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张锡纯的若干病案分析脉诊对治疗的重要性

从张锡纯的若干病案分析脉诊对治疗的重要性

从张锡纯的若干病案分析脉诊对治疗的重
要性
零九中医七2009012033 卢进杰
脉诊又称切诊,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症的一种诊察方法。

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公元前五世纪著名依家扁鹊发明脉诊以来,脉诊已经成为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诊察步骤和内容。

脉诊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象能传递机体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窥视体内功能变化的窗口,可成为诊断病证提供重要依据。

《灵枢-脉度》载:“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其流溢之气,内灌脏腑,外濡腠理。

”表明机体各部分的功能有赖经络气血的运行流注和温煦濡养而实现;同时人体又与自然界相应,人的经脉气血随日月运转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因此,脉取寸口便可决病之阴阳深浅,正如《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然而,这样一门对于中医诊断必不可少的“在心易了,之下难明”的学问,在现代越来越得不到医者的重视,或责其玄奇难了,或则其可有可无,实在是杏林的一个悲剧。

请恕我急进,在学习中医诊断学的过程我也广泛涉猎了涉及中药和方剂的书,尤其著名医家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对我启发很深。

在里面的每一个案例中,脉诊都扮演了重要的、甚至是关键的角色。

下面请允许我就书中的几个案例说说脉诊对中医辩证论治的重要性。

案例一
盐山南门里王致祥,年近六旬,自孟夏患痢,延医服药五十余剂,痢已愈而病转加剧。

卧床昏昏有危在旦夕之虞。

此际适余自沧回籍,为求诊治。

其脉左右皆洪实,一息五至,表里俱觉发热,胁下连腹疼痛异常。

其舌苔白厚,中心微黄,大便二三日一行。

按:这个案例是一个阳明热盛的典型病案,但案例中患者又出现“胁下连腹疼痛异常”的症状——既为温病,为何腹胁疼痛?这是让我们来看看患者的脉象:其脉左右皆洪实。

以脉言之,凡是温病壮热,洪脉显现于右关,可是如今左部脉也见洪实之象,可见肝胆之火亦盛,“肝木之气,即乘火之炽盛而施其横恣”,于是可见腹胁疼痛。

于是最后张锡纯施以大剂白虎汤加以疏通肝胆郁热之药治愈该病人。

案例二
近治奉天大西关溥源酱房郭玉堂,得此证(脑漏)半载不愈。

鼻中时流浊涕,其气腥臭,心热神昏,恒觉眩晕。

其脉左右皆弦而有力,其大便恒干燥。

按:书中对此“脑漏”证的解释是“肝移热于脑,其胃亦移热于脑”。

我的理解是,弦脉应肝病,肝病失其疏泄,肝横逆犯土,所以除本部脉现弦象,右部脉亦显弦。

因此在此案的拟方中,张锡纯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清肝火之药。

案例三
外甥王竹孙,年二十时,卧病数月不愈,精神昏聩,肢体酸懒,微似短气,屡次延医服药莫审病因,用药亦无效验。

一日忽不能喘息,张口呼气外出而气不上达,其气蓄极下迫肛门突出,约二十呼吸之顷,气息方通,一昼夜间如是者八九次。

诊其脉关前微弱不起,知其胸中大气下陷,不能死肺脏呼吸之枢机也。

按:该病案的诊断是大气下陷,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张锡纯是如何得出此诊断的。

“精神昏聩,肢体酸懒,微似短气”,这几个症状可以是脾气虚弱,也可是肾气不足或肾虚不能纳气,因此要做出明确的诊断还应该在脉诊上。

病人脉象“关前微弱不起”,左关主心,右关主肺,又何以知其大气下陷?这里我们首先要知道,大气即是我们书本所言的“宗气”,宗气可主呼吸,且于上焦保举心脏,灌心脉以行气血——一旦大气下陷即肺不能司呼吸,心的功能也有所阻碍,因此两手关前脉象会出现微弱不起之象。

