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4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核苷(酸)类似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评分。
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并发症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评分为(8.52±1.4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3±1.2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299,P=0.0000)。
结论:在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治疗法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标签: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同时也是一种影响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严重疾病[1]。
由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特点,在临床上会对患者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因此一种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而言极为重要[2]。
笔者所在医院在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4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22~85岁,平均(45.56±1.32)岁。
所有患者经过相关标准确诊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
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
对照组20例患者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2~83岁,平均(45.06±1.36)岁。
观察组20例患者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5~85岁,平均(45.98±1.46)岁。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内科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给予保肝治疗、对症治疗等。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的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方法进行治疗,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口服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恩替卡韦、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拉米夫定、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阿德福韦酯进行治疗。
恩替卡韦每日服用0.5 mg/次,1次/d;拉米夫定每日服用100 mg/次,1次/d;阿德福韦酯每日服
用10 mg/次,1次/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具体如下,患者TBiL、ALT、HBV-DNA恢复正常水平,患者无任何不适发生为显效;患者TBiL、ALT、HBV-DNA有所好转,有轻微不适发生为有效;患者TBiL、ALT、HBV-DNA无任何好转或加重,出现严重不适为无效[3]。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同时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评分,满分为1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并发症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评分为(8.52±1.4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3±1.2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299,P=0.0000)。
3 讨论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同时也是一种影响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严重疾病,由于其具有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目前得到了我国较多医务人员的广泛关注[4-5]。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是一种以大量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病理特点的严重肝脏疾病,在临床上极易引起患者出现肝衰竭的症状,从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是肝病患者病故的主要原因之一[6-7]。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病原因较多,其中包括乙肝病毒感染、CMV感染、EBV感染和药物中毒以及慢性酒精性功能损害等[8-9]。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治疗法进行治疗。
笔者经治疗后发现,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并发症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对治疗的滿意程度评分为(8.52±1.4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3±1.2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299,P=0.0000)。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过程中,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法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媛媛,羅天永.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乙肝病毒e抗原与乙肝病毒DNA检测结果相关性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5(9):20-21.
[2]袁建军,朱晓继.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4,9(1):80-81,100.
[3]齐明华,刘子方,彭雁忠,等.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和HBeAg的动态变化及意义[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0,20(3):141-142.
[4]古力纳尔·台外库力.a-1b干扰素联合脱氧核苷酸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6):625.
[5]朱萍.甘利欣联合脱氧核苷酸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6例疗效观察[J].职业与健康,2008,24(14):1470-1471.
[6]黎国权,谭荣斌.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耐药和管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7):370-371.
[7]黄越前,符业阳.脱氧核苷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287-288.
[8]朱瑞,陆光生,景日华,等.208例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耐药变异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11):2082-2084.
[9]林格.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6):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