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病人的护理
• 遇下列情况应作紧急降温处理: ①体温超过40℃。 ②高热并惊厥或谵妄。
③高热伴休克或心功能不全;
④高温中暑。
发热体征
(1)全身情况
• 遇到发热病人,首先应测血压、呼吸和脉搏等重 要生命体征,并尽快作出初步诊断,如发热伴呼 吸急促,口唇紫绀者多提示肺炎等呼吸道感染; 若发热伴血压降低、脉速、烦躁,要警惕感染性 休克或败血症。
反应热:即输血、输液反应所致的发热。反应热多为有致
热原进入机体所致,但有时也与药物热夹杂在一起,这种热多 在输液后数分钟发生,或在病人由手术室回到病房的过程中即 发热寒战。可能与麻醉时的麻醉本身作用及辅助用药等使致热 原的反应被抑制有关,一旦这种“麻药劲”过后,其反应热的“本 来面目”就表现出来。
•Company Logo
吸收热:外科术后病人一般都有体温升高,一般不超过
38.5℃,小手术一般在24小时以内消失,中等手术在48小时以 内消失,大型手术一般在72小时内消失。这主要是血液坏死组 织被吸收所致的体温升高,称为外科吸收热。一般待受损组织 吸收完毕后,症状即会消失,。
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术后发热是无菌外科手术
③体温下降期:其特点是散热增加而产热降至正常调
节水平,体温趋于正常。病人表现为大量出汗和体温降低 ,此时要及时抹汗,勤换并添加衣服,注意保暖。
八 治疗原则
处理发热的关键是针对病因治疗,低热和 中等热一般可不作特殊处理,即使高热病 人亦不要轻易应用退热剂和抗菌药物以免 改变其原有热型或掩盖其他临床表现,给 诊治带来困难。若高热疑感染所致,应在 必要实验室检查和各种培养标本来集后, 才给予相应抗菌药物。
•
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与酒精擦浴相同。
为什么不能用高浓度酒精或冷水擦浴呢?
• 发热时,皮肤的血管扩张,体温与冷水的 温差较大,高浓度酒精或冷水擦浴会引起 患者血管强烈收缩,导致患者畏寒、浑身 发抖等不适症状,甚至加重患者的缺氧, 出现低氧血症。
• 32~34 ℃的温水使皮肤血管扩张,有利于 散热。
•
护理:一般是将地塞米松5~10mg加入液体中静滴,1O分
钟左右即可缓解。不适合用激素者用非那根肌肉注射,有时酒 精擦浴。反应热一般发生的迅速,退却的也快。一般要把正在 输液的液体及血液停掉,等缓解后再改用其他代用品输入。
药物热:起因是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特别是滥用抗生素。
(3)其他措施:卧床休息。补充水分营养,对于病情较重或 有脱水者应适当补液,对于过高热者通过输注冰化葡萄糖生理 盐水不仅可补充水分和热量,且能迅速降温。此外,高热惊厥 或谵妄者也可酌情应用镇静剂如安定、苯巴比妥口服或注射。
术后发热的类型
•1
•吸收热
•2
•感染热
•3
•反应热
•4
•药物热
•5
•脱水热
•
b,心前区,防止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c,足底,防止引起一过性冠状动脉 收缩。 • 4.冰袋压力不宜太大,以免阻碍血液循环。 • 5.如冰袋使用后30分钟需测体温,当体温降至39℃以下时,可取下冰袋。 • 6.用冷时间最长不超过30min,如需再用需间隔60min。
物理降温
• 降温灌肠:可用28~32 ℃温水,如果是中暑高热 用4°C等渗盐水,成人500~1000ml,小儿 200~500ml,尽量保留15-30分钟。
发热的护理
•降温的护理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物理降温
• 冷毛巾使用:一般可采用冷毛巾湿敷额部,每5-10分钟更换一次。
• 冰袋使用:装冰块于冰袋内约1/2~2 / 3满,可放在病人前额、头顶部及 颈部两侧、腋下、腹股沟等血管丰富的部位。
• 注意:
• 1局部勿冻伤,避免冰袋与患者皮肤直接接触。
• 2.及时补充袋内冰块。注意随时观察冰袋有无漏水。 • 3.保持冰袋放置部位正确,禁放部位:a,枕后、耳廓、阴囊处,防止冻伤;
(2)面容
一般急性感染多呈急热面容;感染性休克常 表现为面色苍白。此外,急性白血病、再 生障碍性贫血和恶性组织细胞病常因贫血 亦可呈面色苍白;—活动性红斑狼疮可有 面部蝶形红斑;口角疱疹常见于肺炎,疟 疾;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可呈醉汉样 面容。
(3)皮肤
• 注意有无皮疹或出血点,出血性皮疹常提示重症 感染或血液病,前者包括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 炎、流行性出血热、重症肝炎等;后者包括白血 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 发热时人体营养物质的消耗增加,加上食物的消化吸收困 难,长期下去可引起人体消瘦,蛋白质及维生素缺乏,以 及一系列的继发性病变。因此遇到高热病人应及时采用退 热措施,并立即请医生诊断、治疗。
• 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40.6~41.4℃,直肠温度持续升高 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高热持续在42℃以上 2~4小时常导致休克以严重并发症。体温高达43℃则很少 存活。
护理:休息、多饮水、解热镇痛及抗感染等支持与对症治疗
。要多做一些心理疏导,让患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一般先 用一些效果可靠的抗生素7~10天左右,争取用非手术方法吸 收,少数不能吸收者,可采取切开引流等措施。在药物应用方 面,一般是在充足有效的抗生素应用下,适当加少量激素。少 量激素(地塞米松5~1Omg/d)一是不影响疗效,二是可帮助 炎症吸收,三是可适当降温,四是可抵消药物热及无明热。
