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课堂—犯罪心理学中国政法大学第一节犯罪心理学概论什么是犯罪心理学?公众视野中的犯罪心理学电影:沉默的羔羊电视剧:犯罪心理千谎百计现实中的犯罪人:疯狂犯罪人变态犯罪人天生犯罪人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对策犯罪心理分析分为:生物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犯罪人格说犯罪类型论犯罪心理对策分为:犯罪心理测试(测谎技术)犯罪心理画像证人证言心理审讯与供述心理犯罪危险性评估犯罪心理矫正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犯罪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偏向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或然性学科:可能性推断犯罪心理学的任务:研究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为揭晓、惩治犯罪和改造罪犯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地预防犯罪。
犯罪测量与描述犯罪预测与控制犯罪犯罪心理学的主要课题:犯罪人的动机分析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人质危机谈判技术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法庭心理专家证人犯罪人危险性评估犯罪行为矫正技术犯罪心理学的方法论:基本原则:客观性实践性系统性伦理性如“监狱犯罪实验”研究策略:横向/纵向个案/群案描述研究:“是什么”和“怎么样”相关研究:“暴力电视”与攻击行为因果研究:实验法自变量与因变量控制变量与条件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个案法主要困境:犯罪人的对抗性犯罪因素的复杂性实验的难度与伦理道德第二节精神分析的犯罪观精神分析与弗洛伊德精神医学:无意识与性本能精神疾病与犯罪动机同源精神分析五大理论第三节行为主义的犯罪观。
第四节犯罪型人格概述:典型案例:杨新海案概念:具有犯罪行为驱动力的身心组织(精神面貌)第五节犯罪人第六节清醒的“疯子”精神病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天生的犯罪人人格障碍的极端表现非精神病状态(思维具有很强的条理性,外部行为具有良好的控制性,是一种仿佛的精神病状态)这类人通常被描述为反社会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CD极端的自私:自我中心化无道德感,无罪责感:悖德狂缺乏同情心,很难和别人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犯罪手段残忍:本能化具有典型的病理性犯罪的特征持续性:难以矫正精神病态冷酷无情人格特质内心阴险与精心算计日常生活中善于伪装检测工具:精神病态检测清单法律责任处置方案:极刑:危险性持续存在终身监禁+强制治疗被当成一种特殊的精神病患者矫正措施:“中途之家”:重新社会化(西方实验失败)认知-行为疗法:移情能力(效果不好)症结来源:早期心理创伤遗传负因(P质/MAOA)第七节恋童症恋童症是性变态的一种恋童症是一种典型的性心理障碍,是指成年人或者接近成年人的未成年人对青春期前儿童的性偏好,他们对儿童有反复的强烈的性冲动和性幻想。
恋童癖患者的行为表现:对成熟的异性不感兴趣,只以儿童为满足性欲的对象;患者主要追求的是心理上的满足和性快感,因此,他们常常通过窥视或玩弄儿童的生殖器官来达到性满足,性接触往往未达到性交的地步就中止了。
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接触的次数增多,心理满足便会演变成生理满足,即出现性行为要求,玩弄儿童、折磨儿童等行径。
