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的动作也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反应。
动作描写其实不难,很多同学描写人物动作时只是粗线条式,从来不用心仔细观察。
那么怎么样写好动作描写呢?先要注意这么两点:首先,人物的动作描写主要适合于第三人称文章使用,在第一人称文章中,对于我的动作,一般巧妙转化了我的“感觉”来描写,一定要切忌,否则给人有种别扭的感觉,甚至会觉得不合情、不合理、不合规。
其次,在写人物动作时,要善于一步步观察,一步一步分解来写,把一个大动作分解成几个小动作,通过典型的、细致的动作描写,使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人物动作写生动具体了,人物的性格、品质也会鲜明突出了。
要描写好人物动作,还要选择合适的人物形象,选择好合适典型人物是动作描写的关键。
在描写《背》的片段,要求写出具体的动作来。
要写好此片段,人物的选择就是关键。
如:高背矮、矮背高,胖背瘦、瘦背胖、高瘦背矮胖、高胖背矮瘦、矮胖背高瘦、矮瘦背高胖等。
背的动作要根据具体的人的体态来决定,这样细分人物形象,动作描写才能符合人物的具体情况,动作描写才能有特点。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具体描写的例子:《贴鼻子》习作习作说明:这是一个常见的写活动(游戏)体验式的作文,也可以说一个常见的记事性的作文。
要写好这类型的作文,首先对这一活动要有个总体的定位和把握,具体是要体现有趣、有意义还是记忆深刻、难忘等,要明确。
只有确定好这一写作方向,才可以针对性地选择材料、安排故事情节、选择合适的人物形象。
对于《贴鼻子》游戏开始的一个镜头,有同学这样写:只见陈老师被同学们推得一圈又一圈地转。
同学们刚一松手,看见陈老师像喝醉了酒似地东倒西歪……分析:短短几十个字看似简单,但细细品味,只是小作者对自己眼睛里看到的动作口头转述给了我们,并没有将当时的真实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
也就是说,活动现场的环境气氛、场面和人物的具体表现等都没有能细致地描写出来,看了文章读者眼前没法形成一个清晰的画面。
就《贴鼻子》一文而言,描写的首要重点是人物的动作描写,动作的滑稽才能凸显游戏的有趣。
其次,通过场面和环境描写来烘托游戏的有趣。
对于《贴鼻子》一文,该怎样写好这一有趣的画面,我们不妨在写作之前提出这些小问题:1、是哪几个同学推?具体怎么推?2、为什么会有同学来推呢?是陈老师要求的还是另有他人提议的?3、陈老师具体是怎么转圈的?推的前后,陈老师的动作、表情或者语言有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怎么变?4、同学们为什么推了一会不推了呢?是陈老师的反应才让同学们不推?还是有同学说不要推了?5、同学们松开手之后,陈老师有什么具体动作?6、在这一过程中,现场其他人有何反应?环境气氛、场面都如何呢?7、如果给这个游戏活动增加个主持人,描写又会有何变化呢?8、如果能增加几个典型人物,故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如果能详细地解决好以上几个问题,《贴鼻子》这一活动体验式文章一定会写生动、写具体,也能写有趣。
下面是几位同学《贴鼻子》一文的描写片断:片断一主持人:“让陈老师做个示范。
”话音刚落,陈老师就被小明和小红“请”上了讲台。
这俩小机灵鬼做事可手脚麻利了。
小明解下红领巾,蒙住了陈老师的眼睛。
同学们大声喊:“勒紧点,不然能看见。
“小明咬着牙,使劲地拉了拉。
疼得陈老师直喊:“松点,松点“。
小明蒙眼时,小红并没闲着,他举着手在陈老师眼前直晃悠。
见陈老师没反应,他俩互相使了个眼色,推着陈老师转起圈来。
刚开始,陈老师步伐稳健,可没转几圈,脚下好像是泼上了油似地打起滑来。
真像喝醉了酒似地,身子也不由得晃起来。
教室里爆发出来一阵哄堂大笑。
片断二游戏开始了,教室里开始热闹起来。
说话声、尖叫声、鼓掌声此起彼伏。
主持人提高嗓门喊:“大家静一静,首先,请陈老师给我们做个示范。
”现场出现了片刻的宁静。
大家都想看陈老师被转晕的囧样。
陈老师听到叫他,刚举起手摇摆着想推辞,没想到同学们齐声高喊:“陈老师,来一个!陈老师,来一个!”一看这阵势,陈老师半推半就地走上了讲台。
主持人迅速将陈老师的眼睛用布蒙上。
“谁来推?”坐在前几排的同学已迫不及待地冲上了讲台。
你推一下,我推一下,陈老师在原地转起圈来。
一圈,两圈......陈老师开始摇晃起来,“停!”主持人一声令下,同学们都缩回了手。
就在这瞬间,陈老师“哎呀”一声,身子便斜着倒向了讲台,幸亏手扶住了讲台,不然就摔倒了。
陈老师叉开腿,稳了稳身子,向前一摇一晃地摸索着往前走。
他那晕乎乎的样子,不是撞到讲台就是撞到椅子……点拨:仔细品读以上两个小片断,描写运用得非常精彩。
小作者很会选择人物,既有主角又有配角。
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抓住了每一个环节,对人物的动作做了细致的刻画,而且先后顺序非常合理,一步步都很具体生动。
精准的动作描写,充分体现出了同学们的聪明,也体现除了陈老师的“亲民”。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人物的动作描写呢?1、要抓住动作细节,尤其是凝聚人物个性的细微动作。
人物的动作往往是个性化人物的特有标志,不同阅历、性别、性格、年龄和身份的人动作的特点一定是不同的。
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景、环境中,动作的特点也是不同的。
所以要仔细观察人物动作,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动作,恰如其分地使用表示动作的词,才能够把内容写得充实、具体,把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
范例一:《小皇帝与老奴隶》(作者:马雪丹)爷爷用商量的口气问:“好孙子,坐转椅吗?”“小皇帝”用力地摇着头,使劲挥着胳膊,打在妈妈的身上。
他瞪着眼乱踢着,不愿意。
来到梯子前,奶奶乐呵呵地问:“心肝哟,爬这梯子好不?”“小皇帝”仰头看了看,一闭眼,抱住妈妈的脖子,摆着身子,说:“不嘛!不嘛!”奶奶像接到了圣旨似的,连声说:“不爬,不爬!”不一会,来到滑梯边,妈妈轻声问:“宝贝儿,坐滑梯吧?”这话还真灵,一下子打动了“小皇帝”的心,他立刻不哭不闹了,叫着:“我要玩滑梯!我要玩滑梯!”“哎——”大家异口同声地答应了。
