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的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性
Phybi
Linguistic group
Humanity group
Carridon University
众所周知,自然语言是模糊的——不管是词义,还是句意,以及任何形式的文本.语言的模糊性,即使在追求严格准确的自然科学领域,也不能幸免.至于人文学科,比如哲学,社会学等,更是语言模糊的重灾区——尽管这些学科,特别是哲学声称自己追求严格性,然而反而成为重灾区之重,因为其研究对象就是极度模糊的(比如其概念,思想,阴阳,道德这些词),而且其概念来自自然语言,甚至其意义紧密关联于自然语言.抽象思维,借助的是来自自然语言的概念,是在这些自然语义的引导下(通常不被思考者察觉)进行的.各人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思想.
其次,哲学概念的内容太大太泛,这样的概念作为哲学的基础,是不可能产生较强的严格性的——然而哲学有时候确实有效,其原因很简单,它就是来自自然语言和自然经验,反哺于自然和生活,自然是有效的.而数学语言,基本上不是自然语言,而是人工语言,大部分都是well-defined的关联着的符号,所以数学语言在任何语言中,严格性都是最强的.显然,物理基于哲学和数学之间,所以
也有很大模糊性——而这也是其有趣的原因以及发展的动力.
本文中,我们认为语言的模糊性有两种,一种是表观的(epistemic),一种是本体的(ontic),之后我们讨论了模糊语言的理解以及中国古汉语的模糊性.
1.Epistemic fuzzines of language
语言表达思想,思想反映认识,认识通常不充分.表达这种不充分,就是语言epistemic的模糊性.准确地表达这种不充分,就是准确地表达思想,而语言的重要使命,就是准确表达我们的思想.这种表观上的模糊即精确,此处的精确,不是认识的精确,而是表达的精确.这就是为什么论文总是句子很长,有修养的人说话总是显得谨慎,很少下断言的缘故.因为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认识的局限性,自己观点不完备性,一方面对自己观点的适用范围加以限制,一方面多用概率性的,试探性的词汇.比如“很大概率上”,“几乎为”,“通常,一般意义上”等.那些喜欢下断言的人,一般是在思考和认识上都肤浅无知的人,而那些绝对的断言,几乎毫无例外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的.
然而什么事情都有个度.说话写作,如果过度强调完备,就会显得迂腐而浪费纸.我们需要在简洁和完备中找到平衡.事实上,学者的谨慎,就是俗话说的“话不能说太满”,这种作风不是做出来的,而是长期学习和思考自发产生的——他们知道没有绝对的事情,只能一般地.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活的拓展,不管那些新造的词汇和新的语法,现有的那些词义和语法,其意义都会扩容和演化.这就涉及模糊语言的理解问题了.这个问题很简单,一个词“语境”.人们的语言能力,不仅是逻辑的,更是很好的结合语境的理解能力.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获得了这种能力,甚至成为一种语言本能.如果没有这种能力,我们很难说我们学会了一门语言.这种语言能力的发展,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情商”之一,我们称之为“语言情商”.这种能力特别在中国,不管是在社交中还是阅读中文文学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
中国人一般总是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有了语境,看似模糊的语言变得可以被精确地得到理解.这甚至只是一种“意会”,而这个问题我们将在本文4中专门讨论.语言话语和文本从来都不是孤立的,都有语境和上下文.只有在后两者中,语言才能得到相对准确的理解.下面看个笑话:
“端午节了,单位发了一箱牛奶和一袋泰国香米!女同事力气小,搬不动叫我帮她送回去。

