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0-6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2012)目录前言 (1)一、儿童营养状况显著改善 (3)(一)儿童生长发育水平不断提高 (3)1.身高(长)持续增长 (3)2.体重合理增长 (3)(二)儿童营养不良状况持续减少 (5)1.5岁以下儿童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患病率明显下降 (5)2.微量营养素缺乏有所改善 (7)(三)儿童营养改善显著提高了儿童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 (8)二、儿童营养改善的策略措施 (9)(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是儿童营养改善的重要保障 (9)1.儿童营养改善的法律保证 (9)2. 扶贫开发战略改善了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 (9)(二)经济社会发展是儿童营养改善的坚实基础 (10)1.家庭收入增加提高了人均食物消费能力 (10)2.膳食结构优化促进了儿童营养的全面和均衡 (10)3.母亲(看护人)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儿童营养状况的改善 (10)(三)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是儿童营养改善的重要支撑 (10)1.儿童营养法规和规范不断完善 (10)2.妇幼保健服务全面提升 (11)3.儿童营养干预广泛开展 (11)4.儿童营养监测不断完善 (12)三、儿童营养改善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3)(一)儿童营养状况存在显著的城乡和地区差异 (13)(二)农村地区儿童营养改善呈现脆弱性 (13)(三)2岁以下儿童贫血问题突出 (13)(四)流动、留守儿童营养状况亟待改善 (14)(五)超重和肥胖问题逐步显现 (14)结束语 (15)名词解释 (17)参考文献 (18)前 言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改善儿童营养状况,提高儿童健康水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我国从人口大国建设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
儿童早期特别是从胎儿期至出生后2岁(生命早期1000天),是决定其一生营养与健康状况的最关键时期。
婴幼儿期的营养不良可能导致儿童不可逆转的生长和认知发育迟缓,影响智力潜能的发挥,降低学习能力和成年后的劳动生产能力,导致成年后患肥胖、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诸多慢性疾病的风险加大。
同时,儿童营养状况与死亡率的变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归因于营养不良的比例达35%,急性重度营养不良儿童的死亡风险是非营养不良儿童的9倍。
儿童期营养状况直接关系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1(挨饿人口比例减半,降低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和目标4(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如果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将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物供应日益丰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为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的改善创造了良好条件。
儿童生长发育水平不断提高,营养不良状况持续减少;城市儿童的平均生长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接近西方发达国家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儿童营养状况城乡和地区差异显著,营养不良与超重肥胖的双重负担并存,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亟待改善。
2011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了多项儿童营养指标,明确了我国儿童营养改善的目标和任务要求。
发布《中国0-6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2012)》,旨在向公众和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儿童营养发展状况,引起全社会对儿童营养问题的重视和关注,积极营造有利于儿童营养改善的社会氛围,提高儿童健康水平,保护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一、儿童营养状况显著改善儿童营养状况通常用生长发育和营养不良状况等指标综合反映。
其中反映生长发育水平最主要的指标包括身高(长)和体重。
营养不良包括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和微量营养素缺乏。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通常用低体重、消瘦和生长迟缓反映。
低体重和消瘦反映儿童急性营养缺乏,生长迟缓反映儿童长期慢性营养缺乏。
常见的微量营养素缺乏包括铁、维生素A、维生素D、碘等的缺乏。
(一)儿童生长发育水平不断提高1.身高(长)持续增长1990年-2010年,城乡不同年龄组的儿童身高均有增长,并且增幅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农村儿童的身高增幅大于城市,城乡儿童生长差异正在逐渐缩小。
如城市4-5岁男、女童平均身高分别增长4.5厘米和4.4厘米,农村分别增长5.2厘米和5.8厘米(图1和图2)。
2.体重合理增长1990年-2010年,城乡不同年龄组的儿童体重均有增加,并且增幅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城市儿童的体重增幅大于农村。
如城市4-5岁男、女童平均体重分别增加2.6千克和2.1千克,农村男、女童均增加1.8千克。
与身高的增长基本一致,相对平衡(图1和图2)。
卫生部组织的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也显示同样的身高、体重增长变化趋势[2]。
近20年来,我国城乡儿童生长发育处于快速增长期,目前,城市儿童的平均生长发育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儿童生长标准,接近西方发达国家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但农村儿童仍有一定差距,其生长发育水平还有较大升高潜力。
(数据来源:国家食物与营养监测系统) 身高体重身高体重(数据来源:国家食物与营养监测系统)(二)儿童营养不良状况持续减少1.5岁以下儿童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患病率明显下降2010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为3.6%,比1990年下降了74%(图3),已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1;生长迟缓率为9.9%,比1990年下降了70%(图4);消瘦率为2.3%,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
贫困地区农村儿童的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从2000年开始降低,2010年全国贫困地区农村儿童低体重率、生长迟缓率分别为8.0%和20.3%,比1998年分别下降了45%和44%。