恋童癖的类型:美国MTC固着型(幼稚型):以儿童为性伴侣。
自己本身就很幼稚退化型:对男性气概的怀疑而引起受挫折掠夺型:以性需要目标,有长期犯罪史处于一种安全便利攻击型(虐待型):性与攻击动力最不正常*MTC:增加了社交能力因素增加了自恋型(区别:人际型)暴力区分为身体伤害和虐待模式恋童癖的原因:1.心理因素。
爱恋儿童,留恋童年时代。
这种行为和心理如果超出了一定限度,作为一种观念在头脑中固定下来并控制人的行为,变成了恋童癖患者2.社会因素。
生活中与儿童交往则不用费周折,时间一长便对成人间的交往感到冷漠厌倦,而把兴趣转移到儿童身上。
3.家庭因素。
家庭不和睦,夫妻感情不好,使之对成年人之间的性生活失去兴趣,而把对象转向儿童。
4.性格缺陷。
由于性格胆怯、懦弱,缺乏应付危机的能力,当遇到意外重大精神打击时,不能勇敢的面对现实,希望退行到童年状态。
第八节恋物偷窃癖恋物癖偷窃癖是一类怪癖型人格障碍的表现与性变态有密切关联精神分析认为:性本能的投射与象征(主体未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为什么要实施这种行为)恋物癖:是指以某些非生命物体作为性唤起及性满足的刺激物,且以其作为主要的偏爱的或唯一的手段。
恋物对象多为女人的头发、毛绒织品、女士鞋子、手套、内衣裤之类的衣物,且多半是使用过的物品。
CCMD标准:1.符合性变态的诊断标准2.至少在半年时间内,反复出现使用某种非生命物件,以满足强烈的性欲望和性兴奋的联想,所恋物件是性刺激的重要来源或获得性满足的基本条件;3.曾经有付诸行动偷窃癖:又称为并理性的偷窃、偷窃狂;意志障碍其特征为:病人有难以控制的偷窃欲望和浓厚兴趣,并有偷窃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
偷窃的目的不在于获得经济利益。
取而代之的使患者经这些物品丢弃、送人或者收藏,通常试图隐瞒偷窃行为,单独进行偷窃,没有同伙。
在商店行窃(或其他地点)的间歇期可能会出现焦虑、沮丧甚至内疚,但这并不会阻止他重复这类行为。
CCMD标准:1.自己诉说具有难以控制的强烈的偷窃欲望,虽然努力自控,但不能停止偷窃。
2.专注于思考或者想象偷窃行为或者有关情景。
3.这些偷窃发作没有给个人带来利益,或尽管对自己的社会、职业、家庭的价值观和义务,均有不利的影响,仍然偷窃。
4.在1年中,至少有过3次偷窃发作。
病理性冲动:周期性冲动满足特异的心理需求难以克制的冲动行为与道德败坏的区别(不仅仅是应为道德不好,主要是来源于病理性冲动)矫正方案:矫正行为:厌恶疗法同伴监督注意转移认知行为法:心里分析与矫正相结合。
第九节犯罪心理测试血压呼吸频率皮肤电“测谎术”:生理心理测试技术发展历史:1921-1970s-1990s基本原理:恐惧假设与防御本能植物性神经功能【交感】心理测试范式:RIT:IR-R-IR-R-IR-R-IR....CQT:控制问题测试法基本假设:无辜者对控制问题的反应强于相关问题有罪者对相关问题的反应强于控制问题GKT:犯罪情境测试法基本假设:只有犯罪人知道具体的犯罪情境(也就是提供一些只有犯罪人或者被害人知道的信息,看犯罪人的反应)当涉及(回忆)相关信息时,会自主唤醒生理与心理的紧张反映。
中国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1980s自创研发阶段1990s应用与验证阶段心理测试图谱评判:实践经验标准:图谱综合反映值与目标问题的对应率在30%-40%的影认定为局部知情,40%-50%的为知情,50%-60%的为参与知情,对应率在60%以上的可认定为犯罪嫌疑人。
