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技能培训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质量优先的前提下兼顾培训规模。
充分调动企业和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参与就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加强分类、分级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全面完成就业技能培训目标任务,促进城乡劳动者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二、目标任务
组织实施就业技能培训3700人,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人数达到培训人数的60%以上。
三、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为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企业新录用技能岗位人员。
四、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用人单位岗位规范要求确定,突出技能训练,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培训工种和培训课时按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公布的《就业技能培训工种目录和补贴标准》确定。
五、工作机制
就业技能培训坚持市场化、社会化方向,实行政府提供培训服务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相结合,市场配置培训资源与政府有效调控相结合,公共培训服务与社会培训服务相结合,免费培训与直补个人相结合的机制,建立健全统一城乡、统一标准、直补个人、直补企业的培训机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作用、社会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培训格局,以满足城乡劳动者多样化培训需求和企业岗位用工需求。
六、补贴办法
(一)企业新录用技能岗位人员培训,实行资金直补企业的办法企业新录用技能岗位劳动者,与其签订6个月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在合同签订6个月内,由企业培训机构对其进行技能培训的,可按培训合格情况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一次性培训补贴。
企业实施新录用技能岗位人员培训前,须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交企业法人证书复印件、上年度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取和使用情况有效证明、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师资配备表、培训计划和教学大纲、技能培训计划审核表、参加培训人员花名册及二代身份证复印件、劳动合同书复印件(劳动合同鉴证表),并签订《培训诚信承诺书》。
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财政局复核后组织实施。
培训项目根据岗位要求确定。
培训时间不少于规定学时的,补贴标准继续按寿发〔xx〕13号文件执行(其中高校毕业生培训补贴不低于500元)。
培训结束后,企业报送参加培训人员工资发放表、签到簿、培训日志、培训
补贴申请表。
经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财政局复核后,由财政局将补贴资金拨入企业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
(二)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实行资金直补个人办法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自主选择定点培训机构,个人先行付费,培训合格后由定点培训机构在3个月内统一按期持劳动者身份证和《就业失业登记证》复印件、职业资格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培训合格证书)、签到簿、培训日志、《培训与鉴定补贴申请表(个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开具的收费票据和财政补贴“一卡通”复印件等资料到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与职业能力建设股集中申领补贴。
取得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能力证书的,在按所学工种(项目)补贴标准给予培训补贴的同时,给予鉴定补贴。
采取“一卡通”发放的,在5个工作日内将补贴资金划入申领人银行卡内。
鉴定补贴发放由财政局按人社局审定人数直接拨付给鉴定机构,鉴定机构不得收取费用(具体按xx办〔xx〕22号文执行)。
(三)公共职业训练基地要大力开展就业援助对象免费技能培训工作
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应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签订培训项目合同,明确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
培训项目、培训等级、培训期限等应向社会公布。
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开展培训前,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交培训计划,经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县财政局复核后组织实施;培训结束后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交结业申
请。
按工种补贴标准给予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培训补贴。
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应结合本地区实际向参加培训的就业援助对象发放生活费补助,具体补助标准按市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制定。
七、保障措施
(一)实行目标管理。
将就业技能培训实施情况作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目标责任评价体系重要内容之一,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并下达各乡镇,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主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建立就业技能培训实施情况定期通报制度,及时掌握和通报工作进展情况。
进一步完善就业技能培训目标责任制评价办法,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二)严格监督检查。
使用职业技能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对参训学员实行实名制登记,对开展培训的企业、对定点培训机构和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实行动态管理。
各乡镇要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建立专兼职结合的监管队伍,明确监管任务,落实监管责任,实施有效监管。
县直有关职能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培训实不实、效果好不好等问题。
严肃查处弄虚作假、骗取、套取资金等违规行为。
(三)强化指导与服务。
公共服务机构定期调查并公布劳动者市场供求状况,定期公布不同工种、不同等级的人力资源供求和工资价位情况,指导培训机构按需开设培训工种或项目;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岗位对接活动,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
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为参训人员提供便捷、高效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