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语录

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语录

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语录```来复旦物理系已两年有余,逃课无数,每回想先生们学识风采,愧悔不已;时光流逝,兹录课堂上所闻之一二于此,以为追忆:1.算了一黑板之后,郑永令:地球显然不是黑洞!2.学积分,童裕孙:因为有任意常数,不定积分的结果有无穷多个;考试的时候漏掉了任意常数,得分也是无穷大分之一。

3.电磁学,王祖彝:王老师上课像飞一样!4.讲分子运动论,孙鑫:统计物理——越大越乱越好。

5.讲光的干涉,候晓远:同学们以后如果要买光栅的话,…………6.原子物理课,杨福家:那次我在和平请李先生(李政道)吃饭,…………7.一次在三教的讲座,金晓峰:几乎不学就会的聪明人我到现在只遇到过一两个。

8.微分几何考前复习课,潘养廉:据我所知,复习课一般是很重要的;今天来上课的同学回去以后就不要把上课的内容告诉没有来上课的同学了。

9.五一节放假前,数理方法课,陈灏:放假期间,同学可以出门游玩;玩累了不妨想一想解析延拓放松一下。

10.经典力学课,徐晓骅:拉普拉斯在政治上的名声不好。

11.微分流形课,提到华罗庚和苏步清,黄宣国:我常和人说起,我们学生辈是远不如先生辈啊!————长叹12.微分流形课,黄宣国:少年人总是有梦的!13.概率论,徐先进:数学系有很多教师到管院去了,我不去。

14.量子力学课,陈灏:交大有个教授说量子力学是自相矛盾的,现在我们来看看他错在哪里。

15.统计物理课,苏汝铿:朗道是个鬼才!16.统计物理课,苏汝铿:诸位有没有看到我在解放日报上发的文章…………18.拓扑学课,傅吉祥:复旦的规定,副教授可以带研究生;可是我不带研究生,因为我自己写论文还不大会写;等我写论文很容易的时候,我才会带研究生。

郑永令(1939-),男,浙江桐庐人,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童裕孙男学位:博士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泛函分析E-MAIL:maystrong@孙鑫(1938.7.15-) 教授,江苏扬州人。

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

历任复旦大学副教授、教授。

专于低维凝聚物理、统计物理及表面物理理论。

1985年在高聚物理论中发现了交错定域振动模。

主持研究了“导电聚合物中孤子定域模”198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撰有论文《修正F模型的临界指数δ》,著有《低维凝聚态物理》。

侯晓远1959年12月生。

1982年3月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3月复旦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同年获理学博士。

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1991年升任副教授,1993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自1991年开始任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杨福家1936年生于上海。

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

历任原子核科学系主任、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副校长、校长等职。

1984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领导、组织并建成了“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实验室”,完成了一批引起国际重视的研究成果。

撰有《原子物理学》、《应用核物理》等专著。

金晓峰1962年6月生。

1987-1988,在法国LURE国家同步辐射中心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1989年2月获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93年任复旦大学教授,1994年任博士生导师.陈灏1943年生,辽宁沈阳人。

199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复旦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教授,教研室主任。

1967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1984年复旦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

苏汝铿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开始在复旦大学任职。

1987年4月任教授,1990年任博导,1994年开始兼任高科技中心学术顾问。

1984~1986年,1989~1990年先后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Stony Brook物理系核理论组,Seattle华盛顿大学核物理所,Kentucky大学物理和天文系工作。

(原为转贴,但附上搜到的部分简历,还算半个原创把,呵呵主要目的是让大家“闻一言以自Tag:在复旦的日子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logs/4903286.html我最近对童大大的崇拜之情真的犹如黄河之泛滥而一发不可收拾了.呃,经过几次问难释疑,我已经对老大的实力没有了任何怀疑,剩下的只有深深的敬意.恩,超感谢你,答我问题,整个Orz.........哎,我对童教授已经上升到某种偶像崇拜的感觉了,每次看到他在课间休息的时候站在走廊里发呆,心里面总是感觉这种人真乃数学这门精细而壮丽的学科在人间的一个投影.每次看到他用三言两语解决一个看似十分困难的问题的时候并露出他那招牌式的微笑的时候,心里面总是感叹这种人真乃世之名师也~恩,"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而是有大师之谓也"~1981年,谷超豪、夏道行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胡和生教授(1991年)、李大潜教授(1995年)、洪家兴教授...李立康教授访问美国马里兰大学蒋尔雄教授出席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留影童裕孙教授在首届刘浩清奖教金颁奖仪式...对我国唯一获得国际著名的“欧拉奖”的华人数学家朱烈教授,《文汇报》等的报道中只重视一个国内数学家-我的导师钟集先生对朱烈教授的评价:华南师大著名几何学和组合论专家钟集教授认为:“朱烈所做的工作是杰出的,特别是在组合设计方面,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有很高的评价”(这里的苏州大学校长对该大学25年的发展历史的文章的“关键词”中只列一个人:朱烈。