• 2.在腋窝、肘部、腹股沟、腘窝等大血管丰富的地方,要使湿毛 巾停留的时间长一些,促使热蒸发。擦浴时,不用摩擦方式,因 按摩方式易生热,应该用轻拍的方法。
• 3.禁擦胸前区、腹部、后颈部、足心。 • 4.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另外注意保暖。 • 5.足底放置热水袋,促进血管扩张,利于散热。
高热无寒战又无汗的患者,采用酒精擦浴降温,能收 到一定的效果,但应注意避免受凉,擦浴部位不能全 部一次裸露,要擦某部位露出某部位。擦浴过程中, 由于皮肤很快冷却,可引起周围血管收缩及血流淤滞 ,必须按摩患者四肢及躯干,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 散热。
• 发热的根本原因在于致热原以某种方式使 调定点上移。
正常体温和生理变异
正常人体温相对恒定,在一个狭小范围内有所波动,以凌晨2~6时最低,下午
。 13~18时最高,差异在正负1.0℃左右
在不同的个体间稍有差异,并受昼夜,年龄,性别,活动度,药物,情绪,环境等内外因 素的影响而略有波动.
生理条件下:妇女月经前期、妊娠期、精神紧张以及剧烈运动,都会出现一些体 温升高现象;受情绪影响体温可升高2℃;5公里长跑后体温可达40~41℃,这些 均属生理现象。 。
(2)药物降温:根据发热程度可采用口服或肌注解热镇痛药 ,常用的有乙酰水杨酸、来比林。惊厥或谵妄可应用冬眠疗法 ,按病情可采用冬眠I号(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度冷丁 100mg,5%葡萄糖液250m1)静滴。若因高热引起脑水肿,在 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可用20%甘露醇200hl加地塞米松5— 10mg快速静滴,有利于降低体温和减轻脑水肿。 •
、药物热,甲状腺功能亢
进危象、癫痫持续状态以
及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
如内出血、心肌梗塞等。
非感染性疾病除非合并感 染,多属于低热(37.438℃)和中等热38.139℃),仅少数原因如甲状 腺危象、中暑、癫痫持续 状态等体温可超过的41℃ ,有别于感染性发热。
• 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
临床表现
• ㈠据发热程度可分为:(以口温为准) 低热: 37.5℃ ~37.9℃ ,多见于活动性肺结
核、风湿热;
中等热:38.0℃ ~38.9℃,多见于急性感染
;
高热:39.0 ℃ ~40.9℃,见急性感染; 超高热:>41℃,如中暑。
㈡热型及临床意义
•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1、稽留热:体温持续39~40℃以上。24h波动幅度<
病理条件下:
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 在其原因中尤以呼吸道、 泌尿道和消化道感染最常
见,因为这些系统与外界
相通,最易遭受病原体的
侵袭。各种病原体如病毒
、细菌、支原体、立克次
体、螺旋体、真菌、寄生
虫等引起的急慢性、局部 性或全身性感染,均可出现 发热。
• 包括风湿性疾病、过敏、 血液病、恶性肿瘤、中暑
• 皮肤或软组织有化脓性病灶,常提示为发热原因 或败血病的来源。
• 发热伴皮肤黄染(黄疽)要注意肝胆道感染、重 症肝炎和急性溶血等。
(4)淋巴结:局部淋巴结肿大常提示局部有急性炎 症。
(5)发热伴有胸部体征:闻及肺部干湿性罗音体征 等应考虑呼吸系统感染。
(6)发热伴有栓塞、心脏音:原有器质性心脏病 者心杂音发生明显改变时,应注意感染性心内膜 炎;发热伴心包摩擦音或心包积液体征,常提示 为心包炎;而急性心肌炎常表现为发热与心率不 成比例,心率增快常超过发热程度。
1℃。见于伤寒、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或
以下,经一个间歇后,体温又升高,反复发作。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h波动幅度大于1℃
。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见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 疾病。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 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
高热寒战或伴出汗的患者,一般不宜用酒精擦浴。因 为寒战时皮肤毛细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散热少,如再 用冷酒精刺激会使血管更加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 从而妨碍体内热量的散发。
物理降温
• 温水擦浴 :擦浴水温为32 ~34℃,还可根据
病人体温,配制较病人体温低2 ℃左右的水进 行擦浴。这样可以防止因水温过低引起病人皮 肤毛细血管收缩,诱发病人发冷甚至寒战。同 时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体表散热起到促成作用 。
• 此时白细胞生成增多,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物质代谢速 度加快,有利于人体战胜疾病。这些变化有利于消灭致病 因素,使人体恢复健康。因此,在很多急性病中,体温升 高往往表示人体有良好的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