这样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张锡纯能得出大气下陷的的诊断。

案例四
县治西曾家庄丁叟,年过六旬,于孟冬得伤寒证。

五六日间,延余诊视,其脉洪滑,按之亦似有力,表里俱觉发热,间作呻吟,气息微喘,投以白虎汤一剂大热稍减。

再诊其脉或七八动一止,或十余动一止,两手皆然,重按无力。

按:此证一开始是白虎汤证,热稍减后脉象为“再诊其脉或七八动一止,或十余动一止,两手皆然,重按无力”,可知患者在热稍退之后气血损耗,阳气欲外跃,于是在原方中加人参以大补元气、地黄以大滋真阴。

案例五
一人年四十余,外感痰喘,愚为治愈。

但脉浮力微,按之即无。

愚曰:“脉象无根,当服峻补之剂,以防意外之变。

”病家谓病人从来不受补药,服之即发狂疾,峻补之药,实不敢用。

愚曰:“既畏药如是,备用亦可。

”病家依愚言。

迟半日忽发喘逆,又似无气以息,汗出遍体,四肢逆冷,身躯后挺,危在顷刻。

急用净茱肉四两,暴火煎一沸则饮下,汗与喘皆微止。

……
按:此证在病愈后诊脉得脉浮无力,为虚阳即将外跃的危象。

若医者在患者病愈后不仔细诊脉,便不得知平静表象之下的危重症候。

幸得愈后诊得危重脉象,购置净茱肉以防万一,方可保全性命。

由此证便可知脉诊实在是所有习医之人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门技能!
案例六
邻村黄龙井周某,年三十许。

当大怒之后,渐觉腿疼。

日甚一日,两月之后,卧床不能转侧。

医者因其得之恼怒之余,皆用疏肝理气之药,病转加剧。

诊其脉左部微弱异常,自言凡疼甚之处皆热。

按:此证咋看之下应该是大怒之后肝气郁结以致经气不畅,不通则痛。

可是经过屡次服药不效以及仔细诊脉之后,可由左部脉微弱异常这一重要的证入手诊断。

《内经》有言怒则伤肝,而这里所谓伤肝,乃是伤肝经之气血,不一定是使肝经气血郁结。

于是肝血一伤则生虚弱,因此脉象所显现的亦为虚象。

而病案中病人感觉腿疼发热,是由于肝虚则不能使其中所寄藏的相火流行周身,以致经络气血凝滞,于是郁而发热。

最后,既然得其病机,施药亦可随手凑效。

案例七
一少年,因感冒懒于饮食,犹勤稼穑,枵腹力作,遂成劳嗽。

过午发热,彻夜咳吐痰涎。

医者因其年少,多用滋阴补肾之药,间有少加参、芪者。

调治两月不效,饮食减少,痰涎转增,渐至不起,脉虚数兼有弦象,知其肺脾皆有伤损也。

授以此方(珠玉二宝粥),俾一日两次服之,半月全愈。

按:此证是张锡纯病案中一个借助脉诊以治愈病人的典型案例。

病人初成劳咳,以滋阴之药并无不妥,但是要注意的是脉象在虚数中兼有弦象——为何又说“知其肺脾皆有伤损
呢”?张锡纯是这样回答的:
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实不分部位。

今此证左右之脉皆弦,夫弦为肝脉,肝盛必然侮脾,因肝属木脾属土也。

且五行之中,惟土可以包括四行,即脾气可以包括四脏。

故六部脉中,皆以和缓为贵,以其侥有脾土之气也。

今其脉不和缓而弦硬,其脾气受伤,不能包括四脏可知。

又肺属金,所以镇肝木也,故肺金清肃之气下行,肝木比不恣横,即脉象不至于弦,今其脉既现如此弦象,则肺金受伤,不能镇肝木更可知也。

呜呼!脉诊之玄妙可知也!知病之阴阳深浅,治病岂能不随手凑效!
在以上七个案例中,脉诊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表明有了脉诊就可以摒弃其他三诊,而是想要说——脉诊不可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