而该大学有多个院士,可见“欧拉奖”得主的国际价值比院士高)下面是我读研究生时的母校--华师大组合数学国家基地开创者-我的导师钟集教授的相关信息(就是他的继承者-柳柏濂教授也是华师大仅有的2个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之一。

附:现任国际数学联盟主席和秘书长等一直都从事组合数学工作):1、《广州市志》:1982年,华南师范学院(简称华师)成立中国第一个组合数学研究室。

《广东省情信息库》:1982年,华南师范学院成立中国第一个组合数学研究室,组合数学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扶持的学科2、一九八五年经教育部批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成立数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为丁石孙,副主任为王斯雷、钟集,委员为:牛培平、王骏骧、刘旺金、陈志杰、沈纯理、李忠、张干宗、章学诚(兼秘书)、童裕孙(这里是另一网的信息)上面和我的导师钟集先生分别任正副主任的是时任(1984-1989年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丁石孙教授(钟先生当时已70岁,但还给我和程波两个人上两个学期的《有限几何》课,他上课的认真程度简直令人难于置信,他从没有迟到或早下课一秒钟,他授课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非常认真。

全国能有深度地开《有限几何》课的权威大师没有几个,因有限几何首先需要两方面学科背景:即既要懂《高等几何》(这门课计划经济时代一直是钟集先生和原北京师范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梅向明教授的两本《高等几何》专著是全国各大学通用教材);同时又要精通组合数学设计(这方面钟集先生是首届中国组合数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和其后的名誉理事长,他编的《组合数学》上、下册内部交流讲义是国内组合数学最先编著的教材)。

当时,他因其年事已高,实际负责研究生工作的是柳柏濂先生,但我们入学时柳先生尚在美国做访问教授。

上面全国高数委委员都各有过人之处,主任丁石孙教授时任(1984-1989年任)北京大学校长、现人大副委员长,和我的导师钟集教授同是副主任的王斯雷教授当时是浙江大学副校长、国务院批准的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秘书章学诚教授其时是《数学进展》执行常务编委、副主编,最后一个委员童裕孙教授是复旦大学数学系系主任、我国培养的首批博士。

这里有钟先生刚口述的珍贵资料,他今年已85岁高龄,精神很好,前几年他给我来两封信我还曾担心影响他。

钟先生曾任广东省天文学会第二至第五届理事长Windows Live™Windows Live 服务主页联系人家庭安全设置日历百宝箱HotmailOneCareSpaces全部服务其他Live 服务Live Search MSN 帐户反馈帮助中心搜索主页Hotmail Spaces OneCare MSN登录共享空间主页注册共享空间主页您的共享空间朋友照片活动沧海一粟照片个人资料朋友更多日志列表音乐工具发送消息订阅RSS 源告诉朋友添加到邀请成为朋友订阅通知浏览共享空间个人资料发送消息邀请成为朋友查看个人资料详细信息音乐列表索引此共享空间没有音乐列表。

存档2008年6月2008年5月2008年4月2008年3月2008年2月2008年1月2007年12月2007年11月2007年10月2007年9月2007年8月2007年7月2007年6月2007年5月2007年4月2007年3月2007年2月2007年1月2006年12月2006年11月2006年10月2006年9月2006年8月2006年7月2006年6月2006年5月2006年4月2006年3月2006年2月2006年1月2005年12月沧海一粟在编辑标题和标志行之前,请单击“保存”保存您的自定义更改。

日志1月8日参考书目(补充)以下是北大的一位师兄做的补充数学分析欧阳光中,姚允龙"数学分析" 这本书在外面的口碑不好,错误不少,据说南开的一位老师曾笑称此书的作者为“老糊涂”了。

