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任吴鼒嘱县官清朝时,有位官员奉旨到镇江担任知府,到任第二天,便将府衙里里外外翻修一遍,然后宴请当地名流绅士,诗文大家吴鼒(zī)也应邀赴宴。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这位知府便邀请吴鼒为府衙撰题一副楹联。
吴鼒欣然同意,当即提笔写道:山色壮金银,惟以不贪为宝;江流环铁石,居然众志成城。
在上联中,吴鼒将镇江的金银钱财组织句中,意在告诉这位知府:此地虽然富庶,但你作为父母官,切不可有贪念之心;下联中的铁石则指三国时,东吴孙权兴建的铁瓮城,意在嘱咐知府:百姓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你可要爱民如子,勿贪污腐败,压榨百姓。
这位知府看了,感触颇深,立志要治理好这一方土地。
果然,在他励精图治下,百姓生活富足,政治清明,贪污腐败的现象也少了很多。
严父题联语重心长郑板桥一生严于律己,自立自强,因此他主张不为子孙留家产。
相传,他52岁那年才喜得一子,取名为小宝。
虽是老来的得子,但郑板桥从来不溺爱儿子。
他对儿子给予了很大的希望,每天尽心教授儿子知识,对他要求十分严格。
他还写了一副对联来勉励儿子:咬住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郑板桥以画竹和写竹闻名于世。
在上联中,那一个“咬”字,把自己刻苦读书的状态,写得活灵活现;下联中的一个“养”字,则将长辈对子孙的殷殷期待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他希望自己的儿孙们,今后能像那拔节而起的竹子那样,直立于世。
可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总不能叫人如愿以偿。
小宝远没有郑板桥的成就大。
这个独生儿子指望父亲为自己留下一笔财产。
郑板桥得知后,对小宝说:“那我送你一副对联吧。
”郑板桥题写的对联是: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读罢此联,小宝不满足,托父亲的一位好友前来相求。
这位好友对郑板桥说:“郑燮兄,你就只有这一个独生儿子,还是为他留点什么吧。
”见郑板桥摇头不语,这位好友又说:“你的儿子要求也不高,你的字画不是颇有名气吗,给他题几笔字或画上几幅画,也就可以了。
”郑板桥听后,还是摇头。
接着,他就写下了一副广为人们传诵的对联: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
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降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子孙祸也小。
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许产业知自保,省使俭用也过了。
这副对联哲理深刻,发人深思。
意思是:如果给儿孙留下遗产的话,他们又不能正确对待,那么只能影响其志向,是祸不是福。
所以给儿孙留下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自独立的思想和精神财富。
左宗棠陋室自述联左宗棠是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字季高。
他出身于湖南湘阴一个农民家庭。
虽然家境贫寒,但他志向很高,终日发奋读书,曾写了一副自述联挂在房中: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上联表明了作者的志向和抱负。
虽然当时左宗棠身无长物,半亩闲田也没有,穷困交加,三餐不继,但他还是心忧天下。
“心忧天下”之句是化用宋朝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句意;下联的“读破万卷”说的是作者读书之多、涉猎之广。
“神交古人”说明作者在读书过程中,如同和先哲圣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
“读破万卷”之句是出自出唐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后来,左宗棠渐渐有了声名,于是又自题一联: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
“两司马”指的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和辞赋家司马相如。
“一卧龙”指躬耕南阳、以待贤王的诸葛亮。
这副对联表达了左宗棠不甘平庸、想干一番事业的豪情。
林则徐书堂联自勉林则徐是清代著名的爱国政治家、思想家、诗人。
清朝后期,统治者昏庸无度,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乘机而入,将大量的鸦片倾销中国,害得很多人家破人亡。
林则徐临危受命,带兵缴获鸦片无数,并在广东虎门将其全部销毁,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受到全国人民的敬仰。
他出任江苏廉访史时,曾在大堂亲书一副堂联:求通民情;愿闻己过。
上联是时刻提醒自己要体察百姓的疾苦,号召百姓能站出来揭发贪官污吏的罪行,他将主持正义,绝不手软;下联鼓励人们多给自己提意见,他将虚心接受并改正。
后来,林则徐在担任两广总督时,在府衙亲书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上联告诫自己要接受各种不同的意见,做到集思广益,从谏如流;下联砥砺自己,为官就要杜绝私欲,做到光明磊落,才能像泰山那样傲然挺立于世。
李贽关心万家疾苦李贽(zhì)是明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曾任云南姚安知府。