这下,几位可高兴坏了,宝贝不哭了。
点拨:这里小作者准确运用“摇”、“挥”、“打”、“瞪”、“踢”、“仰头”、“闭眼”、“抱”、“摆”一系列的动词,把“小皇帝”因为“老奴隶”的过分溺爱而形成的任性描写得淋漓尽致。
值得关注的是,本片断中,为了描写“小皇帝”的任性,作者安排了好几个人物作为“助演”,才带到这样生动的地步。
假如,只是选择爷爷或者是其中某一个人,表达效果会怎么样呢?范例二说时迟,那时快。
那个摔倒在地上的运动员,手一撑,脚一踮,猛地爬了起来。
左脚尖顶住起跑线,膝盖一弯,稳稳地蹲着。
两手就像两根木柱插在地上,整个身体微微前倾,那架势,就像一只起飞的雄鹰。
点拨:这短短的几句话中,用了“摔、撑、踮、爬、顶、弯、蹲、插、倾、飞等”10个动词,把赛场上运动员起跑的预备姿式描写得准确而逼真,表现出了运动员们对此次比赛的重视。
作者观察仔细,每一个动作都描写得细致入微,足见作者过人的描写能力。
2、写好人物的每一个举止动作,需要准确选用表示人物动作的词语。
如果在动词前面加上适当的修饰词语,就会使动作的幅度、速度、力度等较细致地表达出来,使人物形象更具活力,能更好地表现人物鲜明个性与思想境界。
例如: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燕子专列》一课,对文中插图进行描述时,一位同学这样写道:“贝蒂伸出双手,捧起燕子,送到嘴边用呵气为小燕子取暖。
”很显然,这句话中并没有写出贝蒂的细微动作,经过提示,这位同学给动词加上了一些修饰词,发现描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小贝蒂慢慢地伸出双手,小心翼翼地捧起燕子,像捧起珍贵无比的宝贝一样,轻轻地送到嘴边用哈气为小燕子取暖。
”点拨:加上修饰语就更加突出小贝蒂对小燕子的关心和呵护。
修饰语能更好的丰富人物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使得动作描写更加传神。
3、在描写每一个动作时,不但要写清人物做了什么,还要写出人物是在什么情境、背景下做的,是怎么做的,这就要求把动作和表情、场面与环境结合起来写。
只有设身处地的站在人物的角度考虑,才能准确把握人物的特殊场景下的动作,也才能通过动作的描写体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例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全神贯注》一文中描写罗丹修改塑像时写道:“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
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点拨:这段文字通过描写罗丹的动作和神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工作一丝不苟、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罗丹,看到了一个如痴如醉,忘我工作的艺术家形象。
在动态人物描写时,其中的每一个描写要素并不是单纯孤立出现的,有时候需要几个要素结合起来描写烘托,才能达到具体描写出神入化的境界。
4、动作描写往往与语言描写结合在一起,写出人物动作表现时的人物语言,就能更好地刻划人物此时此刻的性格。
例如: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下册第七课《尊严》一中,逃难的年轻人坚持靠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
文中这样写道:“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杰克逊大叔想了想,说:“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您帮忙。
不过,等您吃过饭,我再给您派活儿。
”“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
杰克逊大叔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位年轻人,他知道如果不让他干活儿,他是不会吃东西的。
点拨:文中的这个年轻人不愿吃不劳而获的食物,力求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
在片断中,动作的描写很细很少但很有份量。
“喉结上下动了动”这样一个动作的描写,让我们似乎体会到了年轻人当时的复杂心情:虽然很饿,但一定要有“志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骨气。
精炼恰当的动作描写加上准确的人物语言描写起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让读者不由得对这个有尊严的年轻人油然而生敬意。
5、要写好人物动作,还需要适当加上心理活动描写,再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动作。
在人物动作的描写时,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能更加生动地展现人物的内心情感。
例如: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中,描写聋哑青年专注绘画时的情景时,写道:“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一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点拨:这里将聋哑青年工笔细描比作姑娘绣花,一下子就把聋哑青年的专注勤奋、熟练细致的精神刻画得入木三分。
人物的举手投足直接关系着人物的性格和形象,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会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在写人物时,一定要描写好人物的动作,让人物的举手投足都能传递出真实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