高等代数9.丘维声"高等代数"(上,下) 本书的作者为61(?)年的全国高考状元,他自称在教课的那一年写作经常至夜里二,三点. 单复变函数11.张南岳,陈怀惠"复变函数论选讲" 这本书中的错误不少,据说陈是个很有天赋的人,但文革中受到很大打击,以至学风不很扎实. 微分几何陈维桓"微分几何初步" 这本书确实写得不很清楚,陈还写过一本微分流形,给人的感觉是话说了很多,但还是摸不着头脑,例如dx,dy究竟是何意大学里面念过的本科的课程, 基本上就全部写完了, 感谢大家在这几个月里(默默地?)承受了我的"酸"劲.\\bow 其实严格说来这里面除了参考书的名字和简短的评论外,我还写了一大堆从某种意义上说属于"题外"的话.我的想法是, 在我的意识中,数学不光是那些定义和公式, 数学还包括了为数众多的数学家的思想,经历.仅仅局限于技术性的细节是做不好数学的,我以为. 从技术上说,大学数学系的课程还有很多没有写到,即使写到的这些,也有很多需要补充,修改的地方,只不过... 我是没那心思了:-)至少在近阶段. 希望有兴趣,胃口,功夫,...的大侠们多多贡献,在这里先予感谢!\\bow ... ... ... ... ... ... ... ... ... ... ... (为避免任何对于\\bow的数目产生误解,文章到此分成两截) 今年一月,在经历了三个月的情绪极端低落以后,我打算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感谢上帝,这三个月总算没让我精神崩溃,甚至还算干了点事情,学了点东西,呵呵...).在处理了一些专业上的原则性问题以后,想着自己还能干点什么, 这时候就有想到了BBS. BBS实在是个好地方,自从四年前在steve家上了最早的日月光华开始,已经差不多有四年了.(从来没有想过,上BBS的第四年里灌的水是前三年灌的水的总和的三倍. 可能和心情有关吧!) 突然想起可以在这BBS上灌点稍微有意义点的水,去年底写的那些94理基的故事从效果上说,让我很好地把心情整理了一下.也纯数偶然,就想起来写这参考书目. 应当说,写这些东西还是花了点功夫的, 从构思,找资料,到一个个字敲进电脑, 修修改改,一门课总也要花上一两周时间. 因此一稿三投连我自己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好象这也不违反站规吧? 写着写着也就到了今天.又是一个可以做"结"的日子.感谢各位这几个月来对我的关心,帮助...还有宽容,感谢shun, Setver, zyc, steve, cavalry, doskey, anti, fit, standby, dhj, compass, beryl, littlebaby, darling, Virtual, zhmao, clamp, stoneheart, max, zypher, leifen, tiny, xdj, zych, txyz, DblHorn, julong, shasha夫妇,fancier...... 还有许多不在这BBS上的朋友,......当然,还有milka. 希望明天的太阳--无论是巴黎的, 还是上海的--升起的时候, 大家都能有个好心情. 再次谢谢大家!\\bow 2000.6.6 23:15 (GMT+0100)17:00 | 添加评论| 阅读评论(1) | 发送消息| 固定链接| 查看引用通告(0) | 写入日志| 图书微分流形现在想来讲两句"微分流形", 我想大概给94开的是第一次, 当时是作为基础专业的选修课的, 我是逃了三分之一的抽象代数课去听的(当然,应该解释为为听这课逃掉了三分之一的抽象代数课,由于其他原因的还不算在内*_^), 最后参加考试,因为没选这课,所以就和黄老师商量,如果没有A的话就算了,结果就是我这课没有成绩--那课只有今年要去Stanford的哥们拿了个A. 说正经的,微分流形可以认为是"(微分)流形上的微积分与微分几何初步".在目前教材尚未确定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来看一下具体的内容了:-( (当然我想说还是有本教材的好,这样至少有个明确的目的, 不然尽管大家都可以直接把笔记拿来当讲义,但总是有点别扭的,我以为) 首先自然是流形的概念,我们自然不能指望从Bourbaki的"流形"开始念,一般来说,在任何一本讲微分几何的书里面都有这一概念的介绍,只不过详略不同而已. 复旦曾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用 1.W.M.Boothby "An Introduction to Differentiable Manifolds and Riemannian Geometry" 作为微分几何课本,从某种技术性的观点来说这书可能太罗嗦, 讲到流形上的向量场就用了100多页的篇幅, 但是我觉得初学看这书还是很好的,毕竟讲得相当详细, 几乎所以的东西都是有详细证明的. 