(数据来源:国家食物与营养监测系统)(数据来源:国家食物与营养监测系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2012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显示,中国5岁以下儿童的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低于多数发展中国家,明显低于东南亚国家,在金砖国家中处于中等水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表1)。
表1 部分国家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国 家 低体重率(%)生长迟缓率 (%)金砖国家中 国 4 10巴 西 2 7印 度 43 48俄罗斯 - -南 非 9 24其他国家美 国 1 3土耳其 2 12墨西哥 3 16泰 国 7 16越 南 20 31 *来源于《2012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各国数据为2006-2010年之间的数据,其中,中国为2010年数据。
2.微量营养素缺乏有所改善贫血,尤其是缺铁性贫血是我国儿童最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
1992年-2005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无明显下降,徘徊在12%-23%之间[3]。
2005年开始持续下降,从19.3%下降到2010年的12.6%。
其中,城市由11.3%下降到10.3%,下降了9%;农村由21.9%下降到13.3% ,下降了39%(图5)。
(数据来源:国家食物与营养监测系统和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1995年我国全面实施食盐加碘,2011年合格碘盐食用率已达95%,在全国水平上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1982年-2006年,5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10%左右,改善不明显[3,4]。
临床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已不多见。
(三)儿童营养改善显著提高了儿童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归因于营养不良的比例达35%。
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归因于营养不良的比例,2000年为22% [1],据专家测算,2010年降至13%。
儿童营养状况的改善促进了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下降,2010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6.4‰,比1990年下降了73%,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4。
2009年-2011年,青海省实施的早期儿童营养干预项目结果表明,干预后儿童两周腹泻和发烧发生率明显降低,各年龄段儿童疾病发生率降低幅度在50%-80%之间。
二、儿童营养改善的策略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民生,重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改革与发展,为改善儿童营养状况、提高儿童健康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是儿童营养改善的重要保障1.儿童营养改善的法律保证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儿童健康,确立了“儿童优先”原则,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出台了《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为改善儿童营养、保护儿童健康提供了法律保障。
国务院先后制定了1990-2000年、2001-2010年和2011-202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都明确提出了改善儿童营养、促进儿童健康的相关目标任务和策略措施。
把保护儿童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2. 扶贫开发战略改善了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随着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特别是2011年,中国政府将贫困标准线提高到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更多低收入人群获得政府扶持,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和食物支出得到提高,有力保障了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营养改善。
(二)经济社会发展是儿童营养改善的坚实基础1.家庭收入增加提高了人均食物消费能力1990年-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1.7倍,人均食物消费支出增加了近6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 6.6倍,人均食物消费支出增加了4.2倍。
家庭在食物方面的消费能力增加,为儿童营养状况的改善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膳食结构优化促进了儿童营养的全面和均衡随着农业的发展,粮食生产稳定增长,肉、蛋、奶、水产品和水果的生产快速发展。
1982-2002年的20年间,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明显优化,动物性食物摄入增加了1倍多,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和豆类的优质蛋白质摄入增加了9%,城市居民奶类摄入由每人每天平均不到10毫升增加到65毫升,农村居民奶类摄入小幅增长。
食物种类的丰富和膳食质量的提高,全面改善了儿童营养状况 [5]。
3.母亲(看护人)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儿童营养状况的改善研究表明,儿童看护人的教育水平,尤其是母亲的教育水平,对儿童的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我国女性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提高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的普及,大大提高了母亲(看护人)的教育水平,增加了她们对营养和健康知识的接受程度,促进了儿童科学喂养和平衡膳食。
(三)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是儿童营养改善的重要支撑1.儿童营养法规和规范不断完善为改善儿童营养和健康状况,卫生部先后印发了一系列部门规章和技术规范。
如发布《中国婴幼儿喂养策略》和《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保护和促进母乳喂养;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及其工作规范,要求托幼机构加强饮食卫生管理,为儿童提供安全、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保证膳食平衡;制定《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佝偻病早期综合防治方案》、《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等系列技术规范,加强儿童营养不良疾病的防治;制订《辅食营养补充品通用标准》,规范营养补充品的生产;委托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导婴幼儿营养和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