到楼下,她对我说:“你在楼下等等我,我上去看看,要是我老公在,我就叫他下来搬;若是他不在,那就得麻烦你帮我搬上去。

”我点了点头。

过了一会儿,MM站在她家的阳台上朝下叫:“你上来吧!”因为她在五楼,我一下没听到,没有反应。

于是那MM大声地叫:“喂!我老公不在家,你快点上来吧!”此话一出,惊动了左邻右舍,大家都跑到阳台上来看。

搞得我在众目睽睽下上也不是,走也不是。


2.Ontic fuzzines of language
世界很大程度上就是模糊的,而对世界的理解,更是在模糊的基础上再加模糊.这得从语言的诞生说起.人类用语言描述,思考和理解世界,可以用一个词概括:“概念化(conceptualizaiton)”.语言和概念一诞生,就自带抽象属性——马,所有具有马特征的动物之集合,一个部落的人也许没见过另一种品种的马,但通过概念化,他很容易知道那也是马;现代儿童或者永远也没见过真马,但是卡通和图片会告诉他什么是马,有一天他看见了真实的马,他很快就能识别.这就是概念化的力量——普适,浓缩,明晰.
概念化的过程中,比如对物体的描述,大和小,高和低等,美与丑...多大为大?多高为高?什么是美?...这些概念都是相对的,因而是模糊的.几乎所有的自然语言的概念,都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然而人类的所有知识,特别是生活知识,都是构建在这些模糊的概念上的.然而,一切都是有效甚至高效的.人们的生活
不是逻辑和学术,我们并不追求绝对的准确性.比如:“我爱你”,这个句子是极为模糊的,怎么爱你,为什么爱你,什么是爱?这些分析性的问题都是很困难的.爱情当然是可分析的,这也给了大量爱情专家饭碗.然而很大程度上,分析完,很多爱情都会死亡.可能这依然是恋爱中的高频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语言的模糊性通常拯救了爱情,甚至拯救了我们的生活.
3.关于所谓的语义模糊
这是个伪命题,除非你特意将其模糊,比如很多诗歌的表现形式,我们认为这样的诗歌很蠢——我们认为真正的好诗,是用清晰的语言表达模糊的情感世界.而不是相反.即使在政治语言领域,模糊的表达,并不是表达模糊的信息,而是相反——用模糊的表达,表明自己清楚的考虑和意图.比如“双方进行了建设性的会谈,取得一些积极的成果.”这里,“建设性”可能包括了争执,而“一些积极的成果”,暗示存在一些分歧.显然,政治语言是很微妙的,表达了微妙的想法和考虑,而这些想法和考虑,不适合用直白的话语表达.政治语言形式的模糊性,即给各方留下回旋的余地,并且保护双方的感情和尊严.
4.得意忘言
见文献[1].
5.语言的经济性
语言的目的,无非是两个,其一,很好的描述世界;其二,很好地表达自己.前者是自然科学的要点,后者是人文学科和日常生活的要点.上面两个目的,经济性都是必要的.
现在让我们考察词语及任何文本意义上的模糊性.语言意义上的模糊性,来自其经济性.经济性是语言长期演化所必须的特质,我们必须用尽可能少的词汇,尽
可能短的句子,尽可能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思想.这是有效交流和有效思考的必然和必要形式.任何时候,长篇大论,婆婆妈妈都是令人讨厌的——人们只喜欢,也只能接受简单的东西.语言——不管是概念的意义还是语法,都是该语言最经济化的.
然而这种经济性是相对的,某些经济性会损失另一部分经济性——比如形式的经济和意义的经济就是互补的(complimentary),也就是说,形式简单,则语义复杂模糊,形式复杂,则语义则可能是简单而明确.但是这个法则似乎在古汉语中失效,以我的体验,古汉语确实做到了形式和意义的同等经济,这是一个很有趣而深刻的问题——当然英语和现代汉语的经济性比较,也是很有趣和深刻的.
显然,概念化本身就是一个经济化的操作.所谓概念化,就是将大量具象的信息浓缩在有限的相对很少的概念系统中.然而这种做法损失了一部分意义的经济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模糊性.比如,“我爱你”,这个简单的抽象语句,表达的是一种直接而清楚的情感,但是,中间那个字很麻烦.什么是爱?这也许需要一整本爱情心理学的书,半生的爱情经历,甚至需要一生的求索才能获得其意义的分毫.因为爱这个概念含义太广太泛,太深刻的了.一个有修养的人是不会随便用这种词的.
我所知的汉语和英语,经济性各有特点和优势,不论是词义上还是语法上.比如:“closed door”(被关上的门),这里英语语法的经济性略强于汉语.而“爱我所爱”(love what I love),则汉语的经济性略有优势.
6.古汉语模糊吗?
否,尽管非常精简,古汉语极其准确.这是很奇妙的事情——准确不一定靠纸.然而为什么我们需要白话和现代汉语?因为白话更好懂,更容易习得.而古文的经济性是需要长期学习的.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古汉语的句子: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孟子·万章下)
上面的例子,不仅意义明确,甚至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很有感染力.我们将古汉语精简而准确的问题,当做一个open question,留给未来的phybi和其他人.
参考文献
1.古汉语心理学探微-I by phybi
2020.08.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