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化工安全工程课件第四章-职业卫生课堂用
化工安全工程课件第四章-职业卫生课堂用
第二节 职业中毒
• 一、工业毒物的基本概念
• 1. 毒物的定义及形态 • 定义: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它与人体发生物理或化学
作用,能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甚至影响生命,这 种物质叫做毒物。 • 形态:粉尘、烟尘、雾、蒸气、气体
• 2. 毒物的入侵方式 • 呼吸道 • 皮肤 • 消化道
• 4. 毒物的排泄 • 绝大多数毒物通过肾脏随尿排出。
• 二、工业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P113)
• 1. 神经系统 • 2. 呼吸系统 • 3. 血液和心血管系统 • 4. 消化系统 • 5. 泌尿系统 • 6. 生殖系统 • 7. 皮肤 • 8. 眼睛危害 • 9. 致癌 • 10. 其它
• 三、工业毒物的毒性
• d.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D0或LC0),是指全组染毒动物全部存活的毒 性物质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 e.急性阈剂量或浓度(LMTac),是指一次染毒后,引起试验动物某种有 害作用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 f.慢性阈剂量或浓度(LMTcb),是指长期多次染毒后,引起试验动物某 种有害作用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 B、急性中毒的现场急救
• a.救护者防护准备 • 急性中毒发生时,毒物多由呼吸系统或皮肤进人体内。因此,救护
人员在抢救之前应做好自身呼吸系统和皮肤的防护。如穿好防护服, 佩带供氧式防毒面具或氧气呼吸器。
• b.切断毒物来源 • 救护人员进入现场后,除对中毒者进行抢救外,还应认真查看,并
采取有力措施,如关闭泄漏管道阀门、堵塞设备泄漏处、停止输送 物料等,切断毒物来源。
• 3. 毒物在体内的分布 • 初期:血液中毒物浓度最高,毒物在器官和组织中的浓
度主要和供血量有关。 • 中期:血液中毒物浓度降低,未被排出的毒物根据与器
官、组织亲和力大小重新分布,并通过血液循环维持动 态平衡。 • 后期:长时间不能排出的剩余毒物,大部分储存在器官 或组织中,然后缓慢释放到血液中,进行新的平衡。
• c.中毒者急救准备 • 救护人员进入现场后,应迅速将中毒者移至空气新鲜、通风良好的
地方。松解患者衣领、腰带,并仰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用大量 清水或解毒液彻底清洗被毒物污染的皮肤。
• 将毒物分为四级。 •
附件III(P283)104种工业毒物的危害程度级别。
• 6. 职业中毒与现场急救
• A、急性中毒与慢性中毒 • 急性职业中毒是指一个工作日或更短的时间内接触高浓度毒物
所引起的中毒。急性中毒发病很急,病情严重,变化较快。如 果急救不及时或治疗不当,预后严重,易造成死亡或留有后遗 症。
• 慢性职业中毒是指长时期不断接触某种较低浓度工业毒物所引 起的中毒。慢性中毒发病慢,病程进展迟缓,初期病情较轻, 与一般疾病难以区别,容易误诊。
• 亚急性职业中毒是指介于急性和慢性中毒之间的职业中毒。一 般是接触工业毒物一个月至六个月的时间,发病比急性中毒缓 慢一些,但病程进展比慢性中毒快得多,病情较重。
职业性损害与个体因素及作用条件等因素有关,见P108。
二、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活动中,因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引起 的疾病。它与职业因素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和某些规律性。 目前中国的法定职业病有九类99种。一些与职业因素有一定关系的职业性多发 病,但不在职业病名单之内,也不能算职业病。 由于职业病有特殊性,且政策性强,故职业病的诊断,心须由卫生行政部门批 准同意有职业病诊断权的医疗机构出具诊断书,方能享受职业病待遇。 P109表1。
第四章 职业卫生
第一节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概述 第二节 职业中毒
第三节 生产性粉尘及其对人体的危害 第四节 毒性物质在化工行业中的分布
第五节 化学物质毒性的影响因素 第六节 防止职业毒害的技术措施 第七节 工业毒物的通风排毒与净化吸收
第一节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概述
• 一、职业卫生 • 职业卫生:是识别和评价不良的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
影响以及研究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健康的科学。 • 包括改善不良的劳动条件(生产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
境),有效防止职业病和职业性损害发生,而不仅局限于 对已患病劳动者的治疗。
职业危害因素的4类: 化学性因素:工业毒物(硫化氢、CO、铅等)和生产性粉尘。 物理性因素:噪声、振动、高温、辐射、高压等。 生物性因素:布氏杆菌、炭疽杆菌等。 指标(动物实验)
• a.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是指引起全组染毒动物全部(100 %)死亡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 b.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是指引起全组染毒动物半数(50%) 死亡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 c.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或MLC),是指全组染毒动物中只引起个别 动物死亡的毒性物质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 2. 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分级 • 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微毒
3. 潜在吸入毒性指数IPIT
蒸气压和半数致死浓度是决定化学物质吸入中毒危险性的两个 最重要因素,引入潜在吸入毒性指数。
IPIT=(VP/101.33)/LC50 *106 其中:VP--20度蒸气压(KPa)
LC50---半数致死浓度(mg/m3) 根据IPIT数值对毒物进行危险等级和危险程度划分。
• 几种毒物存在下,通常以简单的独立作用判断是否超标
• 阈限值: 是指化学物质在空气中的浓度限值,并表示在该浓度条 件下每日反复暴露的工人不致受到有害影响。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短期接触限值 极限阈限值
• 5. 职业接触毒物危险程度分类
• 以急性毒性、急性中毒发病状况、慢性中毒患病状况、慢性 中毒后果、致癌性、最高容许浓度六项指标作为定级标准。
• 4. 最高容许浓度与阈限值
• 最高容许浓度:是指工作地点中有害物质在长期多次有代表性的采 样测定中,均不应超过的数值。
• 219种工业毒物和生产性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的执行标准,P279. • 多种毒物的联合作用结果: 独立作用 (简单加和) 协同作用 (如乙醇促进苯的毒性) 拮抗作用 (如乙醇拮抗二氯乙烷的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