理图总书库里面有不少. 讲到流形总是有两种引进方法,一是从一开始就讲一个局部和欧氏空间中的开集同胚的Haussdorf空间....然后再讲微分结构等等. 中文书里面有 2.陈省身,陈维桓"微分几何初步" 很有大师风范,只是印刷质量不算太好.(至于陈维桓自己写的那本北大教材, 我比较倾向于引用北大一位师兄的说法:"陈还写过一本微分流形,给人的感觉是话说了很多,但还是摸不着头脑,例如dx,dy究竟是何意",所以,还是免了吧) 另外被认为写得比较好的中文书有 3.白正国,沈一兵,水乃翔,郭效英"黎曼几何初步" 这书的特点--要说就在于没有特点,那实在是太过分点了--我认为还是在于很细致,既然不用象Boothby那样在拓扑流形上花时间,进入正题可以说比较快,而且有不少习题, 书末更有一个索引,实在是本好书. 有胃口的话,还可以看看 4.B.A. Dubrovin, A.T. Fomenko, S.P. Novikov "Modern Geometry--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的第一,二卷(GTM 94, 103,世界图书新印过). 该书的作者都是名家,除了对于这门课就事论事来说可能难了点外应该说不出有什么不好.至少可以看看第二卷的第一章. 二是从欧氏空间中的子流形开始讲.这样的好处应该说是可以马上看到很多例子, 另外毕竟大多数情况下流形只有放在仿射空间或者射影空间里面才有点意思(至少在开始阶段是这样),从这一角度出发写的微分几何课本中有一本 5.Gallot, Hulin, Lafontain "Introduction to Riemannian Geometry"(?) 是Springer-Verlag的Universitext中的一本,应该说写得很好, 评价(我听到的)也很不错. 用这种观点(其实用前一种观点也一样,多元函数的反函数定理,隐函数定理都是要明白的. nor 曾经写过两本很有意思的书,里面的讲解都是非常精彩的, nor Topology from a differential point of view (中译本:从微分观点看拓扑) nor Morse Theory (中译本:莫尔斯理论) 如果还没给赔光的话理图里面应该都是有一些的. 讲到微分形式,自然可以讲流形上的积分,以及Stokes公式等等. 这里有8.Spivak "Calculus on Manifolds"(?) (中文名字就叫"流形上的微积分")⒎至餍? 可以一看. 有一点,就是大家千万不要只会用Stokes公式,真给你一个流形上的体积元去积一下反而不会,这千万要不得.作为练习, 不妨试试复射影空间CP^n 上的Fubini-Study形式积出来是多少? 9.V.I.Arnold "Mathematical Mathods of Classical Mechanics" 里面关于微分流形,微分形式等等的介绍也很简单明了. 还可以一看的书有10.R.Narasimhan "Analysis on Real and Complex Manifolds" (中译本:实流形和复流形上的分析,科学,1986) 陆柱家翻译这书是花了功夫的,连印刷错误都一一纠正. 我想至少前一百页是可以看的. 11.苏竞存"流形的拓扑学" 此书块头很大,内容翔实,而且有很多作者加的话, 很有意思. 有一本书,可能不入高手法眼,不过我觉得是很不错的, 12.C. von Westenholz "Differential forms in Mthematical Physics" (这书有两个中译本,书名都是数学物理中的微分形式, 理图里面至少有一个版本) 这是写给念物理的人看的,因此只有条条框框,很多定理都没有证明.但是好处在于:条理是清楚的,例子是丰富的(虽然很多例子没有展开,但是至少开始阶段该有的基本上都有了),而且这书里还能给人一个大概的概念,这些东西学了都可以干什么用(主要是写了一些在理论物理中的应用).对于到考试前还有点不知所云的人(比如说我那时候),应该说帮助不小. 至于侯伯元,侯伯宇的那本"物理学家用微分几何", 可能是太深了点,非物理学家不能理解.16:59 | 添加评论| 发送消息| 固定链接| 查看引用通告(0) | 写入日志| 图书微分几何几何是非常美妙的,通常人们提到几何的时候会把直观两个字加上去. 这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在微分几何中也不例外. 