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起源摘要:“海绵城市”是应对当前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思路。
古代人类在长期水资源管理及与各种水灾害斗争过程中,积累了朴素的具有生态价值的经验,表现为城乡聚落选址、城市水资源管理、城市形态等方面的适应性景观,集中体现了海绵城市的思想,对城市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介绍了近几十年国内外学术界对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经验的探索,其中对中东地区、古希腊、古罗马、古玛雅文明等研究的成果最为丰富,引水、蓄水设施是大多数研究的关注重点。
水适应性景观的内容和形式受降水、地形特点等因素影响。
当前,传统城市水景观的研究已从传统的防洪、抗旱等单要素研究转向综合研究,探讨水景观的复杂结构和复合功能。
随着现代水利技术的发展,古代城市水景观遗产正日渐破坏消失,面对危机四伏的水生态和水环境,如何借鉴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经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完善和发展,是当代景观设计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适应性景观;干旱区;湿润区;古代城市Thoughtofancient"spongecity":experiencesofapplyingwater-adaptivel andscape//ChenYiyong,YuKongjianAbstract:"Spongecity"isregardedasanew approachtodealwithserious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problemsunderthepr ocessoffasturbanizationatpresent.Inancienttimes,wehaveaccumulatedvalu ableexperiencesofbuildingadaptivelandscapesintheprocessofwaterresourc esmanagementoveralongperiodoftimeandfightingagainstvariouswaterdisast ers,suchasselectionofsiteofsettlement,waterresourcesmanagementincitie sandformationofcities.Thisapproachhasreflectedthethoughtof"spongecity "thathasgreatsignificancetothedesignofcitylandscape.Researchandstudie sonadaptivelandscapeinancientcitiesbyacademicfieldbothhomeandabroadin recentdecadesareintroduced,amongwhichthestudyresultsfromtheMiddleEast, AncientGreece,AncientRomeandancientmayancivilizationareplentyandmosto fthestudiesfocusonwaterdiversionandstorageworks.Thecontentsandtypeofa daptivelandscapeareaffectedbyprecipitationandlandscapecharacters.Thek eyareasofcurrentstudieshavetransformedfromsinglefactorssuchasfloodcon trolordroughtreliefintocomprehensiveresearchincludingexaminingcomplexstructureandcomplicatedfunctionsofwaterlandscape.Alongwithdevelopment ofmoderntechnology,howtoimprovetheoriesof"spongecity"constructionandp racticehasbecomeakeysubjectformodernlandscapedesign,facingtheincreasi nglydegradationofwaterenvironmentandecosystemandthefactofheritagesofw aterlandscapeinancientcitieshavebeendamagedanddisappearedwitheachpass ingday.Keywords:spongecity;wateradaptivelandscape;dryarea;wetarea;anc ientcity中图分类号:TV2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23(2015)17-0019-04一、古代海绵城市思想———因而,“海绵城市”这一概念一经提出部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水适应性景观即得到国内城市和景观研究学者的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广泛认可。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行)》,用于指导各地海绵城市建设。
近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海绵城市思想是把城市比作像快,城市水问题正日益突出,雨洪、内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要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涝、干旱等多种多样的水灾害频繁发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遵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化的海绵城市。
