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简介
第三产业 百都国际大酒店、黄金海岸大酒店、万通商贸物流园开业运营,云峰 商贸城主体完工,城乡消费市场持续活跃,补贴家电下乡产品7万台、 汽车摩托车下乡产品2万辆,被评为“全国家电下乡工作先进市”。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7亿元,增长18.8%。金融业快速发展, 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在该市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广州农商行筹建村镇 银行;设立了烟台市首家金融服务中心,新增2家担保公司,成立了 小额贷款公司,全年新增贷款43亿元,增长112%,存贷比提高了7个 百分点。旅游业加快发展,省政府批准该市设立了黄三角区域首个省 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第二十届月季花节、第六届汽车展、第八届 石展会规模大、亮点多、效益好,扩大了该市影响力。 农业 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及时兑现,向农民发放粮食、农资、农机等补贴 1.1亿元。粮食生产克服异常气候再获丰收,高产创建保持全国领先, 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座谈会提供了观摩现场。该市成为全省唯 一获得小型农田水利、苹果产业、优质鱼产业三项扶持资金的县市, 农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新建6.5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94个 畜禽养殖场和4.8万平方米现代渔业示范场。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6亿 尾,放流数量创历史新高。新认证26个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 品,莱州月季、莱州大姜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该市被命名为 “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和“中国月季之都”。
4、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莱州地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节点位 置,是黄河三角洲的东部桥头堡,扼居胶东 半岛要冲,海、陆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莱州 港是黄河三角洲区域内规模最大的深水良港, 是国家一类开发口岸,现有万吨级以上泊位 12个,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3000万吨。疏港 公路、疏港铁路、百万吨石油储备库、临港 物流园、莱州--潍坊输油管道等项目快速推进, 临港保税仓库、海关莱州陆路直通口岸已建 成运营。荣乌高速、206省道、海莱公路、三 蓝公路等交叉成网,大莱龙铁路纵穿南北, 与全国铁路和高速公路网连成一体,已融入 青岛、烟台、潍坊1小时经济圈。
1、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据史载,夏代曾经建立“过国”,商为 莱侯国,周先后建莱子国、夜邑,西汉 高祖四年置掖县。此后2000多年,莱州 始终是胶东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先后为东莱郡、东莱国、光州、 莱州、莱州府治所。莱州属温带季风气 候,四季分明,山海风光景色宜人,拥 有大量的旅游资源。2009年11月,莱 州市被纳入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 经济区发展规划》,莱州港和莱州临港 产业被列入集约开发的“四点四区”范 围;2011年1月,莱州市被纳入《山东 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成为全省 9个集中集约用海片区之一。
山东省县级市—莱州 简介
莱州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北部,西临渤海莱州湾。地理坐标为东经 119°33′-120°18′,北纬36°59′-37°28′。东临招远市,东南与莱西市 接壤,南连平度市,西南与昌邑市相望,西、北濒临渤海湾,拥有108 公里长的优质海岸线。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2008年底,全市总人口 9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8万人。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莱州市 风光 莱州港
莱州基本信息
莱州名片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 山东省文明城市 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黄金海岸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山东省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市 中国长寿之乡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中国石都 中国草艺品之都 中国月季之都 中国玉米良种之乡
城市建设 全长6.5公里的南阳河改造一期工程、掖县公园一期工程竣工,中华 月季园建成开园。新贯通改造西苑路等7条城区道路,沿河沿路亮化、 城市建筑立面改造工程取得新成效。完善城市公用设施,更新35辆宽 敞舒适的公交车,完成龙泰热电扩容改造,新增供热能力140万平方 米。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开工建设39个旧村改造项目,撤并15个村 庄,新建成78个中心村社区,成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示范市。 加大路域环境整治力度,三城线、小莱线、朱诸线、海莱线程郭段、 柴莱线东段路面硬化竣工通车,完成莱虎路口改造工程;硬化改造农 村公路227公里,成为全省群众满意“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车” 县市。完成16处镇街垃圾处理场升级改造,新建路旺等8处集镇垃圾 处理场和80个中心村垃圾转运站,完成22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 30个村庄饮水安全工程。开展“全民绿化年”活动,投入资金8800 万元,新增造林面积3.65万亩,圆满完成“三年大造林”目标。 项目建设 实施“项目建设年”活动,重点推进了159个投资过千万元项目,全 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1亿元,增长23.4%。加大争取政策、项目和 资金力度,已到位中央和省级扶持资金2.6亿元。13个项目列入上级 扩大内需计划,36个项目列入技术创新、循环经济等扶持计划,华电 国际莱州电厂二期、莱州港10万吨级泊位和航道建设、华电5万吨级 泊位、沿海高等级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列入省“十二五”规划。鼓励 扩大民间投资,新注册民营企业634家、个体工商户2300户,新增民 营经济注册资本22.3亿元 。
莱州广场
黄金海岸
莱州经济概况