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
万历五年,李贽从故乡泉州出发去云南姚安担任知府。
沿途看到了很多百姓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心中感慨万分。
到了府衙后,他马上写了一副对联,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从故乡而来,两地疮痍同满目;当兵事之后,万家疾苦早关心。
这副对联,对仗工整,寓意深邃,表明李贽决心为民造福,绝不做贪污苟且之事,并提出“务以德仕民,不贾市俗能声”和“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的治政方略。
在他的治理下,姚城的百姓生活富足,不愁吃穿。
后来,李贽离任回京,全城百姓无不号啕大哭,送出十几里外才返回,可见李贽是位合格的父母官。
回到京城,他看到明王朝日渐腐败,著《李氏焚书》、《续焚书》等,对封建传统教条和假道学,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和揭露,此举虽得到天下文人一致称赞和支持,但是却惹恼了明王朝,最后统治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将李贽逮捕入狱,并迫害至死。
会文友秀才知悔改古时,有位姓张的秀才,自恃读了几年诗书,不管走到哪里,总喜欢和别人对对联。
而每次他都会抢先说出上联,若是对方一时对不出下联,他就会乐得哈哈大笑。
这天,几个同窗好友登门拜访,张秀才赶紧让妻子准备酒菜。
不大一会,妻子便做了好一桌丰盛的菜,几个人分宾主落座,开始喝酒吃菜。
酒过三巡,已有七分醉意的张秀才又来了兴致,便说:“咱们一个劲地喝酒,没什么意思,不如连几个对子,以助雅兴。
如何?”众人欣然同意。
张秀才便按照惯例抢先念出上联:此世界,他世界,无量诸世界。
并作新世界、大世界,斯为游戏世界、欢喜世界,何乐也!几位好友一听,都不知如何对答。
张秀才见状,哈哈大笑说:“要是对不上,自罚三杯酒。
”几位好友冥思苦想还是不得要领。
这时,一位姓李的秀才说:“这样吧,我先去趟茅房,回来时后若是对不上,我们不仅自罚三杯酒,还会给你买一壶酒。
”说罢,李秀才便出去了。
半路却碰到了张秀才的妻子,递给李秀才一张纸。
刘秀才接过来一看,便恍然大悟。
回到宴席上,张秀才便催促李秀才对下联。
只见李秀才不慌不忙地念道:似夫妻,非夫妻,算什么夫妻?勿论长夫妻、短夫妻,不如患难夫妻、恩爱夫妻,可知否?张秀才一听,面红耳赤,结结巴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原来,张秀才向来骄横跋扈,经常打骂妻子,不曾想家丑让李秀才知道了,感到丢面子的同时,也觉得愧对了妻子。
不过,自此以后,张秀才对妻子的态度好了起来,学会了体谅和关心妻子。
鞋匠漆工联教才子顾况是北宋哲学家,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
字逋翁,自号华阳真逸,江苏苏州人。
顾况小时候在县城一家私塾中读书,因他十分聪明,什么问题一点就透,常常得到老先生的夸奖。
一段时间下来,顾况竟然开始骄傲起来,以至于无心听讲,常常跑出去玩。
这一天,顾况有欺负先生老眼昏花,偷偷从后门逃学出来。
谁知走了没几步,脚下的钉鞋被烂泥蹩坏了,脱落好几颗鞋钉。
顾况没有办法,只好踮着脚到了一家修鞋铺修鞋。
那修鞋师父见顾况是个读书人,有心考考他,开口说:“小官人,我这有个对联,你若是对得上,我就给你修鞋,且分文不取;如对不出,那你就要加倍付我工钱,如何?”顾况十分自负,满口答应。
那修鞋师傅一手捏起来一颗钉子,一手拿起破钉鞋,开口说出了上联:铁钉钉钉鞋,钉钉停停,停停钉钉,牢。
顾况听罢,心想:这算什么联句?但仔细一想,三个“钉”字叠在一起,含义又各不相同,十分难对。
他想了好一阵子,也没想到合适的对句,不觉涨红了脸。
那修鞋师傅好像有意奚落顾况,又抑扬顿挫地念了一遍对联。
顾况更是羞愧万分。
这时,鞋铺斜对面一家油漆店的工匠听到了他们的对话,乐呵呵地挥动手中的漆刷和漆盘,高声念出了下联:树漆漆漆盘,漆漆息息,息息漆漆,亮!好一个下联,以俗对俗,以匠对匠,顾况禁不住叫起好来。
这件事情给了顾况一个很大的教训,他深知自己懂得还很少,还需要不断学习。
此后,他再也没逃过学,而是十分刻苦读书。
后来成了唐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吴玉章题联教后人吴玉章,原名永珊,字树人,四川荣县人。
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新中国教育的开拓者,中国人民大学的创始人。
他少时就勤奋好学,他会把读过的书一一记在心中。
所以,他写的文章既快又好,有“金玉文章”之誉。
1963年1月,吴玉章回到家乡探情,看到侄孙吴本清工作十分努力,心中很高兴,便为他题了几副对联,以资鼓励。
这些对联是:正堂屋门对联:百年丕振延陵绪;三让犹存泰伯心。
下堂屋门对联: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
客厅门上对联:创业难,守业亦难,须知物力惟艰,事事莫争虚体面;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身作则,行行当立好规模。
这几副对联,精彩凝练,通俗易懂,寓含深刻的生活哲理。
其中正堂屋门对联“百年丕振延陵绪,三让犹存泰伯心”,借用了春秋时期吴国始祖泰伯三让天下,兄弟谦恭和睦,国运鼎盛的典故,含意尤深。
客厅门联,上联告诫后辈要珍惜来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学会节俭,切不能铺张浪费,追求一些虚无的东西;下联指出作为长辈更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行动来影响后辈,成为他们学习的楷模。