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定滑轮和动滑轮.说课稿

定滑轮和动滑轮.说课稿

《定滑轮和动滑轮》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数理科学系09级9班的毕晓波,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定滑轮和动滑轮》,以下是我的说课内容,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八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5节的教学内容。

滑轮这种简单机械与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有着广泛的应用。

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从教材体系上看,学生已学过简单机械杠杆、轮轴等知识,为本课的学习作了铺垫。

而本课内容又为今后学习更为复杂的机械打下基础,所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且这一部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学习本节课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①认识滑轮的基本结构;
②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会使用它们提升物体;
③了解滑轮组的特点,能使用它。

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活动设计能力;
②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
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③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通过学生的活动,使学生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②难点:如何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四、说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

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技能获得知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法:引导法、讲授法。

基本过程如下: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设计活动→学生交流探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知识应用
2.学法:观察分析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法等。

学生能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活动设计,并能亲身积极地进行探索、分析、总结。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探究精神。

五、教学程序的设计
为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分引入新课、新课教学、练习反馈、布置作业等四个环节,具体安排如下:
1.新课引入
设疑:是否有一种装置可以利用它把物体竖直提升起来,而利用斜面不能做到?学生讨论。

同时结合书中升国旗的插图,思考:国旗是通过什么装置升到旗杆顶端的呢?引出新课,板书课题。

2.新课教学
①分析插图“载物起重机”讨论这些机械中的轮子有什么特点?同时出示滑轮,同学之间交流:滑轮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给滑轮下一个定义,并板书。

(把一根绳子绕在一个轮子周缘的槽里,就组成了一个简单的机械----滑轮),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滑轮,那么请学生举例生产生活中滑轮应用的例子。

其实对于滑轮的种类有很多,最基本的有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

下面我们就来分别研究一下。

②介绍定滑轮的特点:
首先让学生4人一组设计活动方案→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分析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教师将各组的结果汇总,最后得出定滑轮的特点,并板书。

即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③接下来介绍一下动滑轮的特点:
活动程序同上。

让学生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异同点。

最后得出结论并板书:即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的方向;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学生作课堂小结。


3.练习反馈
编制三类练习题:一类是让学生判断定滑轮和动滑轮的题目;另一类是有关于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题目;第三类是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的题目。

4.为实现本节的认知目标及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

布置以下作业:
①书面:相应的巩固练习。

②活动: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制作一下滑轮。

全班同学比一比,看谁做得最好。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实验启发式目标教学法,围绕目标,通过实验引入、教师诱导、学生观察思考,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培养锻炼了实验操作技能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1)实验启发式教学降低了学习坡度,激发了学习兴趣,适合学生爱动的心理特点。

对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各个知识点都是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操作引入问题,让学生观察,引导分析讨论思考,自己得出结论。

学生学得主动,有兴趣,知识点感到易学易懂。

(2)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制造轻松愉快气氛。

用生动有趣的科学漫画引入教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好奇心。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由于开头较好,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

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加强了学生参与、投入教学过程的机会,亲身感受、经历了探究滑轮使用规律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本节课重点是理解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由于采用实验启发目
标教学法,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观察,在教师引导启发下,都能顺利地得出结论,记忆深刻,熟练地应用结论解答问题。

(4)本节课的难点是使学生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

课堂上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将一个特制大木滑轮分别作为定滑轮和动滑轮,这样比画图说明要直观易懂,理解深刻,不大费劲即可攻破难点。

(5)在教学中,有的地方预先考虑不细。

例如演示定滑轮的作用时,向下使用弹簧秤,没有考虑弹簧秤自身重力大小。

演示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设计的实验太繁杂,增加了教学难度,这个实验可改为:在通过定滑轮细绳的两端各挂一个质量相等的钩码,滑轮静止平衡,这时定滑轮两边细绳拉力大小相等。

说明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力,这样更加明白易懂。

七、板书设计
课题:定滑轮和动滑轮
定滑轮特点: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动滑轮特点: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