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手艺中国读后感精选10篇

手艺中国读后感精选10篇

手艺中国读后感精选10篇《手艺中国》是一本由(美) 鲁道夫.P.霍梅尔(Hommel,R.P.)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4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艺中国》读后感(一):只是不知道为是在豆瓣搜索“手艺”,书的作者大多是外国著的?《手艺中国》读后感(二):劳作中的中国一、写作目的和旨趣戴译书名为《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而华觉明先生在《序一》中所译的书名为《劳作中的中国——中国劳苦大众的手工业图录、中华文明之一铨释》。

华老之所以提出书名的翻译问题,是因为他认为直译的题目更能够包含和体现作者的撰作意向以及“作者的平民意识、人文精神和对中国人与中华文化的尊重”。

华老对作者的这种撰作意向是十分看重和肯定的,在本书的《序一》中,他写道“正如霍氏本人所说,他写作此书的目的‘在于展示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全貌’,其间也就贯穿了他对劳苦大众的人文关怀和超越时代局限的忧患意识”。

而华老所说的这种撰作意向,霍梅尔本人是这样表述的:“十几年前,亨利?C?莫瑟博士(Dr. Henry C. Mercer)交给我一个任务: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中国人使用的工具和器物。

……本书的目的在于展示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全貌,就像今天千百万人的生活——一种几千年来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生活。

本书用图片展示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图景时,从中也折射出过去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通过对手工艺物品的研究,可使我们了解一段人类发展与文明的历史。

我们今天在宽泛意义上谈论的文明,应包括农民和商人(这两部分人合起来占人口的90%)的活动。

”由此可见,该书的写作目的和旨趣是以图文并茂的记录形式,记录包括工匠在内的、以农民和商人为主体的当代普通中国人制造和使用的工具、器物以及手工艺物品,以及他们制造和使用工具、器物和手工艺物品的日常活动和生活文化,以此展示他们生活的全貌,并通过面向和记录当代(1920-1930年代)的活动,回溯和关注历史传承,并以此研究人类发展与文明的历史,包括工具制作和使用的历史、手工技艺传承和发展的历史等。

二、记录的内容:有关工具和器具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虽然霍梅尔从莫瑟博士处接受的任务是用影像和文字记录中国人使用的工具和器物,他拍摄图片和写作文字介绍时是按照莫瑟博物馆采用的18世纪工具分类法的分组归类,但如果我们把霍梅尔的《手艺中国》看做是一本关于仅仅记录工具和器物本身的著作,那就有失偏颇了。

华老在《序一》中指出了本书的一大特点是“在文本展开中,于详述工艺流程、技术细节和器具形制功用的同时,对相关的社会、人文内涵作了铺叙。

”而他所强调和看重的“相关的社会和人文内涵的部分”,就是民俗学所常说的附着在工具和器物这种物质文化背后的非物质文化部分。

而在记录制作和使用工具和器具的物质文化的同时,关注民众制作和使用工具和器具的非物质文化部分,如其独特的解释系统,以及与工具和器物的物质文化相关联的其他类别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部分,正是本书独特的价值所在。

三、比较的视野与方法美国人霍梅尔在中国乡村为期八年的传统手工艺和工具调查,是一次典型的异域田野作业,这也使得霍梅尔在观察、描述和记录时,天然地具有了比较的视野和敏锐的眼光,并将其发挥到极致。

可以说,比较的观察方法、叙述方法,是《手艺中国》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

正如霍梅尔在本书前言中所言,他在中国的八年旅行,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我却越来越尊重中国人民和中国的文化”。

《手艺中国》读后感(三):工具述说的历史本书的副标题是:An Illustrated Record of the Primitive Industries of China’s Mass, Whose Life is Toil, and Thus an Accou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后记中将其译为:辛苦劳作的中国大众的手工业图录,因而也是中华文明的记述。

这句话可说是对本书内容和思想的最精练概括。

作者的目的和方法尽在其中。

诚如简介所言,霍梅尔做此调查完全是受莫瑟博士(1856-1930)的启发和资助。

因此,霍梅尔的方法论实际就是莫瑟的方法论。

至于莫瑟做了什么又为什么这么做,在《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第五章有颇详尽的记述,转述如后。

作为曾经的史前考古学家,41岁的莫瑟在参加某次乡村拍卖时突然灵光闪现,把注意力从史前人类转向了近代美国人,那些创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先辈们。

从那次拍卖起,他着手广泛收集建国初期的美国人所使用的各类工具,并在收集过程中逐渐完善了关于历史的新观点。

其思想体系的要点包括:劳动是历史的驱动因素;普通劳动者是国家和文明的缔造者;真实的物品比任何文本都能更准确地反应史实。

据此,莫瑟认为普通民众的生活史比关于帝王将相的军事政治史更值得关注,而收集和整理民众所用工具则是进行史学研究的不二法门。

简言之,对工具的研究在莫瑟的史学体系中占据了核心的地位。

莫瑟的思想与19世纪末期博物学最后的辉煌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借助新的运输和勘探技术,西方探险家正将足迹踏遍全球,对新奇事物的观测和采集也达到了巅峰。

随着源源不断的新样本涌入博物馆,似乎全世界都被囊括其中了。

一些为此前景所鼓舞的博物学家很自然地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只要对众多物品进行审慎和认真的观察,人们就能理解世界的面貌。