随后住房和城乡建设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收稿日期:2015-07-27作者简介:陈义勇,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文化地理和文化景观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78004)。
19水水生态文明论坛CHINAWATERRESOURCES2015.17工措施结合。
海绵城市的目标是要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本质上是转变排水防涝思路,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
在长期的水资源管理及与水旱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古代文明不断适应和改造城市与区域的水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水灾害的影响,积累了大量具有朴素生态价值的经验,增强了人类适应水环境的能力,形成城乡的水适应性景观(俞孔坚等,常被污染,另一方面是水不能往高处流。
城市选址往往放弃河流而寻找一处更高的水源,开渠引水入城,如西安、北京皆是如此。
干旱区城镇和聚落通常分布在泉水出露的山前平原区、河流两岸、沙漠中的绿洲等水源丰富的地方。
有水就有了农业,也就有了聚落。
埃及绝大部分城镇都分布在尼罗河两岸,得益于尼罗河丰富的水资源。
沿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的绿洲,两千年前开始就分布着一系列聚落。
也有许多因为水源问题导致社会和文明衰败的例子,如干旱导致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谷分布,这种特点是沿临近河流高地的松散的平原导向型分布系统,是受水源地、耕地、林地、防洪安全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三、适应性传统水利设施1.干旱区(1)雨水收集为应对干旱缺水环境,古代人类采取多种多样的雨水收集和储存措施。
两千多年前古代约旦城市就开始通过水库、大坝、沟渠、地下水库等设施,收集和储存雨水,建设完善的供水系统。
Petra城核心为水池系统,包括雄伟的水池综合体、从附近山体引水的精致管网系统、市中心形似花园的水塔台地,体现了干旱环境下水系在城市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Petra城内还有大量蓄水池,通过水资源管理技术,维持不同季节稳定的供水系统,发达的供水系统成为Petra城长期繁荣的基础。
约旦南部的Humayma城供水系统也具有类似特点。
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传统的城镇规划与雨水收集供应结合,充分利用雨洪资源。
其传统水工程通过径流收集-储存系统,收集集水区内的径流,可保证城镇几千名居民的用水。
该系统一般由输水渠、地下蓄水池、地下水库和一系列地上水库组成。
(2)城市供水供水系统是古代城市内最重要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干旱区城市。
土耳其西北部Zonguldak城的供水系统显示,古罗马工程师在选择水源、水资源管理方面表现出高超的技艺,综合考虑水量、水质、水温、地形等要素,弃近从远,选择了离城更远的喀斯特泉水作为水源。
建于公元4世纪、废弃于12世纪的君士坦丁堡供水系统,从250km外的伊斯佟尼亚山区引水直至市中心,是古代地中海地区最长的城市供水系统。
供水安全也影响着古代城市发展。
古希腊Syracuse城和Acragas城Akkadian帝国、墨西哥的Xochicalco文明、墨西哥的Puuc文明、部分玛雅文明等的衰落;古纳巴秦文明的中心城市Petra城的衰落,可能源于地震破坏了发达的供水系统;大型水资源管理系统的衰落和最终废弃,导致了吴哥文明的衰落;古印度河的改道,是导致古印度河文明衰落的重要因素。
2014)。
这些生态经验和水适应性景观作为独特的文化遗产,对完善海绵城市理论、发展海绵城市技术、促进海绵城市实践仍有借鉴意义。
无可否认,水资源管理在早期城市聚落发展中至关重要。
许多传统城市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适应水的城市形态格局。
以埃及开罗为例,其传统城市形态是数百年城市环境和土地管理系统不断适应季节性洪水泛滥的产物,开罗的水网格局不是在一次综合的城市总体规划框架下孕育而成,而是在洪泛背景下城市长期扩张演变的产物。
围绕人类对水环境的利用和改造,本文综述传统的水适应性景观思想、工程和技术,从聚落选址、水利设施、城市形态三方面,按照干旱区、湿润区两种不同气候类型,探讨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的经验。
2.湿润区湿润区许多城市的选址都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综合考察世界主要城市与河流、海运、湖泊等水体关系,发现城市的选址受水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优良的港口条件、便捷的航运交通、用水及防洪安全、防御条件等。
如伦敦的选址源于凯尔特人修建的一座跨越泰晤士河的桥梁,连接两岸成为水陆交通要道,随后桥边兴建了一个城镇,伦敦由此而诞生。
法兰克福,其意为法兰克人的涉水过河处,城市的起源和发展源于古渡口。
这类城市还有德国的汉堡、美国的芝加哥等。
古罗马人将城镇建在河流、溪流沿岸或易获取泉水水源的地方。
孟加拉洪泛平原区聚落选址充分反映适应洪水的思想,洪水过程中优先保护住房和庭院,其次为稻田和鱼塘,住房和庭院选址于最不易受洪水袭击的区域。
堪萨斯州Mario n地区聚落呈线性分布和沿自然防洪堤、沿河流峡二、适应性传统聚落选址经验1.干旱区古代城市选址一般遵循“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