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第一课植物新生命的开始1. 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绿色开花植物)就是从(一粒种子)成长为一株植物,在这株植物上又结出数粒种子,循环往复,延续它们的(种族)。

2. 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3.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第二课种植我们的植物1.“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

2.选种。

要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

3.往土壤中浇适量的水,不要让种子(浸在水里)。

4.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需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多项工作。

除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每天记录一次根的(长度)之外,从(芽出土)开始,每周还应测量一次凤仙花植株的(高度),观察叶的(形状和数量),并记在观察记录表上。

5.要注意将(播种凤仙花)、(芽出土)、(出现花芽)、(开花)、(果实成熟)的准确日期记录下来。

6.观察凤仙花,可以用(文字、图画和照片)等方法写观察日记。

第三课我们先看到了根1. 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2. 根总是向下生长与种子放置的方向(无关)。

3. 实验名称:研究根的作用研究的问题:植物根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我们的假设:植物的根的作用是吸收水分。

实验器材:试管、植物油、带根的植物、水、记号笔实验方法:(1).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

(2 ).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

(3).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4). 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试管中的水量减少了。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4. 植物根的作用?答: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第四课种子变成了幼苗7.植物的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为植物生长提供“食物”。

4. 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后来,实验证明这是(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结果。

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能够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来)。

4.光合作用可以表示为:5.叶子在植株上的分布有什么特点?答: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

6.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答: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接受阳光。

7.绿叶是怎样为植物提供养料的?答:植物的绿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养料,同时放出氧气。

8.为什么绿化好的地方会感觉空气清新?答: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气,绿化好的地方植物多,放出的氧气也多,所以空气清新。

9.如右图所示:空气不流通,小老鼠怎么没有被憋死?答:因为植物会制造氧气,为小老鼠的呼吸提供了条件;而小老鼠呼出的气体也为植物提供了二氧化碳。

它们之间相互依存,保持了相对的平衡,所以小老鼠不会被憋死。

第五课茎越长越高1. 凤仙花茎的颜色与凤仙花花的颜色一致;凤仙花茎会越长越硬。

2. 我们的问题: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被运输的?实验设计:取一段新鲜的芹菜和装有红色水的烧杯。

将芹菜放入烧杯中。

过一段时间观察芹菜的变化。

将芹菜横切开,观察它的横切面。

实验现象:芹菜叶子的叶脉变成了红色,横切面上有一些红色的小点。

实验结论:芹菜叶中有一些运输水分的管道。

3. 植物茎的作用?答: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4.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株体的各个部分。

第六课开花了,结果了5.凤仙花的花包括(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

6.凤仙花的果实是有(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里有(种子)。

7.植物开花与结果有什么联系吗?答:植物开花与结果有联系。

植物的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

8.凤仙花的花蕾长在叶腋里。

第七课我们的大丰收8.凤仙花的植株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组成。

9.凤仙花的果实未成熟时是(绿色的),成熟的果实是(黄色的),形状是(纺锤形的)。

10.凤仙花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

11.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新的种子。

12.凤仙花(高度)生长规律?答:凤仙花植株的高度从芽出土到长出花蕾生长很快,长出花蕾后高度生长变慢。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第一课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5.自然界中的动物有很多种,它们身体的外形、结构以及生活习性千差万别,但所有的动物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到死亡)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它们的(生命周期)。

对于不同的动物,这个过程的(长短和变化)是不同的。

有的数小时,有的长达(几百年);有的形态变化不大,有的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形态有很大(差异)。

6.蚕是一生要经过(多次)变化的(昆虫)。

7.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8.蚕卵(近似圆形),像(小米粒),宽约1mm,厚约0.5mm,刚产下的是(淡黄色或黄色),经1-2 天变成(淡红色、浅褐色),再经3-4 天变成(灰绿色或紫黑色)。

9.蚕卵孵化需要(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10.小蚕从蚕卵中孵化出来时,身体是褐色或黑褐色的,极细小,且多细毛,长约2-3 毫米,体宽约0.5 毫米,样子有点像蚂蚁,所以叫(蚁蚕)。

第二课蚕的生长变化10.我们可以用(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式记录小蚕的生长变化。