可以想见,正是这样的理论才能支持莫瑟对美国工具、霍梅尔对中国工具的广泛收集。

由于现在的研究早已扩展出许多比观察更为复杂深入的手段,专业学者已不太可能再做如此浅尝辄止却规模宏大的调研。

加之时代变迁,书中所述工具大多数也已经淡出实际生活。

因此,《手艺中国》或许算得上是对中国手工业工具最初、最后和最完整的影像记录了。

由于相信工具的内在价值最为重要,莫瑟在整理工具时会优先考虑工具自身的属性,他的展览会把各种不同型号的锤子摆放在一起,而不考虑其年代或地域的差异。

这种以工具为中心的态度无疑被霍梅尔严格地继承了。

在《手艺中国》中,作者既未按时间也没按地域进行内容组织,而是按照工具的用途将全书划分为基本工具、农业工具、制衣工具、建筑工具和交通工具五大类。

具体到某一种工具,作者主要描述的也是其结构和用法,而产地、历史记录等信息都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同时,作为整体的中国工具被作者尽可能地与日本或西方的类似工具加以比较。

这也算一种工具文化比较史吧。

不过,或许因为作者关注的只是primitive industries,也或许因为作者所见所闻仍然有限(他的考察主要集中在江南、中南地区),本书未及覆盖的传统工具和工艺也数不胜数。

比如,没有造纸,没有醋酱的制作,制糖只讲了蔗糖,制盐只讲了井盐。

与工具相对应的是其使用者。

由于彼时中国人普遍不愿意照相,书中劳动者的影像寥寥无几,但霍梅尔尽可能地记录了各种工具的使用方式,使工具能在读者的想象中真正地活动起来。

于是,读书的人也变成了用工具的人。

如有所谓的格物致知,我宁可相信会是这一刻。

最后,倘若有一天核爆或某种灾难摧毁了人类社会,这样一部书也不失为一种浓缩的文明宝库,或许竟是文明复兴的基石。

《手艺中国》读后感(四):手艺中国的全景图有段时间,对传统手艺特别感兴趣。

在那手艺中既可以看到历史的沧桑,也能看到岁月的变更。

但不管怎么说,在因为那些手艺流传多年,未曾改变昔日的模样,看来也是格外亲切的,在鲁道夫·P·霍梅尔的《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中,那些传统手艺的一一再现,令人惊喜之余,亦在感叹,原来物质文化长存在人世界,从这些手艺中俱能体验出来。

无疑,这是一个美国人用相机记录下的中国百姓劳作史,是我们祖先的古老故事,倘若把这书中宝贵的实物图片一张张排列起来,基本上可以构成了中国传统劳动工具和器物全景图,一幅中国物质文化史的长卷。

话说作者鲁道夫·P·霍梅尔,1885年生于德国慕尼黑,其父为慕尼黑大学东方语言学教授弗里茨·霍梅尔(1854—1936)。

鲁道夫·P·霍梅尔在慕尼黑接受早期教育,21岁时移居美国,辗转纽黑文和克利夫兰等地,之后到了新英格兰,在哈佛大学学习希腊语、拉丁语,以及其他古代典籍,后到伯利恒)的里海大学学化学,并在该校任副教授。

后来,他认识了宾夕法尼亚州多伊尔斯敦的亨利·查普曼·莫瑟,被莫瑟博士所吸引,终于双方在充满魅力的人类工具研究方面产生共鸣,为协助莫瑟博士进行工具调查,毅然舍弃了从前的地位。

莫瑟博士主要收集美国土著工具,并决心进行中国民间手工艺调查,委托霍梅尔担当此任。

霍梅尔先后在中国住了8年,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调查工作。

在书中,作者霍梅尔记录了中国上世纪20年代的手工业器物,从铸铁制钉到水磨榨油再到磨剪织布、夯土墙畜力车,吃穿住行用,全面展示了上世纪20年代中国劳动人民生活所用的各种工具。

不仅有对这些工具的详细介绍,还有翔实的图片资料、对工具尺寸的测量数据,部分照片中还有人物的劳作场面及对物件的摆弄。

这本《手艺中国》由约翰·戴公司在1937年出版,由于其学术价值和广泛的影响,所以深受不少专家学者的喜爱。

就连著名收藏家马未都都感叹,可惜我们少有人记录这些,也少有人珍惜这些。

“使这些古文明积累成了残缺不全的记忆,而霍梅尔所做的一切,为我们直观地补上了这些残缺。

”就连中国技术史家华觉明认为,这本书是翔实而细致地著录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及其器具的一部图文并茂的著作,其中还包含着作者的平民意识、人文精神和对中国人与中华文化的尊重。

”“本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所记录和拍摄的某些技艺和用具,如今不是早就失传也是极罕见了。

这本书不但引导我们该如何做田野调查,而且教导我们要关切底层手艺人的疾苦,将抢救保护传统工艺这一民族科技宝库引为己任。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手艺中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

而这个缩影的每一细微之处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做,同样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

不过,在今天,这些手艺大部分都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逐渐在消失了,成为一种永恒的回忆。

现在重读这些照片,不仅在缅怀过去,仿佛在逐步深入到历史的肌理当中去,那些过往云烟,却遮挡不住手艺留给我们的思想。

有时候,正是这样的思想支撑着一代代人往前走的精神。

《手艺中国》读后感(五):手指上的中国《手艺中国》,直译为《劳作的中国:中国劳苦大众生活的原始工业图志——中国文明记录》,作者是美国学者鲁道夫?霍尔梅(Rudolf P?Hommel)。

这是一部上世纪30年代版的关于中国日常手工艺的田野调查的报告,霍尔梅先从1921年—1926年,后在1928年—1930年,于半个中国的足迹所至的文字与图像。

那时的中国,处于一个战乱悲惨的年代,又是一个朴实素静的年代;还是一个延续着千百年来的最后农耕生活的年代,虽说欧美列强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