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音乐_《阳关三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音乐_《阳关三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

2、熟练演唱《阳关三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
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熟练演唱歌曲。

2、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环境。

难点:“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生音乐问好
3、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诗兴大发想吟诗一首,你们想不想听?
(学生回答:想)
师:朗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说一说对这首诗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根据唐诗《送元二使安西》改编的琴歌《阳关三叠》。

2、师:大家看到《阳关三叠》这四个字,有什么疑问吗?(生介绍“阳关”。

至于“三叠”则留下悬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
己去思考、解答。

教师补充)
3、同学们,唐诗本身的情感就极具感染力,那么唐诗入歌,又会有怎样的效果呢?
接下来老师跟随埙的伴奏为大家演唱这首歌,体会唐诗入歌的魅力。

(教师演唱《阳关三叠》)
师问: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个特点,请大家仔细读谱,说一说歌曲可以分成几部分?(学生讨论,并回答)
(生答)(教师补充,对,旋律由五个音组成,称为五声调式。

不唱的旋律部分都加了括号,这叫间奏。

间奏是歌曲不可缺少的部分。

歌曲分为两部分,称为上阙和下阙。


4、学唱歌曲
(1)学唱上阙(注意乐句的呼吸和速度)
学生齐唱上阙
(2)学唱下阙(注意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注意解决难点“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和切分音节奏。


学生齐唱下阙
(3)跟伴奏演唱歌曲《阳关三叠》。

教师评价:我从大家的歌声中捕捉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离愁之姑情,说明同学们从心理上已经接纳了作品。

我能在这首歌里看到蒙蒙轻纱笼罩的雨后小巷,看到雨后吐露新芽的柳树,还能看到两袖清风,抱拳永别的友人,更能看到挂在他们脸上的一行清泪,这是多么“唯美”的画面呀!
三、拓展与延伸
分小组创设情景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自由创编情景剧、演唱等形式。

2、观看经典咏流传节目片段《别君叹》
为了深切体会这种离别情感,请同学们欣赏歌曲《别君叹》。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呢?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一首唐朝的流行歌曲《阳关三叠》,让我们感受到了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和经典音乐文化的育人魅力。

同学们,这首古朴淡雅诚挚的琴歌,已经打开了时空的隧道,让我们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聆听、演唱和了解我国更多的艺术歌曲吧!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最后让我们在古琴曲《阳关三叠》的音乐声中,感受着古人的送别之情,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

《阳关三叠》学情分析
当代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音乐的热爱是盲目和狂热的,当今社会流行什么,他们就唱什么,并没有从音乐中感受到真正的内涵。

所以我想通过欣赏作品《阳关三叠》来唤醒学生对古曲的热爱,而这首歌很好诠释了古曲的感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古曲。

《阳关三叠》效果分析
本节课设计的比较紧凑,特别是给学生编创表演环节时间较多,有限的45分钟拓展内容有限,但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这节课
是成功的。

课上学生们能够体会到作品的离别伤感之情,能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积极回答问题,并在编创环节积极动脑再去表现出来,学生们做的很好。

《阳关三叠》教材分析
《阳关三叠》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曲,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对于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有深刻的意义。

本课采用改编的歌曲《阳关三叠》为教学内容。

但它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现代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学生在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古诗朗诵、“聆听”古曲与歌曲、“创设”作品的场景意境、唱奏音乐主题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情景想像与体验来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阳关三叠》评测练习
1、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2、分组设计情景剧。

3、认识中国古代传统乐器——古琴、埙等。

《阳关三叠》课后反思
1、课前充分的准备的内容太多。

上课时内容太多,有一部分内
容没有展示出来,备学生的情况还不够,导致在突发情况时,我在处理一些问题是还不够灵活。

2、在体会音乐感情时,引导学生的理解略显得比较苍白,尽管
课堂的氛围比较活跃,但学生思考深层次及生成的思考比较少,还不够到位。

3、在歌唱展示的时候,都是集体演唱,缺乏单个演唱的环节。

《阳关三叠》课标分析
音乐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并贯穿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的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古曲音乐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

本节课我选择以欣赏《阳关三叠》旋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歌唱为切入点,让学生们在歌声中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美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