具体的说,就是虽然微分几何往往会使人感觉被淹没在计算的汪洋大海,但是有一个几何的"感觉"是很有帮助的. 现在用的课本应当是 1.苏步青,胡和生等"微分几何" 这书写得不错,至少比北大陈维桓的那本"微分几何初步"要好多了.这很大程度上应当感谢本书的主要作者,也就是书上列的第三作者沈纯理先生,他现在在华师大. 应当承认这本书,特别是第三章, 取材受 2.Do Carmo(多卡模) "曲线和曲面的微分几何学" "Differential Geometry of Curves and Surfaces" 这是本绝对的好书,胡先生他们把这本书翻译出来实在是功德无量.在总书库里面有一本英文本, 如果怀疑有什么翻译问题的话可以去对照. 1.第三章里面有个习题是从2.的中译本上搬过来的,不过有题意不清之嫌.做的时候要小心.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 1.里面曲面论基本定理的证明中有个地方漏印了两项,具体去问黄宣国老师吧. 一般说来,看上面两本书也就够了,可以考虑的扩充部分包括在 2.的末尾所开列的参考书目. 这是我很少见到的带书评的书目.里面提到的一些经典的著作在数学系资料室都能找到, 比如 3.Eisenhart "Diffenrential Geometry(?)" 谷先生读书的时候就念过这本. 还有象4.Darboux "Lecons sur la theorie generale des surfaces" 在系资料室里偏偏缺最常被引用的第二卷. 古典微分几何的开山之做是 5.Gauss "Disquisitiones generales circa superficies curvas" 这是拉丁文的(Gauss只有晚年最后的一些东西是用德文写的),所以虽然系里有Gauss全集,我也不认为有人能看懂,不过现在我们有下面的 6.P.Dombrowski "150 years after Gauss' 'Disquisitiones generales circa superficies curvas' " 这里面有完全的英文翻译和里面的结果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发展情况. 对于中文的课本,其实总数就不是太多.有象7.吴大任"微分几何学(?)" 或者五十年代翻译苏联的课本等等, 内容都差不多,而且微分几何的特点是各人都喜欢用自己的一套符号, 许多符号,象曲率等等,常会有正负号的差异,所以建议认定一两本, 其它简单翻翻即可. 所以说想找讲解详细的书还不如看8.沈纯理,黄宣国"微分几何"(经济科学出版社,97) 虽然说这本书是自学考试的教材. 那里的习题也是有较详细解答的. 更难一些的习题可以在9.姜国英,黄宣国"微分几何100例" 里面的题目全部做下来的话, 应付期末考试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而且,如果老师有心考点难题的话, 说不定就会有里面的题目. 此外还有两本苏联人的书10. A.S. Mishenko, A.T. Fomenko "微分几何与拓扑学教程" (中译本,第一册,第二册) 我没有看到过是否有第三册, 反正这书是没有翻全.其处理方法别具一格.我想这书要不是非常好的话胡先生也不会去翻它. 忻元龙老师有时候会开一门"极小曲面", 这里的特点是甚至可以不引进流形等概念,出现的最难的工具有时候就是单复变的一些结果. 这门课的参考书大概首推11.R.Osserman "Lectures of Minimal Surfaces" 此书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 其它还有12.J.C.C.Nitsche "Lectures on Minimal Surfaces"(Vol.1) 这书学校里面肯定有.这里面关于Plateau问题讲得很全,可惜至今我没见到第二册,而原来的德文版又看不懂(上面写的是英译本):-( 注意到微分几何有许多东西并不象大家想象的那样古老,比如第三章里面提到的Fray-Milnor定理,那nor 还好好活着呢?再比如说等温参数,几乎必引的文献就是陈省身先生55年的文章. 这些文献,系里的资料室里面都是有的, 看原始文献可以让人逐步体会一样东西在它刚刚出现的时候是个什么样子, 这和经过无数再处理后写进课本的讲法往往是不一样的. 补充一本:《微分几何》苏步青原著姜国英改写就是那本黄颜色封面的,理图里有借这本书的原版据说晦涩难懂,但即使改写以后,根据潘老师的讲法,看起来也比较费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