理人员基本工资标准。

启动了一项大的民生安居工程,为学校现有及引进的正副教授、博士、硕士、海归等高级人才建优惠房6栋,面积29140平方米(每套三室二厅、98平方米、8.8万元、长期使用)。

后勤服务设施不断优化,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节约型校园建设不断推进。

全校八大食堂均被上级评为合格食堂,其中英雄校区二食堂连续两年被评为“A级食堂”和“先进食堂”。

17、安全稳定再立新功。

学校获江西省“五五普法工作先进单位”、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在连续4年获得“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的基础上,2012年全省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评估,我校又名列全省高校本科组第三名(98.38分),连续四年获全省高校平安校创建先进单位。

18、社会声誉再度提高。

学校的办学成就,受到中央、省部领导的高度赞扬和社会的肯定。

温家宝、陈至立、吴仪、孟建柱、胡春华、胡德平、周济、袁贵仁、苏荣等领导先后视察过学校、对学校寄予厚望。

江西省委书记苏荣称赞学校“办学模式、专业设置有特色,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

国家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莅校视察,称赞学校办学方向对头,宗旨正确,思路清晰,理念好,特色强,带头人好。

江西省主管教育的朱虹副省长莅校视察,称赞学校有一个好的法人、有一个好的理念、有一支好的师资队伍、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学校发展得很好、很健康,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全国民办高校的佼佼者,为江西创造了好的、新鲜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