9.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蚕脱皮时约有一天的时间,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动,这叫(眠)。

刚孵出的蚕是一龄蚕,以后蚕每蜕一次皮就增大一龄,它共蜕(四次)皮,最大的蚕叫五龄蚕,从一龄蚕到五龄蚕是蚕的(幼虫)。

五龄蚕才开始吐丝结茧。

蚕茧是(椭圆形)的,白色。

现在人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能培养出彩色的蚕,抽出彩色的丝。

3.蚕的身体外形是圆筒形的,分(头、胸、腹)三个部分。

头部有六个小黑点是它的(眼睛),有一个(咀嚼式口器);胸部分 3 个体节,有三对足,用来(把持桑叶);腹部分10 个体节,有五对足,前四对足用来爬行,后一对用来(固定身体)。

身体的两侧有小黑点,这是蚕呼吸的地方,叫(气门)。

13.在吐丝前,为它搭一个小架子,或用纸作些小格子,,以便它在那里(结茧)。

第三课蚕变了新模样11.蚕茧里蚕的形态叫做(蛹)。

蚕蛹体型(粗短),像个(纺锤),(深褐色),分(头、胸、腹)三个部分。

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足和翅);(腹足和尾足消失)。

12.抽丝的方法:把蚕茧放在热水里浸泡一下,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将丝一圈一圈地绕在纸板上。

13.(养蚕、抽取蚕丝织成丝绸),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

远在(4000 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开始养蚕,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绸缎和各种丝织品。

第四课蛹变成了什么11.蚕茧里钻出来的是(蚕蛾),是蚕的成虫。

蚕蛾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小球状,有一对复眼和一对触角,口器退化;胸部长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全身长有白色的鳞毛,不会飞,也不吃东西。

12.蚂蚁、蚕蛾、蜻蜓,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都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凡是具有这些特点的动物都是昆虫。

3.蚕蛾是昆虫吗?为什么?答:(1)蚕蛾是昆虫。

(2)凡是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都是昆虫。

蚕蛾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所以蚕蛾是昆虫。

第五课蚕的生命周期5.从卵里出来的蚕是蚕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

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

6.蚕卵里孵出的(蚁蚕)是蚕(生命周期的开始),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变成(蛹),从蛹里出来的蚕蛾交配产卵,(蚕蛾的死亡)是蚕生命的结束。

10.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这个周期大约为56 天。

11.蚕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需要(食物、空气、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来维持它的生命。

第六课其它动物的生命周期14.用流程图表示动物的生命周期:例如蚕的生命周期:蟾蜍的生命周期:15.生命周期的时间就是动物的(寿命)。

16.有些动物幼年期和成年期的样子很不相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变态)。

17.动物的分类方法动物变态蜻蜓蟾蜍蝴蝶蝉青蛙不变态鸡山羊熊猫鱼狗马动物的另一种分类方法动物从卵孵化而来鸡蝴蝶蜻蜓鱼蟾蜍乌龟有母亲直接生下来羊熊猫猫猪牛18.各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包括(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

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所经历的阶段(不一定)相同,(周期长短)也不一定相同。

有的动物一生中要经历(变态),有的则形态不变,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

第七课我们的生命周期14.所有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15.从出生到死亡,人的生命会经历(儿童、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

16.人的一生有两副牙齿,一副(乳牙),一幅(恒牙)。

17.(人)的生命周期和植物、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这样共同的四个阶段。

18.我们该为今后的健康成长做哪些准备呢?答: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合理膳食,足够营养,充足的睡眠。

第三单元温度和水的变化第一课温度和温度计13.物体的冷热总是在发生变化。

14.用触觉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不准确,不可靠。

要准确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必须用(温度计)测量。

12.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13.温度计是由(刻度、细玻璃管、玻璃泡)组成。

14.大约在1593 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

15.使用温度计前需要弄清楚的问题:(1). 这是一支摄氏温度计吗?即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吗?(2). 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刻度表示多少度?(3). 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是多少?第二课测量水的温度19.测量水温的方法:(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面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20.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

第三课水结冰了19.比较冰和水,它们有哪些相同特征和不同特征?20.在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

21.水在(O℃)时会结冰。

第四课冰融化了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