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有感《我与地坛》是几年前史铁生先生的散文集,主要是史铁生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一些事情,通过不同的散文,他向我们传达出不同的人生感悟。
我们也从不同角度审视到了不同的史铁生,虽然在一两年前他已驾鹤西去,去见他母亲、他奶奶、以及在散文中提到的无数儿时玩伴,例如庄子等等,但是他的故事的确让人受益匪浅。
不得不承认,史铁生是一个双腿残疾的病人,但这并不是他天生的,是他在当知青插队时落下的。
所以,他有过双腿自由自在走到的时光,而其因此,他总是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健康的躯体,这在《好运设计》一文中有所涉及。
此外,他的偶像是当年风靡一时的短跑名将卡尔-刘易斯,而且他很喜欢田径,很喜欢用腿的运动项目。
但我认为,造就史铁生的命运的,是那个时代,是“文化大革命”,闹的学生不上课,去下乡当知青。
所以有时,人的命运就不可避免的被平添上一层历史的厚重感。
正因为去插队,双脚落下了病根,而且从文化程度上来讲,他只是初中毕业,而他却乐观豁达,写出了许多篇文章,来分享自己的童年,分享自己的苦难,也分享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另外,对他人生有重要意义的,是他的家人,主要是他母亲和他奶奶。
在他对生命感到失望,甚至绝望之时,他的目前为他燃上了一盏明灯,尤其作为一名残疾人的母亲,她是多么不容易啊。
我认为,全文最有特殊的,便是《记忆与印象》系列,这其中有许多小故事,主要描写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不同人:有家里的亲人,如他姥爷、大舅;也有儿时的伙伴,如八子、庄子;还有的,虽然两类都谈不上,但与他有着一些联系,如二姥姥、孙姨。
可以说,每一篇文章都是对一个人物生动的画像,使形象映入眼帘,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些事情。
而且,这些读了以后,对于我们平时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很有好处,这也真实还原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老北京的画卷,让我们这一代人也有了一次“穿越”的感觉,尤其在当时,什么流行穿军装,省钱去看一场电影。
这些如今已不大可能的事情。
总而言之,有一种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感觉。
当然,全书的中心仍在那个地坛上。
地坛虽然是一个景物,但他见证了史铁生的变迁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多少年来,无数路过的人们也不曾留下他们的印迹,熟悉这里的人可能会勾起当年的回忆。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有乐观豁达的心,我们对人生的认识也应提高一个层次。
无数我们身边的景物,就如地坛一样,默默地注视我们。
时代在变,而它们却屹立不动。
若干年后,我已不在它们,而它们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