概况 2010年是该市奋发有为求突破,全力冲刺“十一五”的关键之年。一年来, 该市牢牢把握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抢抓黄河 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起步建设等重大机遇,较好地完成了十六届人大四次 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2亿元,增长15%;地方 财政收入24亿元,增长25.6%;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64亿元,比年初增加62 亿元。 工业 重点扶持的20户骨干企业、20户成长型企业快速发展,销售收入分别增长 17%和23%。机电、黄金、建材、盐化工四大支柱产业效益提升,利润增幅 高于全市工业6个百分点。电力能源产业加快崛起,华电国际莱州电厂一期工 程开工建设,2台百万千瓦机组主体完工。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新认定省级高 新技术企业6家,新增国家、省和烟台市级研发中心6家,获得国家和省级科 技进步奖6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50亿元,增长22.1%。该市被确定为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莱州地理位置
莱州市位于山东东北部、渤海莱州湾之滨,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 108公里。现辖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工业园区和1个省级滨海生态 旅游度假区,11个镇、6个街道,户籍人口88万,全国百强县排名37,是山东省 10强县之一。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2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
莱州名胜古迹
莱州市古迹很多。古时候,秦始皇、韩信、汉武帝、宋太祖、 宗泽……,都曾经到过莱州,并留下祭祀阴主、会神祈雨等 优美故事。苏东坡路过莱州,游山观水,见景生情,留下多 个诗篇。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金石录》,也是在这里装 订成册。
莱州市是人类文明开发较早、文化底蕴丰厚的区域,有新石 器遗址3处,故城遗址8处,古墓4处。为山东省文物大县之 一,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
•南阳河夜景
3、人才辈出,群星璀璨 莱州市富饶的土地哺育出了勤劳勇敢、聪明 睿智的人民。著名代表人物有:西汉易学大 师“费氏学”的开创者费直;东汉创造“子 邑纸”的左伯;中国珠算鼻祖、三国数学家 徐岳;力主抗金,与卖国奸相秦桧进行了坚 决斗争的南宋参知政事辛次膺;“金元七子” 之一的道教领袖刘长生;“名重当代,泽披 后世”的明代大学士毛纪;明代大书法家, “神笔”刘耳枝;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书法 家、清代名士翟云升;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 清末著名的外交学家吕海寰;全国著名帽 庄——“盛锡福”创始人刘锡三;现代国际知 名理论物理、核物理学家卢鹤绂;全国著名 戏剧学家马少波、虞棘;著名画家王式廓; “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海尔 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表演艺术家北京电 影学院教授鲍国安;电视剧《渴望》王虎生 的扮演者著名演员孙松等。
2、资源丰富,风光绚丽 已规模开发利用黄金、铁、菱镁矿、大 理石、花岗岩、天热卤水等10多种矿产。 其中,黄金储量居全国县级市首位,卤 水、菱镁矿、大理石、滑石储量居全国 前列。莱州湾是中国最富饶的海湾之一, 盛产多种海产品,梭子蟹、对虾、大竹 蛏、文蛤、鳎米鱼、针良鱼、刺参、多 宝鱼、桃花虾、扇贝被誉为莱州“莱州 湾十大海鲜”。莱州市是中国黄金生产 基地、盐化工生产基地、石材出口加工 基地。云峰山气势雄伟,景色秀丽,现 存37处摩崖石刻,北魏广州刺史郑道昭 的“荥阳郑文公之碑”被誉为“魏碑鼻 祖、隶楷之极”。大基山道塔、寒同山 石窟、三山岛、东海神庙遗址、毛纪墓、 千佛阁等多处旅游景观源远流长,遥相 辉映。108公里海岸线拥有多处天然海 水浴场,金沙碧波,松林环绕,是环渤 海黄金海岸重要组成部分。
港口建设
莱州港口岸开放、增资扩建和生产经营齐头并进,1号港池12个泊位 全部获准对外开放,引进香港招商局集团增资8亿元参股推进港口扩 建,10万吨级泊位获准开工,华电2个5万吨级泊位开工建设。疏港高 速公路完成总工程量的65%,华电疏运铁路顺利推进。莱州至昌邑输 油管道全线贯通,新增液体化工品仓储能力50万立方米,临港物流园 区成为省级重点服务业园区。全年完成港口吞吐量2020万吨,增长 35%,进一步巩固了黄三角区域龙头港地位。 对外开放 组织参加了香港山东周、西洽会和上海、温州、东营等经贸洽谈活动, 启动建设黄三角(莱州)先进制造产业园,引进华创风能、香港华大 物流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落户莱州,该市成为全省侨商投资服务基地。 全年实际到账外资8939万美元,增长8.9%。帮扶进出口企业加快发 展,促进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11.9亿美元,增长 27.6%。
民生保障 全年投入4.5亿元财政资金用于落实各项强农惠民政策,同比增加9000万元。 稳定扩大就业,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2.4万人,农村劳动力输出就业9130人, 新增城乡社会保险参保人员3万人。提高了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募集爱 心慈善资金2034万元,向困难群体发放各类救助金3400万元。扩大敬老补贴 发放范围,为15.9万名60周岁以上无固定收入老年人发放生活补贴3033万元。 加快推进重点民生工程,市老年福利服务中心综合服务楼主体封顶,保障性 住宅小区开工建设,新建残疾人康复站50处。在19处镇街卫生院全部实行了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降低了药品价格。提高了新农合财政补贴标准,为67.5 万人次报销医疗费用8922万元。 社会事业 加快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新建改造校舍28处、面积13万平方米,文泉学校体 校区和小学区、第三实验小学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启动中小学“班班通”工 程。学前教育、艺术教育进入全省先进行列,高考重点本科上线963人。职业 教育技能竞赛水平居全国前列,莱州高级职业学校更名为烟台理工学校,成 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加大医疗卫生投入,人民医院新 院主体完工,内外装修和设备安装基本完成;新改造6处镇街卫生院和38处村 卫生室。完善城乡文化设施,16处镇街建成综合文化站,新建农村文化大院 180个,完成5万户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成功举办了市第七届运动会、元宵节 灯会等大型活动。稳定低生育水平,第六次人口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实施 污染防治再提高工程,开展了石材、废塑料、小型工程机械等行业综合治理 行动,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重拳打击盗挖海砂、非法围填海等行为,有效 遏制了破坏海域资源的势头。推进治安、消防、交通等安全防控体系建设, 加强了校园安保措施,新建城区第二消防站,购置了高层云梯消防车。严格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杜绝了较大以上事故发生。 该市被评为201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