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中药代谢化学(沈阳药科大学2ppt课件
最新中药代谢化学(沈阳药科大学2ppt课件
三、中药成分的转运机理
中药成分的膜转运途径可分为二种。 一种是穿过细胞膜的经细胞转运通道 (transcellular pathway),一种是 穿过侧细胞间隙的细胞旁路通道 (paracelluar pathway)。经细胞 转运使中药成分的主要转运途径。在 细胞转运中又可根据是否又载体参与, 是否需要消耗能量,是否伴随细胞膜 的变形等分为下列几类。
(二)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一些生命必需物质如:K+,Na+,I-,单糖, 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和有机酸碱等弱电解 制的离子型等,通过生物膜转运时,借助载 体或酶促系统,可以从膜的低浓度一侧转运, 这种过程称为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的特点:
1.逆浓度梯度转运;
2.需要消耗机体能量,能量的来源主要有细胞 代谢产生的ATP提供,故与细胞内代谢有关, 可被代谢抑制剂阻断,温度下降时代谢受抑制 可使转运减少;
(一)被动扩散(passive diffision)
大多数中药成分都以简单的被动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这一过 程属于一级速率过程。根据Fick’s定律:
dc/dt=kAD(CGIT-GB)/H dc/dt:中药成分出现在血中的速度;k:中药成分在膜中和胃肠
道液体间的分配系数;A:膜的表面积:D:中药成分的扩散 系数;CGIT:中药成分在胃肠道中的浓度;CB:在膜的血中 游离中药成分浓度;H:膜的厚度。 吸收速率与膜表面积(A)、药物的分配系数(k)和扩散系数 (D)成正比关系。面积大的部位(如小肠)是吸收最佳部位。 中药成分的扩散系数决定中药成分通过扩散透过膜的能力大 小,对于特定的中药成分是一个常数。动物(如人)的胃肠 道面积大小及厚度可以相对的看作为常数。因而,对于人的 胃肠道系统和特定的中药成分即言,前述的k,A,D,H可合并 为一个混合常数(k),称之为渗透系数。
被动扩散有二条途径:
1.溶解扩散 由于生物膜为类脂双分子层,非解离性 的脂溶性中药成分可以溶于液态脂质膜中,因此更 容易穿过细胞膜。显然对于弱酸或弱碱型中药成分, 转运过程与PH值有关。但是脂溶性太强时,由于 受不流动性水层的影响,转运也可减少。
2.限制扩散(微孔扩散)在生物膜上有许多含水的 蛋白质细孔,种族不同,器官不同,细孔的孔径不 同。如鼠、狗肠粘膜上细孔的半径分别为0.4nm, 1~1.5n,人体空肠粘膜细空大于0.85nm,回肠 则为0.3~0.38nm,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如水、乙 醇、尿素等)可以由此扩散通过,但通过率底。此 种转运过程亦称膜孔过滤。
1972年Singer和Nicolson提出了生物膜液晶镶嵌模 型,其主要特点有:①膜结构的不对称性。镶嵌于 细胞 膜中的蛋白质,其中间部分的多肽由疏水性氨基酸组成, 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多肽部分由亲水性氨基酸和糖组成,内 外两侧的多肽不仅长度不同,而且氨基酸和糖的组成也不 同。构成脂质双层内外的脂质不同,质膜上较活跃的磷脂 如乙醇胺磷脂,肌醇磷脂,丝氨酸磷脂,在膜内侧较多。 ②膜的流动性
在中药成分吸收过程中,驱动药物扩散透过 膜的力是一直存在的,因为中药成分在血液中 的浓度与胃肠道相比是比较低的。胃肠道内的 液体体积与循环系统相比较是很低的,因此当 中药成分进入血液系统后即被迅速稀释。结合 和分泌过程也一直减少着游离中药成分的浓度。 如胃肠道内药物的浓度比血药浓度高很多,则 Ficks方程可写成dc/dt=kCGIT。由改写过 的方程可以看出,中药成分的吸收速率取决于 中药成分在胃肠道内的浓度。即中药成分的浓 度受给药剂量的影响。
3.需要载体参与,对转运物资有结构特异性要 求,结构类似物可产生竞争抑制,有饱和现象 (即当吸收速率达到饱和点时,中药成分浓度 增加不再使吸收速率增加),也有部位专属性 (即某些中药成分只在某一部位吸收)等。
主动转运有二种方式:
1.原发性主动转运 转运过程与细胞的能量代谢(ATP 的分解)直接关联。载体本身为非对称性,酶反应与 离子转运相结合,单向转运离子。常见的例子有小肠 上皮细胞侧底膜上的Na+/K+泵,胃酸分泌的H+/K+ 泵,以及转运Ca2+的Ca2+泵等。
膜 人红细胞 牛红细胞 猪红细胞 大鼠红细胞 大鼠肝细胞
PC 26 0 25.4 47.5 14.7
PE 30 30 41.3 21.5 18.3
PS 8.2 11.4 2.9 10.8 9.0
PI 8.2 11.4 <1 3.5 7.3
SM 27.4 58.6 25.4 12.8 17.7
被动扩散的特征是:
1.顺浓度梯度转运,即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
2.顺电位梯度转运,即从高电位向低电位转运
4.不受共存的类似物的影响,即无饱和现象和竞争 现象;
5.一般也无部位特异性;
6.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故不消耗能量,不受 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也不会因温度影响代谢水 平而发生改变。
二 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1952年Daniell和Davison提出了脂双层 学说,细胞膜是由磷脂分子组成的双分子层, 极性头部通过静电引力和氢键对水有亲和力因 而排列在外,与外界水溶性环境相邻;疏水层 互相聚集,尽量避免与水接触。形成了对称的 膜结构,同时在细胞膜的中间也形成了膜的疏 水区。蛋白质分布与磷脂层的两侧,膜上分布 有许多带电荷的小孔,水分子能自由通过,在 膜结构中还存在许多特殊的载体与酶促系统, 能与某些物质专一的结合,进行物质转运。
中药代谢化学(沈阳药科大学) 2
第一节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中药成分通过生物膜(biomembrance) 的现象称为膜转运(membranc transport)。 中药成分自给药部位吸收入血,自血循环分布 到组织,最后通过各种途径排除出体外的整个 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单层及复层的生物膜,如小肠 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壁、肾小管上皮细胞、血 脑屏障压细胞膜等。为了进行中药成分的吸收、 分布、排泄、代谢的研究,必须了解生物膜 (或细胞膜)的组成、构造、功能以及中药成 分的转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