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荨麻疹是较为普通的皮肤血管反应性疾病

荨麻疹是较为普通的皮肤血管反应性疾病

荨麻疹是较为普通的皮肤血管反应性疾病,又称“瘾疹”,其突然发生,迅速消退。

有的迁延数月、数年,经久不愈。

我在民间验方基础上,根据个人经验总结出一特效方剂----过敏煎,适合于顽固性荨麻疹,及各种皮肤瘙痒。

组方如下:夜交藤60克浮萍30克地肤子30克乌梢蛇15克水煎服,痒甚加生蒺藜15克,徐长卿30克;遇冷重者加桂枝15克,麻黄10克;血虚加当归30克,白芍15克;便干加大黄10克后下;湿重加薏苡仁30克,土茯苓30克;经久不愈加黄芪30克。

按:由于人们居住环境的污染,患顽固性荨麻疹的人越来越多,中医认为是由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造成。

由于人体正气相对虚弱,且患者体质各异,或内有食滞、邪热,复感风寒、风热之邪;或平素体弱,阴血不足,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气血被耗;或患有慢性疾病致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邪正交争而发病。

在临床常规辨证治疗不佳的情况下,建议服用本方,将会取得奇效。

半积堂记于2013.5.12.自拟“止鼾汤”治打鼾太神奇,七天能愈作者:苏清华长春中医药大学打鼾,也叫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指睡眠之中的人喉里发出鼾声,其实质是人在睡眠中呼吸声音的一种异常表现。

中医认为本病的成因主要在于素体痰湿,加之饮食不当,多食少动,或久病失治、误治,以致脾肾功能失调,痰浊内郁,气机不利,阻塞脉络,痰浊与瘀血交结,进而导致水湿不化,复感外邪,内外之邪相互为病。

为此,自2010年3月以来,我们依据上述病因病机自拟“止鼾汤”治疗打呼噜的病人36例疗效显著,有效率100%。

处方组成炒杜仲15克,炒白术15克,茯苓20克,石菖蒲15克,焦神曲30克,竹茹10克,葶苈子10克(包煎),泽泻10克,黄芩10克,苍耳子6克,辛夷花10克(包煎),丹参20克,合欢皮15克。

功效益肾健脾、化湿和胃、涤痰降脂、宣通鼻窍、安神止鼾。

适应症适用于久治不愈,难治性打鼾病人;也可用于慢性肥厚性鼻病、后鼻道阻塞性病变。

方解该方运用炒杜仲、炒白术、茯苓益肾健脾为君药;用石菖蒲、焦神曲、竹茹、葶苈子、泽泻化湿和胃,涤痰降脂为臣药;用黄芩、苍耳子、辛夷花宣通鼻窍为佐药;以丹参、合欢皮安神为佐助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方具有镇静安神、抗炎消肿、涤痰降脂、通气消鼾的作用。

用法日1剂,水煎服。

取汁300毫升,每次100毫升,1日3次,饭后半小时服用。

7剂为一疗程,大部分病例一疗程即可,极少部分人需要2~3个疗程。

注意事项睡眠占生命的1/3的时间,几乎和食物一样至关重要。

打鼾影响自己,同时也影响别人,应该高度重视,及早治疗。

1.对于轻度打鼾病人,只要把仰卧姿势变成侧卧躺,再适当调节枕头高度,就可减轻症状。

2.对于中、重度者则应减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解除阻塞,进行颈部按摩等。

3.此方不适用于外感风寒、风热之邪引起的打鼾。

去年有一教师腰疼的不敢站立,X光片示L4,5椎间盘突出,我单用五川灵仙汤九天后,X光片示正常片,后来我用此方,治疗颈肩腰腿疼也取得满意效果.具体操作是:药物组成:川芎20克,川乌20克,川牛膝30克,川断30克,川椒20克,威灵仙30克,木瓜20克,透骨草30克,鸡血藤30克,玄胡2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0毫升。