科学性信度与效度生理心理交互关系原理排除犯罪嫌疑人:90%以上对有罪者:80%以上(也就是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准确性稍微低)误判:专业性/技术/差异性证据:法律地位与辅助侦查(不同国家对测谎报告的承认程度不同,有的个别国家可以直接拿测谎报告作为证据,但是大部分国家都是将测谎报告作为辅助侦查的工具)测试技术的新发展1990s脑技术脑电波言语分析情绪与微表情识别技术第十节犯罪心理画像心理画像主要依据:心理学和行为法学概念:人格及行为特征的推测(通过在犯罪现场留下的印记推测是什么样的人实施了犯罪,行为模式有什么可以预测的规律)犯罪心理画像的发展历程:1930s FBI 训练学院1940s 司法探索应用1970s FBI-BSU1990s FBI-BAU/NCAVC1999 ABP-国际行为画像协会犯罪心理画像的基本原理:精神分析:欲望替代满足行为主义:现场与人格司法实践:侦查推理规则(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联系现场与犯罪人)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犯罪现场重建(来源于美国FBI)注重四大基本要素:童年创伤家庭模式偏差行为(品行障碍)现实挫折(人际关系等等)有组织力/无组织力的犯罪:作案模式与人格特征核心概念:犯罪惯技与犯罪标识行为证据分析(来源于美国FBI)核心要素:犯罪现场+被害人+行为证据行为法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侦查心理学(来源于英国)基本思路:以犯罪行为方式预测犯罪人的日常行为方式表现与犯罪行为趋势。
五因素模型:注重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互动因素:人际关系一致性:“受害易感性”时间空间的显著性:“易侵害的犯罪地带”犯罪人特征:“犯罪心理痕迹”犯罪生涯信息:习惯性犯罪人犯罪人的司法/反侦查知识技术可靠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司法应用的可行性“象犯罪人一样思考”?!犯罪动机方向:欲望犯罪人格方向:标识犯罪行为模式:MO(犯罪惯性)性变态除了同性恋比较多见以外,还有以下一些常见类型:(1)恋物癖:就是以异性的物品或身体的某一部分为性活动对象,这种性变态多见于男性。
他们对女性的内衣、内裤、胸罩、月经带、丝袜、发夹、别针等特别感兴趣,并通过这些引起性兴奋。
有时对异性的手、足、头发产生恋癖。
(2) 恋尸癖:就是奸污女性尸体。
(2)恋兽癖:就是把动物体作为性爱或发泄性欲的对象,如西方社会有人与猫、狗举行婚礼。
(3)异装癖:就是以穿异性的衣服、鞋袜、内裤获得性满足。
(5) 异性癖:即性倒错,就是心理发生变态性质。
男人总觉得自己本来是个女人,女人又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男人,倒错心理十分顽固,甚至愿意接受改性手术。
据统计,目前,德国已有6 000余名年轻人提出了“变性”申请。
(6)露阴癖:多出自男性,他们在不相识的异性面前暴露其生殖器,引起异性惊慌失措时,便从中得到性的满足。
(7)窥淫癖:多出自男性,他们常在浴室、厕所或住房窗口偷看异性赤裸的身体或性行为,从而获得性的满足。
(8) 淫猥癖:是指与异性说一些淫秽的语言,使异性惊慌、窘迫,从而感到性的满足。
在西方社会甚至还有人花钱雇用异性来聆听他的淫猥讲话以达到性满足的荒唐现象。
(9) 性乱伦。
以近亲之间的性行为感到满足,如父亲与女儿或儿媳的性活动等心理变态的分类:1.偏执型心理变态2.自卑型心理变态:对自己失去信心,总感到我不行,我反正就这样了的心理暗示,自暴自弃,性格孤僻,相信天命,对前途悲观失望,以产生轻生念头。
3.意志薄弱型心理变态:优柔寡断,碰到任何问题都想依赖别人,经不起些许困难和挫折,容易一蹶不振。
意志力薄弱,学习是难以持之以恒,独立性差,平时好幻想,总是寄希望于侥幸或别人的帮助,这类少女缺乏鉴别力,容易轻信和受人欺骗。
4.猜疑型心理变态5.躁狂与忧郁型心理变态:情绪极不稳定,躁狂与忧郁的情绪没有规律的交替出现,喜怒哀乐无常,往往无故忧愁焦虑,悲观厌世,稍不顺心便会躁狂而难以自制,甚至会导致宣泄破坏行为,事后会后悔自责,又还会再次发生。
6.冲动型心理变态7.轻贱型心理变态8.反社会型心理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