临床上我把除芒硝,食醋外的药装到布袋中,把布袋放到微波盒中,把芒硝放入适量温水中搅拌,尽量溶解,溶液倒如入微波盒中,再倒入微波盒适量温水,瞒过药袋,然后放到微波炉中,高火五分钟,取出微波盒把食醋倒入其中,再高火五分钟,取出,待袋子不是很烫后放到患处,然后在袋上盖上一塑料这样保温.一次半小时,一天两次.效果确实很好,大家试试吧!临床上我不单用于腰突,其中颈椎病,肩周炎,肋间神经疼,关节炎,等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方中川乌、川椒、威灵仙、透骨草、鸡血藤祛风散寒,通经活络;元胡、川芎、乳香、没药活血散瘀,行气舒筋;木瓜、川断、川牛膝补肝肾,强筋骨;芒硝软坚散结,消肿止痛;食醋含醋离子,有较强的渗透作用,可助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力。

诸药水煎熏洗,药物作用于局部,渗透肌肤,直达病所,促进气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运行,软化骨刺,促进炎症吸收,从而使症状缓解或消除。

高血压四种情况的治疗方法高血压四种情况的治疗方法高血压不是病,因为内脏供血不足而加大心泵输出力度,西药降压虽降下血压,但对于内脏器官供造成内脏器官衰竭,造成并发症。

对于肾、脑、脾、脉问题按照侧重造成的高血压,有如下几个名一、脑肾型黄精四草汤药物组成:黄精20克,夏枯草15克,益母草15克,车前草15克,豨莶草15克。

适用证:高血压病。

证见眩晕头痛,手麻、肿胀,兼有高血压。

点评:补脾、平肝、通络、利尿。

二、心脑血管型益心健脑汤组成:黄芪30—60克、葛根15—30克、桑寄生15—30克、丹参20—40克、生山楂9—15煎服法:将药用适量水浸泡30分钟左右,煎两次,取汁约300—400毫升。

每日一剂,分2—3功能:补气活血,益心健脑。

主治:气虚血瘀之冠心病、高血压病、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硬化以及心律失常、高学脂等加减运用:主要根据病证的变化和兼证的多少而进行相应的加减。

如出现畏寒肢冷;加桂枝6克、红少苔,大便干结等阴虚证,加麦冬12克、生首乌15克;体倦、神疲、气短等气虚证明显者,加党参30克、五味者,加香附12克、元胡9克;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15克、夜交藤30克。

本方在用量上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

三、经络不通型,该病型多数无症状,起病隐匿,查体或脑血管意外才发现。

调络饮调络饮【组成】桑寄生15g 生地15g 丹皮15g 白芍15g 黄芩15g 菊花15g 夏枯草30g 杜仲桂枝15g 生石决明30g 甘草15g【功效】调和脉络,降压清眩。

【主治】缓进型血压高病,属肝阳上亢者。

症见头晕目眩,甚则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恼怒而加剧,麻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牛膝补肝益肾,引血下行;生石决明镇逆潜阳;寄生、杜仲补肝益肾;生地以平血逆;丹脉;黄芩养阴清热;菊花治头目眩晕;夏枯草补肝血,除虚烦;桑枝、桂枝调营通脉,以防偏风;有补肝肾,平肝阳,降血逆,调血脉之效,使阴平阳秘,血脉调和,而适用于缓进型血压高病。

【加减】手足麻木加黄芪30g,桂枝15g。

【点评】缓进型血压高亦称良性血压高,起病隐匿,病程进展缓慢,近半数病人可无症状,血压增病就医时才得发现,少数病人则在突然发生脑血管意外时发现,由此可见本病与肝阳上亢,血气上相关。

王老用“调络饮”调和脉络,使血脉协调平衡,故对缓进型血压高病确有一定疗效。

四、综合型八味降压汤组成:何首乌15克,白芍12克,当归9克,川芎5克,炒杜仲18克,黄芪30克,黄柏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益气养血,滋阴降火。

主治:凡表现为阴血亏虚,有头痛眩晕、神疲乏力、耳鸣心悸等症的原发性高血压病、肾性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均可用本方治疗。

加减运用:伴失眠烦躁者,加炒酸枣仁30克、夜交藤30克、栀子9克;便稀苔腻、手足肿胀者泽泻30克;大便干燥,加生地黄30克、仙灵脾18克;上热下寒、舌红口干、面热足冷,加黄刘智仁天花粉15g 麦门冬15g 生地黄15g五味子15g 生黄芪15g 田三七15g丹参15g 石斛10g 杜仲15g葛根15g 甘草5g 糯米15g每日一剂,早、中、晚饭前各服一杯,一个月后停注胰岛素,连服3~6个月全愈。

此药如出差、旅游可制成粉剂或蜜丸每日服5g。

组成地龙60克,全蝎60克,炮山甲60克,黄芪90克,水蛭60克,土鳖虫30克,蜈蚣30克,蝉蜕30克,白花蛇30克,川红花30克,丹参90克,赤芍60克,三七粉60克,葛根90克,益母草60克,沙参60克,黄精60克,川芎30克,钩藤90克,天麻60克,茯苓30克,白芍90克,桂枝15克,石菖蒲15克,郁金30克,全当归60克,龙骨60克,牡蛎60克,炙甘草15克。

功能补益肝肾,养血熄风,化瘀祛痰,解痉除挛。

主治中风后遗症,证属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筋脉失养,痰瘀内阻,风阳时扰者,症见中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等)病急性发作半月或一月后,病情稳定,但却遗留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或肢体疲软无力,或僵硬痉挛,或麻木不仁,或抬举受限,或头时眩晕,甚或二便失禁,神识时清时昧等。

用法精选上药,各自烘干,研极细末,全部和匀,装瓶备用。

每日3次,每次10克,熬水或加入米粉煮糊内服经验方,当时一患者就是慢性咽喉炎常年不愈,吃西药打针后当时见效,2 . 3天后又是如此,我于是说用中药一试。

两三月后,这人因其它病再来,说这付中药神效,对我百倍感谢。

后来我保存了此方,用于别人,屡用屡效,(应该说效果大于百分之九十五为科学点)组成:玄参20麦冬20甘草10菊花20生地20花粉25粉葛30五味子15黄芪35射干25桑叶20知母20当归20陈皮20熬开5分钟服两天。

三付。

此方滋阴生精之力强.药量也不轻.想来对咽干咽痛应当说有效.我平时喜欢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治咽有物梗的慢咽效也不痛..不知楼主可否说明下此方的原理. 对阴虚火旺者应该有效,但是对下焦阴寒过甚,逼虚阳外越之咽炎应该无效。

半夏厚朴汤我觉得效果平平.该方我用过的95%有效,只不过缓解的程度不同而已.应该说来自于玄麦甘桔汤加减。

请各位不必拘泥。

好多用一付就有效了(两天) 你这是执成方以应万病,病照方生,方能有效,你的方子以滋阴清热为主,兼以益气,对于阴虚火旺者有效,对于痰气凝结者当然无效,这是半夏厚朴汤的主治方源〗《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22》:“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组成〗半夏一升(12g)厚朴三两(9g)茯苓四两(12g)生姜五两(9g)苏叶二两(6g)〖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方歌〗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运用〗1.本方主治梅核气。

以咽如物阻,吞吐不得,苔白腻,脉弦滑为证治要点。

2.若气郁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等以增强其行气解郁之功;胁肋疼痛者,可酌加川楝子、元胡索以疏肝理气止痛;咽痛者,可酌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

3.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均可用之。

〖注意事项〗津伤较重或阴虚者不宜使用。

如见有咽干颧红,舌红少苔,阴伤津少者,虽有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本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